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橋

荊山橋

荊山橋,諧音金山橋,原位於徐州市金山橋經濟開發區(現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座橋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開工建造,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竣工,歷時21年,費銀26800兩。橋身原長362.5丈,頂寬1.9丈,為159孔石拱板橋。其中石板橋南頭95孔,北頭45孔,中間有19個大孔。橋體有欄桿,中孔雕有12條蛟龍於拱頂,龍頭朝向上游,橋中間刻一對石獅子。此橋結構堅固,全橋用花崗石料砌成,接縫處除加糯米汁澆灌外,另有元寶形鑄鐵扣接相連,橋面上鋪有青磚。乾隆親筆題寫的“萬世津梁”四個大字橫匾,鐫刻在橋頂一對石獅子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荊山橋
  • 地理位置: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荊山村南
  • 全長:1615米
  • 主橋高:6米
修建規模,傳說,故跡,文物挖掘,地圖信息,

修建規模

荊山橋修建於1682年,它北枕荊山,南抵土山,腰部微向東弓,雄跨廣闊的不老河,仿佛一道長虹橫越天險,又恰似一條巨龍在煙波渺渺的水面躍躍欲飛。石橋全長1615米,中段主橋高6米,頂寬7米,底寬10米,有29孔拱形橋洞。南北兩端引橋為梭形橋爪隔開的文武橋洞,其中南岸95孔,北端45孔,總計169孔。引橋南北端各立有牌坊,河北為主建,形制寬大,河南略小。整座橋基結構堅固,全部用長條花崗石砌成,接縫處除用糯米汁澆灌外,另用元寶形鑄鐵扣相聯,橋面鋪有青磚。橋身可並行兩輛馬車,商賈往來頻仍,遠遠望去,非常壯觀。荊山橋逐漸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徐州人民更將此處作為郊遊覽勝之地。
江蘇徐州荊山橋江蘇徐州荊山橋

傳說

提起徐州東北郊的金山橋開發區,幾乎無人不知。雖然根據省里統一稱謂,已經改為“徐州市經濟開發區”,但是“金山橋”三個字依然是家喻戶曉。
其實,徐州沒有金山,也沒有銀山,“金山”是“荊山”兩個字的諧音。因為在開發區的東北方向、大運河北岸,有一座山叫荊山。荊山腳下,曾經有座橋橫跨大運河上,名為“荊山橋”。
據記載,這座古橋是清朝徐州一位高級軍官張膽捐資幾萬兩白銀,歷經6年修建而成。
文史學者田秉鍔先生介紹說:“其實荊山橋是一座古橋,數百年前就有了,石橋以前有木橋,木橋以前有浮橋。但是到清朝初年時,老的荊山橋被水沖塌了,來往的老百姓行動極不方便,有的在橋南有地,住在橋北,橋北有地,住在橋南,收割莊稼走親戚都相當困難,只有靠一葉扁舟擺渡過去。史書上這樣記載,從黎明起,擺渡的人就開始來往擺渡,一直到下午3、4點鐘,兩邊都有排隊的人,就證明它是相當繁忙的一個擺渡港口。“
由於荊山橋當時處在南京到北京這條國家主要驛道上,過往的官員、平民、商賈都非常多,因此橋被沖塌以後,給正常的交通秩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田秉鍔先生說:“所以到清朝初年,我們徐州就出了一位慷慨的慈善家,一位義士,他就向官府提出:由他出資,傾盡所有的財產,在荊山腳下,在原來的荊山橋上,再建一座荊山橋。這位出資建橋的人叫張膽,字伯量。”
張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田秉鍔先生說:“張膽這個人出身於世代為官的大家族裡,史書上形容,他長得圓肩虎相,肩膀聳起來像老鷹一樣,就是虎背熊腰的樣子,長得非常威武。他父親做明朝的官,做到總兵官,就是相當於武官的正二品,所以在明朝末年崇禎年間,張膽年輕時,他就決心習武來報效國家。在崇禎年間,公元1633年,張膽考中了武舉人。跟隨他父親做了游擊,相當於現在的從四品,地位還是很高的。張膽作為明朝的武官,他和農民起義有過多次較量,他父親在一次戰役中被叛將殺害了,於是張膽決定替父報仇。”
由於明朝的滅亡,張膽為父報仇的願望還沒有來得及實現,便失去了官職,回到了家鄉徐州。
令他沒想到的是,清朝的開國元勛,清豫王多鐸(順帝皇帝的叔父),竟親自登門拜訪,邀請他出來做官。當時,多鐸正帶兵打徐州,聽說徐州有一員武將相當有名,叫張膽,他就親自到張膽家裡,請他出山,幫助平定天下。張膽這時對農民起義有一種反感情緒,不過,對於清王朝也沒有多少感情,但是畢竟是清王親自邀他出山,他就同意了。此後,張膽被封為副總兵,隨清軍南下,立了赫赫戰功。據說,張膽率領部隊一路南下,攻占了揚州,打下了京口,收復了浙江,最後一直打到福建。
雖說身為一名武官,但是張膽決不殘暴害民,處處表現了他的仁者之心。田秉鍔先生說:“當時浙閩總督張純仁特別信任張膽,叫張膽作了他督標左營的統兵官,當時在處理戰爭遺留問題時,張膽表現了他的一種仁愛精神。因為清兵南下,很多老百姓害怕清兵來殺他們,就跑到深山裡去了,實際上,他們沒有參與任何叛亂活動,所以,對於這些人,張膽就主張招撫他們,回家種田就沒事了。但是很多人主張對逃亡的百姓大開殺戒。張膽不同意這種做法,就貼出布告,讓逃到山上的老百姓都回到家裡來,不給任何治罪。這樣,張膽一次就救活了數百老百姓,所以在浙江一帶,很多被他救活的老百姓就說‘張公活我’,就是張公把我救活了。”
張膽立大功時,已經是清朝順治初年了。當時社會還不穩定,在徐州西北方向,也就是現在山東曹縣一代,出現了一支號稱百萬人的農民起義軍——豫園軍。張膽被推薦擔當鎮壓豫園軍的重任。
幾經較量,張膽終於打敗了豫園軍,進一步穩定了清政府的政權。
但是張膽並不貪戀權勢,當有人謠言中傷他時,便主動請辭回鄉。
據說,張膽有六個兒子、兩個女兒,後來,這六個兒子在他的教育下,都走上了科舉做官為國為民立功的道路。
張膽受誣陷請辭回鄉時,正當人生中年,除了種田、教育子女外,他的家業也越做越大,成了遠近聞名的有錢人,但是生活卻十分簡樸,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洗得發白的衣服。不過,遇到需要救助的人時,他從來不會面露難色,更不會袖手旁觀。
康熙二十年,徐州發生了大饑荒,張膽捐獻了好幾千石糧食,並設立了好多救濟廠,讓老百姓免費喝粥,幫他們度過了難關;1683年,徐州修建官方學校孔子廟學,張膽捐獻了6000兩銀子,並主持整個工程。如今在徐州市第二中學,還依稀可見學校當年的規模。
那么,張膽為何要傾盡所有財產,修建荊山橋呢?據說,是從一次打賭開始的,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個有趣的傳說。
田秉鍔先生說:“因為荊山橋建橋以前就有一個擺渡人,民間傳說姓姚,搖船的時候就喊“搖了,嘿!”於是他家就喊他‘姚老黑’,‘姚老黑’在搖船的過程中,因為張膽的女兒嫁到河對岸去了,他經常要從河上過。所以‘姚老黑’知道他是富翁,每次張膽的女兒過河時,‘姚老黑’就向她收很高的過河費。
有一次,張膽就責問:‘船家,為什麼向別人收這么少的過河費,向我收這么高的?’
‘姚老黑’說,‘你有錢啊。你有錢你不多交嗎?’
張膽就責備他不公平,‘姚老黑’就說,你認為不公平,你修一座橋走啊。’
張膽說,‘我修橋就修橋!’
‘姚老黑’說,‘倘若你能把橋修好,我從今就不擺渡’。張膽說:‘我還不能修橋呢,不然不砸你的飯碗了嗎?’
‘姚老黑’說,‘我自願的。我做一個樣子給你看,你修好,我就把船拉到山上去。讓眾人都知道我是心服口服。’”
於是,二人就打起了賭。
這樣的傳說,顯然把張膽修橋的壯舉塗上了幽默的色彩,把故事簡單化了。其實,靠個人能力修座1000多米長的石拱橋,絕非易事,也不可能是一時衝動所為。張膽修荊山橋,完全是出於他對家鄉徐州的熱愛,對老百姓疾苦的一種關注。
當時,張膽不僅向徐州知府提出了修橋建議,還全權負責修橋的各項事務,他擔任修橋財務的籌集人,又擔任了工程的主要責任人。此時張膽大約70多歲,已經垂垂老也,可見其熱情之心。然而僅憑他的家財,要修荊山橋還是力不從心。好在他有6個兒子,這時候已經全部通過科考途徑,都在外面做官。
在後人所寫的《荊山橋記》中,就有對張膽修橋過程的詳細描述。田秉鍔先生說:“首先和三個做官的兒子打招呼,一個是當事任湖北安察史的大兒子張道祥,正三品,二兒子張道瑞,當時任福善游擊,後任徐州總兵,任徐州總兵的時候是從二品,三兒子張道遠做過雲南的曲徑知府,最後又做到了江西的布政司,從二品。張膽修橋一開始就給三個兒子去信,說‘我要在家鄉做一件好事,全家出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三個兒子都支持父親的義舉,都把家裡所有的存錢拿出來,甚至窮的親戚,沒有錢的就帶著糧食來,沒有糧食的就人來出力。”
當時,張膽的三個兒子雖說官職較高,但是一年的俸祿平均也不過1100兩銀子,張膽修橋共花費白銀2萬6800兩,相當於三個兒子8年的工資,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可以說,因為有了兒子的大力支持,張膽修橋才有了資金保障。田秉鍔先生說:“橋長362丈五尺,折合公尺就是1200米,一共有40多個橋洞,橋面寬1丈九尺,當時可以並行走兩輛馬車,或者說兩個八抬大轎可以對行,全部是用青石這樣砌成的。橋頭上建了兩個小建築物,一個是茶亭,讓南來北往的人免費喝茶休息,還建了一個大涼亭。所以張膽為建橋謀劃特別詳細,一切都以方便老百姓為出發點。6年時間,6易寒暑,這樣一位老年人就在橋上從規劃打基礎,看它一塊石一塊石地砌起來,耗費精力之多可以想像。荊山橋,實際上是張膽用生命把它修建而成的。”
傳說張膽花光了所有的家產,最後一塊合龍門的石頭,還是家裡的小丫環捐獻私房錢買來的。
橋修成後,橋頭立有過橋牌坊,橋身有石欄桿,石頭接縫處除了用糯米漿澆灌外,還用元寶形的鑄鐵扣相連結,橋面鋪有青磚,遠遠望去,非常壯觀。
荊山橋的建成,不但給兩岸百姓和南北商賈帶來了便利,也成了貫通南北的大動脈。規模在蘇北乃至全國都屬罕見,堪稱“全國第一橋”。
根據民間傳說,“姚老黑”自然就把船拉到了山上。所以直到現在,當地老百姓還指著荊山上一條長長的山道說:那就是當年“姚老黑”拉船時磨出來的痕跡。
乾隆11年,也就是張膽修成荊山橋60年之後,荊山橋又得到了重修。橋身加長120丈,總長度達到482丈五尺,大概1600米左右,共有橋洞149個。有人說,荊山橋的橋洞就像盧溝橋上的獅子一樣數不清。一個賣黑碗的山東老漢不信,推著獨輪車,見一個橋洞擺一個黑碗,結果擺來擺去,自己也擺糊塗了。
從清代到民國時期,荊山橋始終是徐州的一景。不幸的是,隨後的歲月中,荊山橋歷經戰亂,屢遭厄運,到建國時已面目全非,僅能勉強通過行人。
1958年,政府開挖不老河時,用爆破的方法將其拆除。存在了350年的荊山橋從此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田秉鍔先生說:“這是出於一種治水的戰略考慮,當時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解決徐州市市區、銅山縣北部的排澇問題,當時要疏通不老河,使她東連大運河;第二,要解決徐州的北煤南運問題,當時為了拓寬不老河、改造不老河的過程中,必然要把不老河加深加寬,當時荊山橋是歷史上用傳統工藝修的橋,因此在橋下過木船還是可以的,過輪船肯定不行。就防止了運煤,也妨礙了行洪。當時為了拓寬不老河,改造成我們現在說的京杭大運河,就做了犧牲。”
如今,我們只能看到北岸的一段殘橋和過橋牌坊了。它靜靜地屹立在田野之間,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榮耀和不幸。
而修橋人張膽的善舉,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田秉鍔先生說:“一個人無論有多少錢財,都不足為貴,不論他有多高的地位,都不足以驕傲。一個人值得自豪、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就是他關心人民、關心家鄉、關心國家。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所以張膽之所以讓我們記起他來,我們之所以說它是徐州第一號慈善家,就在於他的自私自利之心極少,大公無私之心極高。現在雖然荊山橋不存在了,金山橋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看作也是對張膽的紀念,金山銀山,不如慈善之山。”

故跡

荊山橋歷經戰亂,屢遭厄運,到新中國成立時已面目全非,僅能勉強通過行人。1958年,因疏通河流,將其拆除,保留石牌坊。該坊原為四柱三間沖天式結構,今已殘缺不全,僅剩三柱二間。其當心間大字板題刻"荊山橋''、"利涉大川"。次間大字板題刻"望岱"、''就日"。另一次間蕩然無存,據考證,原來大字板題刻"朝宗"、"瞻雲"諸字。立柱題刻楹聯:山近彭城,人遵玉路,虹影飛空,湖光澄碧,彩映雲龍瞻瑞靄;功成砥柱履周行。百世津梁歌利涉;這些詩詞都是歌頌這座石牌樓雕刻的,可見這座石橋的修建對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

文物挖掘

2002年,在江蘇徐州市60項重點工程之一荊馬河拓寬治工程的工地,施工人員在抽水清淤過程中從河底挖出康熙年間建造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荊馬橋上的一尊石獅子。
博物館考古人員對石獅子進行考證,這座石獅子連座約有1.8米高,約300多公斤重。從獅子頭上的髮髻等可以判斷出是個母獅子,是徐州市著名的荊山橋橋頭的兩尊石獅子之一。荊山橋坐落在徐州城東北十公里處荊山口,橫跨於荊山河上(京杭大運河段)。是1682年動工至1691年竣工,歷時十年,費銀26800兩。全橋長達1599米,是一座有159個孔的石拱石板橋。橋造型美觀,橋身有石欄桿,中孔雕有12條龍,龍頭翹向上游。乾隆六次南巡,曾兩次路過荊山橋,作詩《荊山橋歌》。乾隆親筆詞題“萬世津梁”四個大字的橫匾,鐫刻橋頂一對石獅子間。該橋於1958年疏浚運河時被拆,石獅便不知去向。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荊山橋(好運路東44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