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譯註

荊楚歲時記譯註

《荊楚歲時記譯註》是198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宗懍。本書記錄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

基本介紹

  • 作者:宗懍
  • 譯者:譚麟
  • 頁數:148
  • 定價:1.15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5-2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11106-173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全書凡37篇,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節令和時俗。有注,傳為隋代杜公瞻作。注中引用經典俗傳計68部80餘條,說明各種風俗的來源,偶爾也記載北方的節令時俗。《荊楚歲時記》涉及民俗和鬥神、木版年畫、木雕、繪畫、土牛、彩塑、剪紙、鏤金箔、首飾、彩蛋畫、印染、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以及樂舞等,這些民俗、民間工藝美術傳自遠古,延續後世。其中如鬥神、彩蛋畫、土牛、木版年畫等民間工藝美術,至今仍在城鄉和少數民族地區流傳。  《荊楚歲時記》既是對荊楚地區歲時活動的記錄,也是作者對自身及其家族親歷社會生活的記錄。《荊楚歲時記》端午節條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端午節采艾懸門上以避邪氣習俗在晉周處《風土記》中已見於記載,但所謂“采艾以為人”則最早見於《荊楚歲時記》,而其來源據其自注謂:“按宗測字文度,嘗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炙有驗。”宗測是宗承之後第五代孫,為宗懍曾祖父輩。無疑此是宗氏家中口耳相傳的軼事,並被歷代沿襲承用。由宗氏發明的端午懸掛人形艾的習俗,到後世演變成懸掛艾人,又將艾人附會為道教的張天師,風行全國。

作者介紹

宗懍(499—563),字元懍,世居涅陽(今鄧州市穰東鎮),後遷江陵。懍幼年聰敏好學,被譽為“小兒學士”。南朝梁時,湘東王蕭繹鎮荊州,劉之遴薦為記室。曾奉命作《龍川廟碑》,一夜即成,為蕭繹嘆美。後歷任臨汝、建城、廣晉縣令。湘東王重鎮荊州時,任宗懍為別駕兼江陵令。  承聖元年(552年),湘東王即帝位(梁元帝),任宗懍為尚書侍郎,封信安縣侯(今湖北省麻城),累遷至吏部尚書。魏軍破江陵,宗懍去關中。太平二年(557年)北周閔帝宇文覺即位,拜宗懍為車騎大將軍。明帝(宇文毓)時,懍與王褒在麟趾殿勘定群書。有文集20卷,今存詩4首及《荊楚歲時記》輯本。《荊楚歲時記》是宗懍的筆記,記述荊楚之地自正月初一至除夕一年中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凡二十餘條,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話和傳說,後世著作多所引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