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孔韶

莊孔韶

莊孔韶 現任浙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46年12月生於北京,中國第一個民族學(人類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後研究,訪問教授和訪問學者(1990 -1994)。台灣中央研究院訪問研究員(1997—1998)。中國民族學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遺傳學會國際倫理道德委員會委員、美國攝影師學會終身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莊孔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46年12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第一個民族學(人類學)博士
  • 代表作品:《教育人類學》《遠山與近土》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教授課程,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專著,研究項目,獲得獎勵,

人物簡介

莊孔韶教授是著名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的大弟子,1988年獲博士學位。1990-92美國華盛頓大學佛里茨博士後基金研究。歷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系主任,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責任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浙江大學講座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還擔任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影視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以及《人類學研究》主編。
參加組織和主持第16屆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電影節。主要研究領域為漢人社會、游耕少數民族、教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套用人類學等。代表作有林耀華《金翼》的學術續本《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桂冠,1996)、《時空穿行——中國鄉村人類學世紀回訪》(2004)、自選論集《行旅悟道》(2009);主編《來自中國的影視視角:方法論、分析與電影呈現》(2012);主編大學教材《人類學通論》、《人類學概論》、《人類學經典導讀》等;以及《端午節》(1992年米德電影節入圍,UW Press出版)、《我妻我女》、《虎日》(論文電影組合)、《回聲》等十餘部人類學紀錄片。(2013年5月最新介紹)
1988年成為中國解放後培養的第一位民族學(人類學)博士。

人物履歷

首屆香港霍英東教育研究基金赴美,1989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弗里茨博士後研究基金,在該校傑克遜國際研究學院和人類學系完成博士後(1990-92)。
1994-1998,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主任,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1998-2003,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長、實驗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
2003-2011,中國人民大學責任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2011至今,浙江大學講座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特聘資深教授(2000-);台灣CCK國際學術研究基金得主(1995-98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和人類學系訪問教授(1997);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1997-98);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系高級訪問學者(2000);法國遠東學院講座(2002);2008年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籌委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來大納學社會醫學系攝製項目、合作與培訓項目(2003-2004);新疆大學兼職教授(2004-);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都市人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類學會理事,美國攝影師學會終身會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漢人社會、影視人類學理論與攝製、教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文化撰寫的多元實踐、套用人類學(公共衛生等)和文化遺產保護。

教授課程

*近兩年 本科生 和 研究生課程:
《人類學概論》旨在提供大學生清晰的人類學基本理論和方法;提供重要的學術理念和概念;田野工作的選點和尋找調研的切入點、理論詮釋和產出;討論人類學套用的條件與可能性。
《漢人社會》旨在提供研究生漢人社會研究的脈絡、方法,以及現有相關理論的使用,啟發學生擴大漢人社會研究的地理範圍,嘗試發現不同地區漢人社會的組織特徵與運作機制。
《套用人類學》旨在提供研究生對人類學四個基本分支理論套用性延伸的條件與可能性;以及眾多較為成熟的分支學科套用性的條件與可能性。
《影視人類學》和《人類學影視評論》經常安排為連續性課程,提供研究生影視人類學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特定的鏡頭語言與影視表現方法,以及提供影視片選題、人類學理論運用、尋找研究論文文本與影片互補的契機,討論國內外經典影片並加以評論,參與本所影視攝製課題的選題、拍攝、後期製作工作,人類學評論是影視和文本檢視的基本評論之一。
*指定課程以外的師生交流座談課(一對一,或小型專本所拍攝題沙龍):近年來涉及的專題有“山東、河北、甘肅、關中、川西等地的鄉鎮社會”、“流動人口的組織”、“人類學整體論的內涵與套用”、“影視人類學的攝製與文本”、“信仰、族群、科學與臨終關懷”、“發展人類學檢視”、“人類學的詩學與創作”等。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和指導範圍:1、漢人社會的基層組織與運轉:中國境內的宗族與非宗族社區、跨族群跨文化的漢人社會; 2、遊獵、游耕、遊牧和農耕社會的當下走向研究;3、套用人類學的公共衛生領域:性病愛滋病等流行病防治行為的文化觀察、戒毒行為的民間文化觀察、臨終關懷的科學-宗教-族群文化觀察等;4、中國正規教育批判與民俗教化;5、文化撰寫的多元形式綜合實踐(論文、民族志、民俗志、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照片和電影等);6、影視人類學的攝製與文本互補研究。

主要專著

●《教育人類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中國大陸第一部教育人類學著作)。
●國務院《長江三峽庫區及遷建區民族民俗文物保護規劃報告》(主持人),1996。
●《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林耀華著(英文版),莊孔韶、林宗成譯,北京三聯,1989/香港三聯,1991。
●《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台灣桂冠書局,1996/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自我與臨摹》(人類學詩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遠山與近土》(人類學田野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文化與性靈》(人類學主題對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家族與人生》(美國白人家族史與民族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個人著作個人著作
●《表現與重構》(北美印第安人攝影民族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人類學通論》(莊孔韶主編,中國教育部頒大學重點教科書,2003年國家圖書獎),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人類學通論》(修訂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 《時空穿行——中國鄉村人類學世紀回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獲2004年度“中國學術年鑑獎”同時獲中國學術2004年“年度學人獎”。
● 《人類學名著經典導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待出),2005。
部分論文(中文、英文 日文):
● 《人類學與中國教育的進程》,《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3期。
● 《民族民俗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與實踐》,《中國都市人類學》,2000年第3期。
● 《今日人類學的思路與表現實踐》,《民族藝術》,1999年第二期。
● 《歷史人類學的原則》,《中國都市人類學》,2000年第3期。
● 《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時空過程》,《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3期。
● 《林耀華早期學術作品之思想轉換》,載林耀華《義序宗族的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
● 《長江三峽民族民俗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建校50周年專號。
● 《現代人類學的理論尋覓-從明代“公安派”的文論引起》(與Patrice Fava(法國)合作), 《民族藝術》,2000年第4期。
● 《文物的珍愛》, 載《西部開發與教育發展博士論壇》,民族出版社,2002年。
● 《基金項目過程評估報告》,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
● 《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報告》,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
● 《愛滋病感染者/病人臨終關懷實用手冊》,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 《愛滋病防治最佳實踐文獻綜述》,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 《毒品與愛滋病民間防範模式——人類學的發現與套用性推廣》,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12月.2003年獲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中國地區最佳實踐褒獎。
● 《鄉村人類學》特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6卷 第1期,2004年1月,其中《中國鄉村人類學的研究進程》一文被轉載至《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CUAA)2004年第二期。
● 《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專題述評——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意義之一》,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一期。
● 《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專題述評——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意義之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二期。
● 《小涼山彝族“虎日”民間戒毒行動和人類學的套用實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二期。
● Zhuang Kongshao 1998 Road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Anthropology in Mainland China, in On the South Track, Perspectives o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edited by Sidney C.H. Cheu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Zhuang Kongshao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isine in Beijing: On the Xingjiang Road,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 edited by David Y.H. Wu and Sidney C.H. Cheung, Curzon Press, UK.
● Zhuang Kongshao 2004 Anthrop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Continuity,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the Role of Scholars, in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 Joseph Bosco, and J.S. Eades, Bergbabn Books, New York. Oxford.
●《金翼黃村的風水實踐》,載西澤治彥等主編的《中國的風水研究》(日文版),2000年。
紀錄片作品(含部分合作):
●Zhuang Kongshao 1992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video production, 30mit),
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Zhuang Kongsha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and London, U.S.A.
●《端午節》(編導和製片人),美國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92(英文版)/北京,三聯書店,2000(中文版)。
●《水漫三峽》,CCK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1997。
●《新疆街懷想》,德國萊比錫/柏林電影節“20世紀中國紀錄片精選收藏”殊榮,1999(英文版)。
●《我妻我女》,北京電視台,2000。即將出版。
●《虎日——小涼山民間戒毒的人類學實踐》,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2004年。獲2005年第16屆降低毒品危害會議暨電影節特別提名獎(英國貝爾法斯特)。
● 《回聲——中國愛滋病防治及其社會態度》(公共衛生教育專題),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拍攝、培訓項目,2003-2005年。
● 《女性性工作者性病愛滋病防治綜合干預實踐》(公共衛生教育專題),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4-2005年。

研究項目

● 長江三峽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國務院三建委,1995-1998年。
● 中越邊境經濟文化發展項目,福特基金會,2001年。
● 小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1年。
● 毒品與愛滋病民間防範模式的紀錄片教育示範活動(雲南小涼山為例),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1-2002年。
● 四川雲南子項目中期評估項目,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
● 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報告及手冊撰寫,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2003年。
● 2008年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申辦報告撰寫及宣傳片拍攝項目,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3年。
● 愛滋病防治最佳實踐文獻檢索綜述項目,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 中國愛滋病防治及其社會態度,與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合作拍攝、培訓項目,2003-2004年。
● 愛滋病預防與控制政策倡導與應對策略研究,中英性病愛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2004年。
● 人類學、社會學理論切入臨終關懷研究的綜合成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4-2006年。

獲得獎勵

●主持的《影視手段帶動大學課堂革新》榮獲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鼓勵獎。
●主編的《人類學通論》獲國家圖書獎(2003),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人類學紀錄片《虎日——小涼山民間戒毒實踐》獲2005年第16屆降低毒品危害國際會議暨電影節特別提名獎。
●主持的“人類學概論”課程已經獲準進入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精品課程建設立項。
●《人類學概論》獲得教育部的確定為《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見人類學概論百科條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