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群落

荒漠群落,是地球上最耐旱的,是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喬木占優勢的地上不鬱閉的一類生物群落,主要分布於亞熱帶乾旱區,往北可延伸到溫帶乾旱區。年降水量少於200毫米,有些地區年雨量還不到50毫米,甚至終年不雨。由於雨量少,易溶性鹽類很少淋溶,土壤表層有石膏的累積。地表細土被風吹走,剩下粗礫及石塊,形成戈壁;而在風積區則形成大面積沙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荒漠群落
  • 外文名:wilderness community
荒漠生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態學機制研究,相關資料,

荒漠生物群落

荒漠(desert)是地球上最耐旱的,它是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喬木占優勢的地上不鬱閉的一類生物群落,主要分布於亞熱帶乾旱區,往北可延伸到溫帶乾旱區(圖4-32)。這裡生態條件極為嚴酷,年降水量少於200毫米,有些地區年雨量還不到50毫米,甚至終年不雨。由於雨量少,易溶性鹽類很少淋溶,土壤表層有石膏的累積。地表細土被風吹走,剩下粗礫及石塊,形成戈壁;而在風積區則形成大面積沙漠。
荒漠植被極度稀疏,有的地段大面積裸露。主要有三種生活型適應荒漠區生長:①荒漠灌木及半灌木:具發達的根系和小而厚的葉子,莖桿多呈灰白色以反射強烈的陽光,如壩王(Zygophyllum)、梭梭(Haloxylon)、白刺(Nitraria)、紅沙(Reumuria)等屬的一些種。②肉質植物:為景天酸代謝型(CAM),夜間氣孔開放,吸收大量CO2,以蘋果酸的形式貯存在植物體內。白天,氣孔關閉以適應乾燥空氣,體內蘋果酸放出CO2,供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將夜間固定CO2與白天CO2的進一步代謝在時間上分隔開來。這樣,使肉質植物獲得CO2供應的同時,維持了植物的水分平衡。肉質植物主要分布在南美及非洲的荒漠中,如仙人掌科、大戟科與百合科的一些種。③短命植物與類短命植物:前者為一年生,後者系多年生,它們利用較濕潤的季節迅速完成其生活周期,以種子或營養器官渡過不利生長時期,如Bromustectorum,Poabulbosa等。
荒漠生物群落的消費者主要是爬行類,嚙齒類、鳥類以及蝗蟲等。它們同植物一樣,也是以各種不同的方法適應水分的缺乏。大部分哺乳動物由於排尿損失大量水分而不能適應荒漠缺水的生態條件,但個別種類卻具非凡的適應能力。許多歐亞大陸的沙土鼠和北美Hetetromyida科的嚙齒類動物,能以乾種子為生而不需要飲水,也不需用水調節體溫,白天在洞穴內排出很濃的尿以形成一個局部具有較大濕度的小環境,據Schmidt-Nielsen(1949)研究,洞穴內的相對濕度為30~50%,而夜間荒漠地面上的相對濕度為0~15%。這些動物夜間從洞穴里爬出來活動,白天則在洞穴內渡過。因此這些齧齒動物對荒漠的適應既是行為上的,也是生理上的。
荒漠生物群落的初級生產力非常低,低於0.5g/m2·a。生產力與降雨量之間呈線性函式關係。由於初級生產力低下,所以能量流動受到限制並且系統結構簡單。通常荒漠動物不是特化的哺食者,因為它們不能單依靠一種類型的食物,必須尋覓可能利用的各種能量來源。
荒漠生物群落中營養物質缺乏,因此物質循環的規模小。即使在最肥沃的地方,可利用的營養物質也只限於土壤表面10厘米。由於許多植物生長緩慢,動物也多半具較長的生活史,所以物質循環的速率很低。

演替模式及其生態學機制研究

]以我國乾旱荒漠區包蘭鐵路沙坡頭地段人工植被防護林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區域植被建立與發展過程中,優勢植物種的種群動態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討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內在動因和生態學機制.結果表明,該區人工植被經過40餘年的演變,其...

相關資料

http://zhuanye.iask.com/show.php?id=63203243
http://baike.baidu.com/view/718606.ht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