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街道

菏澤街道

菏澤街道的每條街名都是這條街的歷史載體,反映著菏澤城的歷史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菏澤街道
  • 地點:山東省菏澤市
  • 文化意義:每條街名都是這條街的歷史載體
  • 名稱來源:來自官府設定,水坑,廟宇建築等
  • 現存街道:原小街現城內尚有六十四條
名稱概述,名稱來源,街名現狀,

名稱概述

民間至今相傳,菏澤城有七十二道街、七十二眼丼、七十二個大水坑。由於近百年的戰亂破壞,解放後城市的改建擴建,原有的歷史面貌被大大改觀,往日的景象日漸模糊,但五百多年前重建曹州“街直衢通”“狀若方卦”的城建布局依然保持,沒有大的改變。據《菏澤縣誌》記載,城內“橫街七,縱街七”,街分數段“通名曰巷”,如今解放大街(城內)分六段,自南向北名稱是南、北將軍巷、南五德巷、五德巷、南、北玉振巷。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巷改稱街,上面的巷改為南門裡街、石人南街、宋隅首南街、潘隅首南街、鼓樓南街、玉皇廟前街,城內六十六條,東、西、南、北關廂街四條,共七十二條街。解放後,行署和軍分區擴建占去了進化街和玉皇廟街兩條,原小街現城內尚有六十四條。
菏澤街道

名稱來源

街的名稱皆有來歷,有的與官府設定有關,如縣衙門街(今公安處家屬院是清代的縣衙門)、倉房街(今糧校家屬院是清代的官府糧倉);有的與水坑有關,如大水窪街、小水窪街(今煙廠北為大片水域,其西地勢低洼),有的與井有關,如鉤子井街(今水窪北街北段)、焦井街(今道碑東街東段)。更多的是與廟宇建築有關,如火神廟(今地區幼稚園處)、華佗廟(今一完小處)、文廟(今軍分區處)、城隍廟(今郵電局線務段處)、王爺廟(今煙廠南門處)等,都成為所在地的街名。
菏澤街道
還有的街名來歷是緣於一段動人的傳說:孝子廟街(今石人東街東段),相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裡有個姓劉的年輕人,行為不端,父母稍有勸阻便遭受他的打罵,生病的母親向他要碗水喝,他竟然抱起來要把她拋到大坑裡去。有一天他到城外遊玩,看到小烏鴉銜食餵在巢中的老烏鴉的情景,不覺心裡一動,原來老師講的“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是真的這樣,想到幼年時父母對自己是百般的疼愛,現在自己對已年老的父母卻是常常打罵,感到十分慚愧。從此,一改前非,對父母格外孝順,成了出名的孝子。它死后街坊鄰里有感他“浪子回頭”孝敬父母的事跡,為他建廟塑身,乾隆皇帝御筆“孝子廟”匾額掛在廟堂。好善街即今廣福街北街北段,原名好漢街。傳說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有一年曹州幾個月沒下雨,天遭大旱,田裡顆粒五收,百姓斷絕生計;官府豪紳卻勾結一起,征賦逼租,爭買奴婢。這個街上的 徐氏三兄弟集結四方百姓,抗議官府橫徵暴斂,衝進大戶人家搶糧。在饑民進城最多的一天知州下令關閉四關城門,派出僕役抓捕砍殺饑民,徐氏兄弟看到官府要血洗全城,三人挺身而出,登堂自首,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讓無辜饑民避免了慘遭殺害,解除了全城的一場浩劫。人們深感徐氏兄弟的大恩大德,在他們就義的地方建起好漢廟,樹立好漢碑,年年祭祀。清宣統年間(1909——1911年)這條街上的文生楊某在題寫巡夜用的燈籠上的街名時,以好漢不雅,便改寫為好善街。
菏澤街道
菏澤街道

街名現狀

“文革”期間,這些街名全部被“紅衛兵”、“反帝”、“反修”之類的“最最革命”的口號代替。八十年代初,在地名普查的基礎上,南華、雙井、道碑等街名又恢復使用,這是對菏澤歷史的繼承。
老街名稱:
盤古廟街、神農街、舜耕街、范蠡廟街、城隍廟街、關帝廟街、火神廟街、南天王街、北極宮街、地藏王街、西佛寺街、鐵龕街、鐵剎街、石碑街、大道碑街、小道碑街、道觀街、鼓樓街、南鐘樓街、北鐘樓街、驛店街、白帽街、回回街、娘娘襖街、書院街、都尉街、校場門街、點將台街、提刑院街、淮陰侯街、六郡王街、武狀元街、王解元街、穆元帥街、宋千戶街、何祠堂街、蘇樂師街、李孝廉街、劉善人街、張裁縫街、夏家牌坊街、銅牌坊街、考棚東街、考棚西街、東馬市街、西馬市街、南米市街、北米市街、東菜場街、西屠戶街、南水車街、北炭戶街、糧庫街、鹽廠街、草料場街、鐵匠營街、青瓷行街、玉石店街、玉窩頭街、響器店街、銅鑼店街、鼓皮藥街、粥棚街、小草堂街、周藥鋪街、紅綢鋪街、緞子莊街、西戲園街、糖人街、果子行街、大錢莊街、小錢莊街、北營馬街、蓮藕塘街、飲馬湖街、白馬店街、羊蹄筋街、鯉魚行街、茶坊街、甜棗行街、苦杏鋪街、小南門街、西側門街、絕戶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