菩提道次第論

菩提道次第論

佛教論書,又稱《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於明建文四年(1402)著於西藏熱振寺。共24卷。《廣論》是與作者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論》相區別而言。全論主要闡明三乘漸次修行之道,分為下士、中士、上士三類,並論述止觀的修持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菩提道次第論》
  • 又名:《菩提道次第廣論》
  • 作者:宗喀巴
  • 編著時間:1402年
  • 編著地點:西藏熱振寺
道論簡介,修下士道,修中士道,修上士道,共同道,脈絡貫串,

道論簡介

【菩提道次第論】
該論依據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按“三士道”次第進行組織。謂在入道之前,應以親近善知識,思維人身難得作為基礎,然後循序漸進,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門。“下士道”指脫離三惡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門。分為四大段:一思維人身無常,二思維三惡趣苦,三皈依三寶,四深信因果。“中士道”指解脫三有輪迴、斷煩惱證涅盤的法門。亦分四大段:一思維苦諦(三有生死過患),二思維集諦(煩惱及業流轉次第),三思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道理),四思維解脫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學)。“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此分二大段: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在上士道之後,凡發大菩提心者如對密咒信仰愛好,也可以進修密乘。此論的止觀修持方法,有三種要道:①出離心。厭離三有希求涅盤的心,也名“求解脫心”;②菩提心。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③清淨見。也稱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即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不墮“斷邊”、“常邊”。
宗喀巴作此論後,為使廣為流傳,又於永樂十三年(1415)于格登寺概括要義,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論》,將“道次第”以讚頌功德的形式,攝為四十五頌。後有很多人為此論作了攝頌(綱要性的頌文)。註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朱注》,阿旺饒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黃注》,扎底格什寶義成的《毗缽舍那注》。此四家注曾被匯集成上下兩函合刊。但此論引有噶當派諸師語錄,多系方言或古語,在四家注中多未詳解,後有阿嘉永贊特錄出解釋,對學者幫助很大。另有阿旺多桑智幢、法賢、護教、扎迦等,依據論中所指示的“六加行法”編成儀軌修法,便於初學。
此論在藏盛極一時。但漢地很少流傳。直至1931年,法尊在拉薩從安東格什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後用三年時間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陸續譯成漢語。1935年冬初版刊行,又重新印行。(蘇淵雷)
“菩提道次第論”是宗喀巴大師總攝三藏十二部經的要義,循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按“三士道”由淺入深的進程而編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種根基的人,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此論內容就是對這些過程的次第、體性和思維修學的方法加以如理闡述。
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說。趣入佛法之後,就要思維有暇圓滿的人身難得,才能策勵自己,起大精進,修學佛法,所修學的,就是三士道。

修下士道

若不能脫離惡趣,就沒有修學佛法的機會,更不能出離生死,成大菩提。若對於現世五欲塵(色聲香味觸的享受)貪求還不能止息,三惡趣的苦還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厭三界苦,勤求出離,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淺易的,應當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貪著現世五欲,於後世的安樂就不能起猛利希求,於三惡趣苦也就不能生真實怖畏,所以先應思維人身無常,才能怖畏惡趣,由怖畏惡趣,才能至誠地皈依三寶,深信佛說因果道理,止惡揚善,由此才能遠離惡趣。

修中士道

僅修下士道,雖能生人天善趣,終不能脫三界生死輪迴,因此,應進修中士道。先思維生死總別過患,對三界生死生厭離心;進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煩惱和有漏業,發起斷除的決心;真正認識戒定慧三學是斷煩惱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學,由此才能出離三界生死。若自己還不能厭生死苦,如何能發心度脫一切眾生?若自己還不能出三界,如何能度一切眾生出三界?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須先修中士道。

修上士道

修中士道後,進一步就該想到: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脫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眾生,為欲救度一切眾生,自己必須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起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學習六度成熟自身,修學四攝成熟有情,就是上士道。

共同道

這三士道,是不論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學的,故又稱之為“共同道”。為欲迅速圓滿福智資糧,在已能修諸共同道的基礎上,應進修密乘諸道,即先依善知識受大灌頂,嚴守三昧耶及諸戒律。若學下三部密,當先修有相瑜伽,後修無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所說得各種悉地。若修學無上瑜伽部密法,當先學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最後證得大金剛持果,這就是此論結構的大意。

脈絡貫串

、通體靈活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無上菩提必須經歷的過程。修下士道不止為自求人天安樂,修中士道也不止為自求了生死,都是為上士道準備條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分,不過由於緩急、淺深、難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是大科以下的細支,也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亂。但是,由於修前面各科,就更能引起對後面各科要求學習的心;學習後面各科,又更能促進對前面各科要求、學習的心,所以三士道又是一個整體,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廢。哪一部分缺乏,就應該多修哪一部分,使其平均發展,不是各科孤立、前後無關,而是脈絡貫串、通體靈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