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八景

莘縣八景

莘縣,位於山東省西部、黃河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隸屬聊城市,2009年列為山東省財政直管縣。莘縣八景:馬頰環流、斗城捧月、甘泉淑玉、古塔摩天、伊廟松風、冰井呈霞、弇山藏秀、祐堂槐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莘縣八景
  • 地理位置:山東省莘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馬頰環流,斗城捧月,甘泉淑玉,古塔摩天,伊廟松風,冰井呈霞,弇山藏秀,祐堂槐影,

馬頰環流

馬頰環流亦稱馬頰分流,馬頰河古為禹疏九河之一,因河道上寬下窄形如馬頰而得名。該河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禹疏九河之一(《莘縣誌》);一說是禹疏九河之跡(《朝城縣誌》);一說乃黃河故道,因下注篤馬河故有其名(《觀城縣誌》);一說唐開馬頰河(《莘縣水利志》)等。該河源於河南省濮陽縣東,向東流經河北省大名縣的冢北進入本境,經董杜莊、張魯、河店等8個鄉鎮至河店務莊出境入聊城,經高唐、陵縣、慶雲,至無棣縣注入渤海,全長437公里,流域面積8693平方公里。其中莘縣境內長31.5公里,流域面積291平方公里。馬頰河為縱跨豫冀魯三省的排澇河道。
“馬頰分流”作為原莘縣和觀城縣的八景之一享譽數百年之久,歷代職官文人觀景抒懷,留下了許多傳世詩篇。明代知縣王琛有詩《馬頰河》:“銀黃別派寄人間,晝夜瀠回一帶灣。雨灑波文添皺綠,泉穿石眼弄潺源。碧蓮魚躍開仍合,青荇風牽去復還。好景滿懷吟不盡,臨流釣叟自清閒。”展示了馬頰河昔日的風采。
抗日戰爭時期,馬頰河畔茂密的林木、灌叢、蘆盪掩護抗日軍民,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建國後,冀魯豫三省人民團結治水,把馬頰河打扮得更加美麗。河上橋、涵、閘、渡槽配套,河岸綠樹成蔭、灌木叢叢、芳草萋萋,構成縱貫南北的防風林帶,與馬西林場共同形成改造小氣候的平原綠洲,成為消夏觀光的好地方。

斗城捧月

莘縣境內古有城,正方形,似斗,俗稱斗城。城池高峻,雉堞連雲。登上城樓,仰望明月,皎皎在天,別有情趣。為古莘縣八景之一。

甘泉淑玉

甘泉又名龍眼井、甘泉龍眼井。位於縣城東街,水甜如飴。相傳,昔有領命欲取東海水以療疾者,限期甚急,夜宿莘縣東魯店,夢裡有神相告,說此地有泉,其源通東海,可以復命。天亮後至井嘗其水,味甘美,取水煎藥,病果愈。“甘泉漱玉”為原莘縣“八景”之一。

古塔摩天

古塔摩天,指莘縣雁塔而言。莘縣塔亦名寶塔、雁塔。位於莘縣城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莘縣雁塔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據舊志載,塔頂上有銅籠能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有四門,入北門可攀至頂部。南門內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縣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2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
莘縣雁塔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任用。明清兩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占領。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為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深,令人嘆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雜誌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巍峨雄偉的雁塔,歷史上多被用作軍事瞭望台。

伊廟松風

伊尹,名摯,出仕前,曾躬耕於莘野,教民種穀植桑。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湯尊之為阿衡、保衡,總理國事。後又輔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帝,乃五代元老,世稱賢相,孟子稱其為“聖之任者”,故後人稱伊尹為任聖。伊尹去世後,商朝君王沃丁以天子禮葬之。
在莘亭東古有伊尹廟,又稱任聖祠。為漢時創建,後多次移址重修。清代移於城內。有正堂三間,門一間,周環垣牆,院內松柏參天,氣象幽森,古為莘縣八景之一,曰:“伊廟松風”。

冰井呈霞

冰井位於城西北莘城鎮武莊。其水極冷,類於冰,故名。相傳劉備為平原令時過此,六月天熱,渴甚思冰,飲此井水而渴解;天將雨,則有霞光瑞靄自井中出,其景甚美,故“冰井呈霞”被莘縣舊志列為“八景”之一。

弇山藏秀

弇(音讀yǎn)山在莘縣河店鎮馬橋村西。後魏孝昌二年(526年)地下忽有泉湧出,下為碎石,俗稱此處為弇山。後人甃泉為井,建亭於其上,列為莘縣八景之一。註:甃(甃音:晝zhòu),帛《易》作“椒”。其意為修治。又說為以磚瓦壘井壁。
據山東東昌府志記載:莘具,南按伏陽之水,北抵清源之河,東近於會通西聯乎,謂川境內坦而低洼,相間亦郡西形勝地也,弇山在縣治北四十里馬城鎮西,後漢孝昌三年泉忽涌下,有碎石乎為弇山,後人因甃泉為井,建亭其上,今亭廢井存。

祐堂槐影


“祐堂”指三槐堂,三槐堂是宋朝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城鎮東北的群賢堡村。蘇東坡在《三槐堂銘》中寫道:“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詳見“三槐堂”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