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巧生

莊巧生

莊巧生(1916.8.5-)福建省閩侯縣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畢業於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獲學士學位,1945—1946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學院學習小麥品質測試技術,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麥育種課題,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莊巧生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良品種;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較早倡導使用三交和複合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套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學研究,主要論著,獲獎記錄,社會任職,人物影響,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16年(民國五年)8月5日,莊巧生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西南山區的一個農民家庭。祖母和母親在家務農。父親中等師範畢業後,落腳於荷屬蘇門答臘的一個荒僻小島上教國小。
1921年(民國十年),莊巧生5歲那年,隨家遷居南洋,就讀於當地華僑創辦的民德國小。
1925年(民國十四年),全家回到福州
1928年(民國十七年)1月,他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學。為了給家裡減輕經濟負擔,他勤奮學習,並因成績優異免了幾個學期的學費。後因學校鬧分裂,最後一學期轉至私立三山中學畢業。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夏,福建省教育廳公開招考第三屆清寒學生大學獎學金,理、工、農、醫各僅有1—2 個名額,莊巧生決意報考農科,結果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1月,莊巧生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主系農藝,輔系植物。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初夏,當他在齊魯大學合作農場暑期實習即將結束之際,日本侵略者發動七七事變。11 月下旬,南京危在旦夕,學校決定西遷成都華西大學,他便隨校緊急轉移,一路上冒著敵機狂轟濫炸的危險,還得抓緊時間完成老師預先布置的自修課程,過著流亡學生的生活。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是他在大學學習的最後一年,他除修完必修課外,以“小麥與黑麥屬間雜種一代的細胞遺傳學研究”為選題,搜閱當時所能找到的國外文獻,撰寫綜述性文章以代替畢業論文。這年夏天,他還參加了系裡在川西平原開展的水稻單穗選種活動。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2月,他從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畢業,獲學士學位,並被授予金鑰匙獎。同年3月,經系主任早在半年前的推薦,他來到中央農業實驗所設在貴陽工作站報到,在該所技正兼貴州省農業改進所農藝系主任沈驪英先生的領導下,分管小麥品種區域試驗。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在主持人授意下,他將系裡以前下鄉調查資料和所內兩年田間試驗結果進行整理,寫成《貴州之小麥》一文,在中農所專刊第24 號上發表(第三作者)。這是有關貴州省小麥生產與科研的第一篇歷史文獻。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8月,回到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給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靳自重教授當助教。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冬,辭去助教工作,應作物育種學家戴松恩之邀到位於恩施的湖北省農業改進所任技師兼鄂北農場場長。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0月,經戴松恩推薦,莊巧生回到中央農業實驗所麥作雜糧系任技士,從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7月,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學院實習,在制粉工業系學習硬質小麥品質鑑定技術。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8月,莊巧生回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工作。同年10月莊巧生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12號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報到,在這裡一待就是60多年。
1952年,他第一次接待蘇聯專家伊萬諾夫。
1954年,莊巧生從西藏回來以後,主攻抗銹育種,在艱難的條件下選出“華北187”等3個品種,其中“華北187”早熟、抗銹、穗大粒大、籽粒外觀品質好,但成穗數稍少。從當時大面積生產水平看,只能作為搭配品種種植。後來,他又從“華北187”群系中選出“北京6號”,植株稍矮,莖稈較強,可在中等肥力以上水澆地推廣。
1972年,他的課題組以“洛夫林10號”為代表的具有1B/1R易位的“洛類”材料為抗病親本,與抗寒、早熟、豐產性能好的“有芒紅7號”和“有芒白4號”分別雜交。
1983年3月,在他倡議下協作組在陝西楊陵召開了“全國小麥育種協作攻關第一屆學術經驗交流會”,在交流信息和更新知識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9年,莊巧生閱讀何中虎為《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一書撰寫的《莊巧生傳略》。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莊巧生先後育成了“北京8號”和“北京10號”。“北京8號”是上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中期華北平原的主栽品種之一,它的選育打破了親本取材和育成品種地域性的限制。儘管這個品種在北部冬麥區越冬性不夠好,但作為早熟、抗條鏽病或農藝親本利用都是可取的。有了它,在北部冬麥區就更便於利用晚熟以至極晚熟的國外“抗源”品種或大穗型品種做親本,來改進中國小麥品種的抗鏽病性和穗部性狀,從而開拓了遺傳資源利用的廣度。
先後育成中蘇68、華北187、北京8號、北京10號、12057、豐抗8號、豐抗2號、豐抗13號、北京837、北京841等20多個冬小麥良種並在華北地區推廣,取得顯著增產效果在育種中不斷發掘新抗(病)源,倡導複合雜交以聚合不同來源的有利基因和豐富雜種後代的遺傳背景最早把遺傳力概念及其在作物育種上的意義介紹到國內,並以國家區域試驗品種為材料研究中國北方冬小麥麵包烘烤品質,提出品質育種的一些量化指標。
莊巧生
1981年起,莊巧生接受了國家科委和農業部的委託,主持“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小麥高產、穩產新品種選育及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課題,此外,他還積極倡導材料、經驗雙交流,開展穿梭育種,並採用各種措施調動參加單位的協作積極性。在他的主持下,協作組群策群力,不僅圓滿地完成了“六五”攻關任務,而且提前超額實現了“七五”攻關的計畫指標,為“八五”小麥品種更新換代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全國科學大會以後,由他主持的本單位冬小麥育種課題,先後獲得國家級或部級的獎勵5次。

主要論著

序號人員作品刊物時間
1
莊巧生
遺傳因子之生理作用.科學世界
科學世界
1942
2
莊巧生,稻冢權次郎
凍前灌水與小麥凍害之研究
農報
1948
3
莊巧生
回交與小麥抗病育種
哈農學報
1950
4
莊巧生
華北小麥生育情況談到抗銹品種與育種問題
農業科學通訊
1950
5
莊巧生
簡化小麥雜交後代處理方法的幾點意見
農業科學通訊
1951
6
莊巧生
環境與小麥的品質
農業科學通訊
1951
7
莊巧生
華北冬小麥抗銹育種取材上的一點意見
農業科學通訊
1951
8
莊巧生
中國作物育種方法的新進展
1961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95榮獲“何梁何利”獎獲獎
1995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獲獎
1987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
1986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和財政部頒發的“六五”國家科技先進個人獎獲獎
1985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獲獎
1985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為四化服務先進個人獎獲獎
1984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獲獎
1984北京市技術改進一等獎獲獎
1983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獲獎
1978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獲獎
1939並膺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金鑰匙”獎獲獎
r榮譽稱號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09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三農”模範人物榮譽稱號獲獎
1990被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獲獎

社會任職

曾任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理事,中國作物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作物學報》主編,全國政協第七屆委員。

人物影響

1995年榮獲“何梁何利”獎時,便立即將所得獎金10萬元港幣捐獻出來,支持冬小麥育種課題組。分別匹配資金設立了“莊巧生基金”,用以獎勵作科所在小麥育種相關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科研人員。以此為基礎,在全國16個單位支持下,200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設立了“莊巧生小麥獎勵基金”,面向國內基層,獎勵在小麥育種相關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

人物評價

莊院士幾十年來在小麥科研育種事業上取得的開創性成就,為中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的卓著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韓長賦)莊先生胸懷祖國,心繫“三農”,執著小麥一生。(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院士評)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和育種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光明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