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源志-荊源鄉各個村名的歷史由來

2012合併橋下鎮管轄,祖輩以彈棉花為主,現在在全國開辦紗廠為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源鄉
  • 歸屬:2012合併橋下鎮管轄
  • 主要生產:紗廠
  • 古業:彈棉花
  • 村莊數目:23
荊源鄉概況,荊源鄉各個村名的歷史由來,

荊源鄉概況

荊源鄉位於永嘉縣西南,北面與山下和界坑交界,東面甌渠接壤。

荊源鄉各個村名的歷史由來

湖莊村{Huzhuang Cun}:因駐地得名,1個自然村,416戶,1748人。耕地808畝,山4671畝,產水稻、番薯。
湖莊{Huzhuang}:荊源鄉政府,村委會駐地,距縣城23.3公里。村中有一湖泊,湖前一山,狀如鐘形,村以湖泊、山形得名湖鐘,後改為湖莊。村宅多建西溪東岸。近來,則多建於西岸垟坑公路一側。
周山平村{Zhoushangping Cun}:因地處山區,周圍比較平坦,故稱周山平。駐地周山,1個自然村,30戶,147人。耕地84畝,產水稻、小麥。
周山{Zhoushang}:周山平村委會駐地,湖莊西北7公里,村建為海拔700米以上的群山環抱之中,故名。
濟根村{Jigen Cun}:因駐地得名,2個自然村,88戶,390人。耕地182畝,山2598畝,產水稻、番薯。
濟根{Jigen}:村委會駐地,湖莊西北6公里,52戶,240人。以村地嶺山腳而得名。
天窗{Tianchuang}:黃村東北5公里,3戶,10人。兩山險峻,狀如透天窗戶。
上下平{Shanxiaping}:黃村南2公里,22戶,86人。名以方位而取。
雙聯村{Shuanglian Cun}:因駐地得名,3個自然村,112戶,509人。耕地250畝,山791畝,產水稻、番薯。
雙聯{Shuanglian}:村委會駐地,湖莊西北6公里,80戶,353人。該村由黃村西側的一個居民點同隔溪相望的太
平頭兩村聯合組成,故稱雙聯。
大平頭{Dapingtou}:雙聯西1公里,13戶,55人,村名按地形而取。
主銅坑{Zhutongkeng}:雙聯南1公里,20戶,101人。相傳過去這裡曾有銅礦,村以礦物得取。
上朱山村{Shangzhushan Cun}:因駐地得名,1個自然村,80戶,380人。耕地169畝,山2149畝,產水稻、番薯。
上朱山{Shangzhushan}:村委會駐地,湖莊西北6公里,位於朱山北面山上,故名,村沿山壟,居住分散。
茶一村{Cha 1 - Cun}:駐地茶坑,以序數命名。294戶,1297人。耕地774畝,山3477畝,產水稻、茶葉、油茶。
茶二村{Cha 1 - Cun}:駐地茶坑,以序數命名,4個自然村,174戶,705人。耕地393畝,山2515畝,產水稻,茶葉、油茶。
茶坑{Chakeng}:茶一、茶二村委會駐地,湖莊西北6公里,437戶,1886人。村莊建在溪坑兩岸,出產茶葉、油茶,故名茶坑。
上龍坑底{Shanglongkengdi}:茶坑北0.5公里,21戶,76人。村以方位得名
廠洚{Changjiang}:茶坑北1.5公里,6戶,23人。往昔始居者在山洚搭蓋茅廠屋定居,故我廠洚。
兄弟坳{Xiogdi ao}:茶坑東2公里,4戶,17人。早有兄弟倆在此同坳居住,後人習稱兄弟坳。
朱山村{Zhushan Cun}:因駐地得名,1個自然村,119戶,531人,耕地234畝,山548畝,產水稻,薯薯。
阮山村{Ruanshan Cun}:村委會駐地,湖莊西北5公里。相傳元末際姓人始居此處,故名阮山。地處牛頭尖西側,村北,村東兩溪至村口匯合西流。
徐山{Xushang}:村委會駐地,湖莊北3公里,73戶,295人。村以山得為名
永嘉縣荊源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