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無憂尊者

莊嚴無憂尊者

五百羅漢第貳拾捌尊莊嚴無憂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在佛教經典中,”莊嚴“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一是具德義,一是衣飾義。也就是說,以善美飾國土,以功德飾衣身曰莊嚴。尊者達到了莊嚴與無憂的統一。其佛性的修煉達到了完善的境地。其中最常用的是裝飾美盛、端正尊嚴之義。端正尊嚴不僅體現在外在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指內在的品德;內由外顯,只有具備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現莊嚴的面相。”憂“是指憂愁煩惱,這是應該加以摒棄的,否則就會如《智度論》卷二所說,”心沒憂海,不能自出“。尊者刻苦修習禪定,不僅自己擺脫俗世的憂惱,還盡力將眾生之心從”憂海“中拯救出來,他莊嚴的面相正是為了向眾生昭示擺脫憂惱之後的靜謐平和的心理境界。

生平,尊者法相,禪詩,偈解,

生平

莊嚴無憂尊者,原名叫做阿僧迦,是古印度的佛教理論家,他的著作《莊嚴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在佛教經典中,“莊嚴”通常解釋為裝飾美盛、端正尊嚴,不僅指外觀形象的端莊,更注重內在的品質。《莊嚴論》認為:一個人只有具備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現莊嚴地面相,對於其他事物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莊嚴無憂尊者所生活的時代,佛教已經在印度很興盛,然而當時有幾個小國,卻因對佛教懷有誤解,遲遲不願意接受。他們以為,佛教提倡四大皆空,如果所有的百姓都“四大皆空”,拋下了分內的工作,那國家豈不是將要滅亡了。《莊嚴論》的問世,為他們的疑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書中說,每個人都愛自己的身體,每個人也都愛自己的國家。佛教教育人不貪戀富貴,多積德行善,正可以使人們丟掉私慾,而培養愛國之心。《莊嚴論》的佛教愛國說流行開來後,使那些小國的國王放棄了成見,成為佛教的積極擁護者。
《莊嚴論》提出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佛教具有美化國土的作用,要達到這個目的,它的一切設施和用品必須具備美麗莊重的外觀。所以寺廟建設應該宏大壯麗,裡面的裝飾應該富麗堂皇。只有這樣才能顯示佛祖的偉大,善男信女身在其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敬畏之心。莊嚴無憂尊者的這些理論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現在人們看到的寺廟無不宏偉莊嚴,佛像無不端莊靜穆。置身於金碧輝煌的神殿中,人們仿佛沐浴在來自天界的神聖光輝之中。
莊嚴無憂尊者的塑像姿態端正、神情怡然,那種超越凡塵的氣質正表現了他內心的莊嚴。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現為安然靜坐,左手籠於袖內置於膝上,右手曲臂結印。尊者濃眉銳目,法喜交盈,神情莊嚴高貴。尊者德行莊嚴,能使眾生擺脫憂惱,獲得靜謐與平和。

禪詩

生來性格最坦蕩,為人誠摯美名揚。
方便於人方便己,無憂消遙保全祥。

偈解

天生性格坦蕩,待人誠摯熱情,所以能得到較多讚譽。與人方便既是自己方便,如此方能無憂無虞,永保逍遙、平安與吉祥。
得此偈者,心中多有不寧,常自心中生出無端憂煩,應反思自己,是否私心太重,慮事偏執。須知多幫助他人,與人為善,才能使自己少羈絆而多吉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