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城牆

莆禧城牆

莆禧城牆位於莆田市秀嶼區北岸山亭鄉莆禧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為防倭而築千戶所成。

莆禧古地名“浮日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開始建築防倭軍事城堡,當年拆了莆田東角、遮浪兩處“鎮海堤”石料,築了平海城和莆禧城。莆禧城建城垛1049個,警鋪24個,城門4座;城門上還建有城樓。城內建有“千戶所衙門”和糧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莆禧城牆
  • 地理位置:莆田市秀嶼區北岸山亭鄉莆禧村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文化保存,

發展歷史

莆禧城牆位於莆田市秀嶼區北岸山亭鄉莆禧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為防倭而築千戶所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禧軍民在興化衛中所千戶白仁、分巡姚鳳翔率領下於此擊敗倭寇,俘敵14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圍城50餘日終被戚家軍圍殲。城以條石砌築,三面臨海,遙對湄洲島,北面靠陸,原城長2300米,高7米,基寬5米,頂寬2.9米,城門、城樓、警埔、城垛齊全。抗日戰爭初拆城,城內尚有城隍廟、天妃宮和十字形石板路、過樓小樓等,1984年維修城牆並恢復部分城垛,城外有明代砌建八卦井一口。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

主要景點

莆禧城隍廟原名鯉江廟,位於北岸山亭鄉莆禧村,據傳宋末二帝避雨廟中,晾黃袍於廟中神座,故有“御賜黃袍”之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鯉江廟,改為莆禧城隍廟。清康熙年間復界後又重修,二進廊院式建築布局。坐北朝南,通面闊12.45米,通進深24.8米,建築面積331.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築,由大門、前天井、中殿、後天井、正殿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歇山頂,穿斗、抬梁式構架。廟門兩翼突出成闕形。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
莆禧天妃宮位於北岸山亭鄉莆禧村北門自然村,創建於宋紹熙三年(1292),初名“崇福夫人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修,莆禧城建城時,改名“天妃宮”,二進廊枋式建築布局。坐東南朝西北,通面闊14.42米,通進深22.98米,建築占地面積416.15平方米。中軸線上主要建築由前大埕、前殿、前天井、中殿、後天井、正殿組成。懸山頂,土木結構。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中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木構架。建築保持明初風格,宮中供奉一尊宋代木雕媽祖像,還保存明、清楹聯和鹹豐年間的刺繡織物等文物。是涉台文物之一,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莆禧城牆1996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保存

抗日戰爭以前,莆禧城牆一直保存較完整,1939年該城被毀,現在尚殘存東、北二座城門和月城,以及古城牆,城內青石鋪設的十字街和城隍廟保存尚好,隱隱透現出了莆禧古城的歷史厚度。早在1956年,莆禧城就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洞賞春台位於莆禧城東北角約二里路程的普陀山麓。這裡古榕參天,綠樹成蔭,山泉叮口當,怪石嶙峋,摩崖題刻比比皆是。這是一處鮮為人知的勝景佳跡。步入山門,“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門”、“叮咚洞”、“普陀庵”等景點各具情趣,如入仙境一般。北面有一巨石,如牆矗立,上書“賞春台”三個大字,筆力蒼勁不凡,相傳是明代御史所書。佇立“賞春台”上,觀不盡春花爛漫,田疇如錦;賞不完舟楫如梭,港灣似鏡。據說古時名人騷客,多會於此,論古談今,下棋作賦,好不閒情逸緻。並在這裡流傳著許多仙洞“乞仙夢”的傳說。
莆禧城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