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坤(廈門電話局原局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莊坤(1917~1984年),原名莊丕坤,小名霏霏,民國6年(1917年)1月生於泉州甲第巷,為翰林莊俊元曾孫。父莊善歡,曾任廈門電話局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莊坤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84年
  • 原名:莊丕坤
簡介,生平,

簡介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參加由該校教務主任張炳銘領導的反日救國會及學生抗日義勇隊,1938年夏,經第十八集團軍駐長沙辦事處主任徐特立介紹,莊坤奔赴延安。194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1947年,在中共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莊坤先後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宣傳處負責人、《內蒙古日報》社采通科科長、編輯部副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等職務。1955~1957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長兼《西藏日報》社總編輯。1958年,受衝擊下放農村。“文化大革命”後,他調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出版局副局長、局長和黨委書記,內蒙古科普創作協會兼職副理事長,曾在中共中央黨校高幹班學習。

生平

莊坤,民國6年(1917年)1月生於泉州甲第巷,為翰林莊俊元曾孫。父莊善歡,曾任廈門電話局局長,在莊坤出世前幾個月去世。9歲時其母也病逝,由其大姐及堂兄莊丕啟撫養成人。
民國15年,莊坤進國小讀書。民國20年,考進泉州私立中學(今泉州六中)。“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參加由該校教務主任張炳銘領導的反日救國會及學生抗日義勇隊。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抗戰,莊坤的堂侄莊鼎亨由新加坡回國,同莊坤一起到上海參加十九路軍抗戰,被編入十九路軍六十一師華僑義勇軍。他在戰場上搶救傷病員,在大街上捉拿漢奸,表現十分勇敢。由於國民政府對日本妥協,是年5月華僑義勇軍被遣散。莊坤在上海德潤英文專科學校讀了一年英文,於次年冬回到泉州。
民國23年,莊坤在泉州黎明高中學習,不久黎明高中被封停辦,即到泉州《國民日報》當記者。一年後又到泉州昭昧國學專修學校深造。期間,受搞工人運動的好友張漢玉影響,課餘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化名莊大戇,以人力車夫的身份,參加泉州赤色工會輔助組織青工部,擔任人力車青工部部長,領導工人鬧工潮。莊坤因此受到昭昧國專校長、他的表姑丈李幼岩的訓斥,但他毫不動搖。
民國25年,莊坤在昭昧學校畢業,到南京考入陸軍交輜學校。次年抗日戰爭爆發,軍校遷到湖南長沙。在長沙結識了《今日》十日刊的編輯朱戶愈、陳和坤、魏芳等人,並參加十日刊的工作。
民國27年夏,經第十八集團軍駐長沙辦事處主任徐特立介紹,莊坤奔赴延安,在延安陝北公學初級班和高級班學習深造,並參加延安整風學習,經受了黨的考驗,堅定共產主義的信念。民國34年9月參加審乾結束後,他先在延安邊區政府工作,後在張家口的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工作。民國35年3~9月擔任《內蒙古周報》記者,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民國36年,在中共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成立,莊坤先後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宣傳處負責人、《內蒙古日報》社采通科科長、編輯部副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等職務。1955~1957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長兼《西藏日報》社總編輯。1958年,受衝擊下放農村。
莊坤在內蒙與西藏期間,為培養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壯大自治區新聞隊伍盡心盡力。曾組織編寫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概況》和65萬字的《農副產品購銷加工手冊》等。60年代,出版作品《林海英雄》,並相繼創作出版《晚餐》、《獵區旅行記》、《她們走過的道路》等具有地區和民族特點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還採編和撰寫大量新聞、通訊和報告文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莊坤遭受衝擊和迫害。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他調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出版局副局長、局長和黨委書記,內蒙古科普創作協會兼職副理事長,曾在中共中央黨校高幹班學習。1983年離職休養。1984年9月,莊坤因患肺癌不幸去世,享年6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