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雄鎮石牌坊

荊南雄鎮石牌坊

荊南雄鎮石牌坊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鹹豐縣唐崖鎮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內,是土司城遺址的“鎮城之寶”,皇帝御賜授書的“荊南雄鎮”石牌坊,牌坊高6.8米、寬6.3米,四柱矗立,前後為高兩米多的石鼓護柱,石鼓前有一對石獅。

基本介紹

牌坊系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明熹宗皇帝為表彰土司王覃鼎率土家軍隊為朝廷征戰立下顯赫戰功而賜予的。有證可查的是:明朝天啟年間,覃鼎率兵先後奉命征討重慶地區的樊龍、樊虎、奢崇明、奢社輝,皆勝利而歸。明熹宗朱由校因此頒布皇令兩道:敕建平西將軍“帥府”,興建功德牌坊一座,並授書“荊南雄鎮,楚蜀屏翰”八個大字以示嘉獎。覃鼎因此成了唐崖土司的一代天驕。在他的統治時期,唐崖土司達到了鼎盛階段。“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雍容華貴,與覃鼎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石牌坊是全石仿木結構,亭閣式斗拱建築,飛檐翹角。明朝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奉調出征,功勳卓著。朝廷賜建的功德牌坊,正面書“荊南雄鎮”,背面書“楚蜀屏翰”,正反面還有“土王巡遊”、“漁樵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大門上兩角有象鼻對峙,兩側基石柱各有撐鼓,石柱兩側配有石獅,典雅莊重,古樸壯觀,至今保存完好。有關專家認為,在整個武陵土家地區所存石牌坊中,此牌坊堪稱第一,置於全國所有明代石坊中,也毫不遜色。
石牌坊是土司城的屏障,矗立在唐崖土司城中央,前為街道,後為衙院,頗為雄偉壯觀,是現今土司城遺址中的文物精華。牌坊為全石結構,一斗三開亭閣式斗拱建築,飛檐翹角,三門四柱,通高1.15米,通寬8.4米,柱粗2500厘米。前後均以高2.5米、寬0.7米、厚0.25米的鼓石護撐,門前立石獅一對。中門寬2.9米、高5米。側門寬1.7米,高3.5米。上以整石為枋,鑿榫為柱相接。枋間以厚15厘米的薄石鑲嵌,其上雕有人物、書畫、文字、龍鳳。中門坊額下以象鼻裝飾,布局別致。臨街一面陰刻“荊南雄鎮”四個蒼勁醒目大字和“欽差總督四川兼湖廣荊岳鄖襄陝漢中等府軍務策授總糧餉巡撫四川等處四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乃僉郡御使使朱燮元為”等小字。臨後衙一面陰刻“楚蜀屏翰”四個蒼勁醒目大字和“湖廣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僉事兼宣撫司宣撫使覃鼎立天啟四年正月吉旦”等小字。大字上下坊與側門坊客面浮雕神話故事人物圖案,計有“土王出巡”、“麒麟奔天”、“哪吒鬧海”、“舜耕南山”、“漁樵耕讀”、“雲龍吞霧”等。
據史料記載,此牌樓是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嘉靖皇帝賜書給土司覃鼎的皇令,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由於整個牌樓的門、柱、坊額和飛檐全系石頭結構,加之方形素麵,從樓基到樓頂收方自然,堅固協調。傳說當初石牌樓怎么也立不起來,正在工匠們無可奈何之時,來了一個討飯的乞丐,立牌樓的人就給了他一碗飯。但乞丐並沒有馬上吃飯,而是將筷子插在飯碗中間。工匠們受到了啟發,逐採用“堆土法”(即在石柱兩旁堆土)將牌樓立起。
這座石頭結構的牌樓,即體現了中原漢文化的強大影響,又保留了土家族文化的特色,是土家族、漢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