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一中

莒縣一中

莒縣一中創建於1924年,是一所省級規範化學校。學校總占地面積8320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3593平方米。悠久的辦學歷史,深厚的發展底蘊,幽雅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校園文化,將學校打造成陶冶身心之聖地,成功成才之搖籃,素有“莒州最高學府”之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莒縣一中
  • 校訓:立志、求實、堅韌、奮進
  • 創辦時間:1924
  • 類別:高中
  • 現任校長:宋國安 
  • 所屬地區:山東莒縣
  • 主要獎項:授予“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學校”
    “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學校藝術教育示範學校”
    “山東省奧林匹克競賽優勝學校”“山東大學優秀生源輸送基地”
    山東省教育科研重點實驗基地、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
    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學校文化建設研究基地
  • 校風:文明、守紀、協作、拼搏
師資,設施,環境,校址,辦學宗旨,辦學口號,學校特色,學校簡介,辦學歷程,辦學成績,

師資

學校現有72個教學班,3900名學生,347名教職工。學校擁有一支品德高尚、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現有高級職稱教師89名,一級教師146人。其中獲得碩士學位的31名,全國優秀教師2名、省特級教師2名、省優秀教師3名、省教學能手2名、市學科帶頭人8名、市教學能手18名、縣骨幹教師45名。

設施

學校教育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各類功能室齊全,館藏圖書豐富,體育設施先進,有標準化的塑膠操場,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三個學術報告廳整修啟用;建設了先進的校園網路系統、網上辦公教研系統,每口教室均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

環境

學校環境優美,整個校園三季花紅,四季青翠,環境秀麗,景色宜人。文心湖波光瀲灩、雕龍山風光旖旎,零公里廣場、劉勰廣場各具情態,優雅的環境使學生受到耳濡目染的薰陶和教育,深化了校園文化意蘊。

校址

辦學宗旨

學校緊緊圍繞教育教學中心,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素質教育為總抓手,遵循“以學生健康成長為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大力實踐“名校戰略”,努力實現“奧賽爭金牌、高考奪名牌、學校創品牌”的奮鬥目標,各項工作蓬勃發展,育人質量顯著提升。
建校89年來,已有5萬餘名學子遍布世界各地。學校先後被授予“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學校”“山東省教育科研‘十五’規劃重大課題研究性學習重點實驗基地”“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學校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奧林匹克競賽優勝學校”“山東大學優秀生源輸送基地”“山東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市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等榮譽稱號。

辦學口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立足新起點,責任與使命同在;放眼向未來,理想與信念並行。莒縣一中師生以只爭朝夕、敢為人先的精神,努力踐行“立志、求實、堅韌、奮進”的校訓,積極營造“文明、守紀、協作、拼搏”的校風。務實創新的一中人將在校長侯月映的帶領下,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立足學校發展實際,繼承優秀傳統,挖掘發展潛能,眾志成城,奮發拼搏。我們相信莒縣一中的明天會更加燦爛輝煌!
莒縣一中

學校特色

第一創意:“勵志周”。該校將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勵志周”,這在同類學校中算得上是一個新事物。“勵志周”的開展,目的是讓學生從品行、學習、能力和特長四個方面搞好自我規劃與設計。每位學生都要領取一份《莒縣一中學生學年發展規劃書》,認真填寫家長寄語、班主任寄語、導師寄語和我對校長說句話等內容。該校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發現,高中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嚴重的乃至影響終生,僅靠校內兩名專業心理學教師,顯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該校經過認真研究,通過專業培訓和考試考察,最終選拔出36名既有紮實的心理輔導專業知識技能,又有良好師德修養的教師,組建成一個專業團隊,利用自習、飯空和周末等時間,實行四人一組輪崗值班,為學生提供固定的、持久的心理諮詢服務。截止目前,已接待來訪學生960餘人次。
第二創意:“校博會”。“校博會”是學生才藝技能博覽會,既能進行才藝大展示,又能開展技能大比拼,為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緩解學習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校博會”面向全體在校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不限內容,不限方式,學生自搭展台,相互觀摩,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如火如荼的校內大博覽,也深深地吸引著高考重壓下的高三同學,他們忙裡偷閒,放下學習的重負,踴躍參加到活動中來,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激勵和鼓舞著低年級的同學們。這在往年是不曾有過的活動場景。據悉,該校將會把“校博會”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專項教育傳承下來,有計畫地定期舉辦。
第三創意:起草“同學文明公約”。“公約”是由學生會起草並發出的倡議,來自傳統,又寓於新意,如“不玩物不喪志,堅決向手機說不”等。“公約”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面向全體同學開展大簽名活動,人人表決心,處處有文明,熱烈的現場氛圍使“公約”內容深入人心。針對剛入學的新生,該校要求每人在填寫一份“體檢通知書”的同時,填寫“莒縣一中承諾書”,認真履行“八項承諾”,包括不帶手機進入校園,不經學校和家長同意不進社會網咖等。“承諾書”實行學生本人和家長“雙簽名”,一式兩份,一份自存,一份上交學校,作為錄取的一項根據。
第四:“誠信書架”。在莒縣一中,大約有20多類兩萬冊圖書,被放置在每個教學樓走廊中的“誠信書架”內,供全校同學隨手借閱,借書與還書,只需要抵押誠信———全憑學生自覺。“誠信書架”設立一段時間後,學校驚訝地發現,書在總量上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原來,有些同學主動把自己的書送到書架上供大家分享。“誠信書架”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莒縣一中學生的境界。
激勵與嚴厲並舉,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了責任和溫暖,強化了身心素質,鼓舞了理想信念,體現了作為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莒縣,正煥發著新的教育感受力、運動力和生命力。

學校簡介

作為省級規範化學校,學校堅持以“規範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本、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大力實踐“名校戰略”,努力實現“奧賽爭金牌、高考奪名牌”的奮鬥目標,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加強了音體美教學,成立了藝體部,切實加強了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學,學生參加歷次文藝匯演和體育比賽均獲得突出成績。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女籃連續四次獲全省第三名。音體美高考成績斐然。突出了奧賽輔導,成立了數、理、化、生物、信息競賽輔導小組,培養了大批學科尖子和特長人才。在奧林匹克競賽和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有90多人次獲國家級獎勵,208人次獲省級獎勵,並多次被授予“山東省奧賽優勝學校”稱號。
公元1924年,即民國十三年,莒縣知事周仁壽報經省署批准,在莒縣建立了第一所中學,校址選在當時的縣城太平街,稱為“莒縣中學”。第二年七月中旬,章丘籍學者王國欽先生被聘為莒縣中學的第一任校長,下旬莒縣中學招收了第一級學員1個班25名學員,第三年(即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招收一個國中班,此後就這樣陸續開始每年招生、擴班。
莒縣中學就這樣開始正式紮根於莒州大地,並在多年後成為我們今天的莒縣一中。但在當時的亂世之中,教育事業和知識分子們都處於飄搖不定中,莒縣中學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我僅舉幾例,大家恐怕都會從中感受到當時辦學和求學之艱辛。

辦學歷程

1928年,莒縣中學校舍被匪軍劉桂堂(就是劉黑七)占據,全校不能開學。
1929年,軍閥混戰,莒縣縣城再一次成為雙方爭奪的要地,莒縣中學再次被迫停課。
到了1938年2月23日,侵華日軍炮轟莒城,在血戰後最終占領了莒縣縣城,莒縣中學又一次被迫停課。後來戰事打打停停,莒縣中學也跟著飽經了一次又一次的搬遷和停辦,真可謂是苦不堪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省教育廳復立莒縣中學,正式選定地址在大湖以東、何亭子以南地方興建(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莒縣一中的位置),並任命劉雲程先生為校長。到1957年7月,由於招賢中學(這就是莒縣二中的前身)竣工,莒縣中學更名為“莒縣一中”。後來在文革時期校名又復稱“莒縣中學”,直至1979年5月方正式恢復了“莒縣第一中學”的名稱,直至今天。
1941年,因日偽政權仍占領縣城,學校遷至桑園大石庫復學,招收失散學生百餘人,後終因戰亂停課
1943年、1944年日偽時期,部分地方賢達之士共同商定,為使莒縣青年勉受長期戰亂失學之苦,在縣城文廟後院復立莒縣中學。
1944年11月,莒縣中學停辦(包括師範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業待興。
1953年1月,山東省教育廳根據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精神,決定復立莒縣中學,撥款10萬元,責成沂水行署文教科勘察校址,並與縣委書記楊雷同志商定在大湖以東、何亭子以南原稱和尚林的地方興建,即2013年的浮來西路89號。從選址到建校,沂水行署文教科的山霖生同志主要負責。同年3月動工,8月初具規模,當年招收國中生4個班221人,教職工29人,報省立案,定名為“山東省莒縣中學”屬省﹑地﹑管理,省府任命劉雲程為校長。
1956年鄭世美任副校長兼支部書記(主持工作)。
1957年7月校名改為“莒縣第一中學”,歸地縣管理,王一堂任副校長兼支部書記(主持工作)。
1958年秋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其間從整風反右到大煉鋼鐵,衝擊了剛剛建立起來的教學秩序,影響了教育質量。
1961年省煙臺教育工作會議後,峰迴路轉,納入軌道。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領導被罷官,部分教師被揪斗,教學秩序悉遭破壞。
1968年復稱“山東省莒縣中學”,廢除招生考試制度,實行“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入學辦法,並改秋季招生為春季招生,嚴重地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
1971—1984年,董家厚任支部書記後兼校長,主持工作。其間馬玉樞、劉漢同曾先後任校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經過撥亂反正,學校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建立了各種規章制度,氣象為之一新。
1979年5月學校被臨沂地區行署定為地屬重點中學,遂恢復了“莒縣第一中學”名稱。
1984年洪國梁任校長。
1987年經地區行署批准升格為副縣級單位。
1988年成立黨總支,朱建業任總支書記。
1992年5月7日劃歸日照市,朱建業任校長兼總支書記至2001年。
建校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設施配備不斷加強。初有仿蘇大教室12間,穿堂大辦公室26間,教職工宿舍40間。
1960年師生自力更生,動手燒磚、瓦、石灰建校,共擴建教室18間,套四周院牆,學校發展到17個班的規模,師生員工1045人。
1984—1993年校改進展較快,校園擴大至113.6畝,新建樓房7座(其中辦公實驗樓,教學樓,特種教學樓,圖書階梯樓,學生公寓樓,教工宿舍樓2座),平房471間,總建築面積達29309.42平方米,學校教學設施居省內先進水平,有語音室、微機室、影播室、數理化生音體美實驗室、活動室,學校操場擴大,設施齊全。各種實驗儀器、電教器材、藝體設備、圖書資料價值25萬餘元。學校校辦工廠興旺發達,年創利潤達15萬元以上。
1993—2000年,校園逐到綠化、美化、淨化,共硬化路面6169.5平方米,新建花園4個,沿路花壇15個,長廊一處,景點一方,有假山、噴池、小橋流水、亭台曲欄、雕塑鮮花、草坪奇石,整個校園布局合理,景秀怡人。學校不斷深化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以德育人。先後建立健全“一館三室”即校史館、青少年活動室、德育室、榮譽室。創辦校報《兆子園》,舉辦藝術節,突出“人本理念”,充分調動“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使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而且名列地、市前茅。

辦學成績

53年至2000年,共培養國中畢業生48屆,110個班,9089人;高中畢業生40屆,251個班,畢業生15782人,升入大中專院校6389人。特別是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學校教學質量大幅提高。
歷年來,莒縣一中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贏得了各級黨委、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譽,學校先後被評為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省規範化學校、省田徑項目傳統學校、省體育十年振興先進單位、省工會工作先進單位、省進勤工學先進單位、省招飛工作先進單位,並先後被授予全國生物、化學、數學、英語等學科聯賽、奧賽先進單位。
1991年3月,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主席趙渢、全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賈作光等來校視察,給予高度評價並欣然題書“莒縣第一中學”和“教育史立國之本,美育為樹人之本”的題詞。洪國梁校長因辦學成績顯著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模,並獲“人民教師榮譽勳章”。
從1998年開始,連續3年高考本科錄取在330人以上,94年油文玉帶的一個班只有2名同學未被大中專院校錄取,《兆子園》曾以“還有兩名學生落榜”為題進行過報導。
2000年暑假,莒縣一中作為日照市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在青島召開的“山東省師德建設經驗交流會”,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抓住關鍵強師德,痴心一片鑄師魂”的重點發言,並發表於《山東工運》月刊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經驗逐漸豐富,2000年高考又取得了較好成就。錄取各類大專生700多人,其中本科進線人數達340人。連續4年創歷史最高紀錄。同年投資6000多萬元新建多媒體教室一座,並為40多口教室配備了多媒體。建成了語音室和有70多個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實現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同時,校辦企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11月份實現產值90多萬元,利稅10多萬元。
2001年,學校由公辦改為“國有民辦”。學校規模擴至108個班,新建教學樓達8萬多平米。
自2001年至2009年我校用於基礎設施的資金已逾4000萬元。
2003年,學校對新聘的53名教師進行了崗前培訓,舉行了新教師達標競賽。學校開展了對貧困生的救助活動,對408名特困生減免學雜費6萬多元。同年,在全省中學生籃球比賽中,一中女籃獲得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績。6月5號,又被山東省教育廳批准為省級規範化學校,成為我縣高中第一所省級規範化學校。
2004年高考再創佳績,實現歷史性突破,本科進線人數首次突破900人大關,有336名學生進入重點線。有三名同學被北大錄取,一名同學被清華錄取。同年,在全國奧林匹克競賽中,共有30名同學獲得國家級獎,68名同學獲得省級獎。並被授予數學生物奧林匹克優勝學校。同年,女籃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再次獲得全省第三名,創造了我市女籃在省級比賽中的歷史記錄。
2005年,學校提出了名校戰略的奮鬥目標,促進了學校的各項工作。同年,學校獲得日照市高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進入2006年以來,學校重視了基礎設施的建設,疏於了學校管理。師資流失嚴重,學生人數迅速膨脹,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致使高考升學人數逐年下降。
2011年莒縣一中本科雙進線1000多人,比2010翻了一番還多的多。還有全市697分的狀元。清華大學1個,北京大學1個,全國十大名校考了9個,985學校50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