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卿論三祥

荀卿論三祥,作者劉基,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荀卿論三祥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者:劉基
  • 類別:文言文
原文作品,釋義,

原文作品

楚王好祥,有獻白、白鸜鵒、木連理者,群臣皆賀,荀卿不來。王召而謂之曰:“人不佞,幸賴先君之遺德,群臣輯睦,四鄙無事,鬼神鑒格而降之祥,大夫獨不喜焉,願聞其故。”荀卿對曰:“臣少嘗受教於師矣。王之所謂祥者,非臣之所謂也。臣聞王者之祥有三,聖人為上,豐年次之,鳳凰、麒麟為下。而可以為祥可以為妖者,不與焉。故凡物之殊形詭色,而無益於民用者,皆可以謂之祥,可以謂之妖者也。是故先王之思治其國也,見一物之非常,必省其政。以為祥與,則必自省曰吾何德以來之?若果有之,則益勉其未至;無則反躬自勵,畏其僭也,畏其易福而為禍也。以為妖與,則必自省曰吾何戾以致之,若果有之,不待旦而改之;無則夙夜祗惕,檢視聽之所不及,其蔽也,畏其有隱慝而人莫之知也。夫如是,故祥不空來,而妖虛萁應,今三閭大夫放列於湘、鄢,郢、夷陵皆舉於秦,耕夫牧子莫不荷戈以拒秦,老弱饋餉,水旱相仍,饑饉無蓄,雖有鳳凰麒麟日集於郊,無補楚國之罅漏,而況於易色之鳥,亂常之木乎?王如不省,楚國危矣。”王不悟,荀卿乃退於蘭陵,楚遂不振以亡。

釋義

【註解】
① 鸜鵒(qu yu):“八哥”鳥。
② 木連理:不同根的草木,其枝幹連生在一起,舊時看作是吉祥的徵兆。
③ 不侫(ning):侫,有才智。不侫,舊時謙稱。
④ 輯睦:和睦。
⑤ 鑒格:鑒,審察。格,合格。
⑥ 鳳凰、麒麟:舊時傳說中吉祥鳥、獸。
⑦ 僭(jian):假;不可信。
⑧ 戾(li):罪。
⑨ 祗惕(zhi ti):祗,恭敬。惕,敬畏;戒懼。
⑩ 慝(te):邪惡,惡念。
饋餉(kui xiang):饋,饋贈。餉,用食物款待。
罅(xia)漏:罅,瓦器的裂縫,引申為物的縫隙。罅漏,比喻事物有漏洞 。
【譯文】〕
楚王喜好吉祥,有人獻給他白烏鴉、白八哥和連理枝,群臣都來祝賀。荀卿沒有來,楚王召他來並對他說:“我沒有才智,有幸依賴先君的遺德,群臣和睦,四面邊界平安無事,鬼神認可而降吉祥,大夫獨自在那裡不高興,我願聽聽其中的原因。”荀卿回答說:“我小時曾經受到老師的教育。你所說的吉祥事,不是我所認為的吉祥啊。我聽說君王的吉祥事有三件:得到聖人為上,豐收年景為次,得到鳳凰、麒麟為下。而可以認為是吉祥的,也可以認為是不吉祥的,是不包括在上述之列。所以凡是形狀特殊,顏色怪異而無益於百姓的東西,都可以說它是吉祥的,也可以說它是不吉祥的。所以先王考慮治理國家,看見一種不同一般的東西,必定省察自己的執政情況。認為是吉祥的徵兆,就必定自我反省說,我有什麼德行而降吉祥?假如果真有德,就更加勉勵還沒有做到的;倘若沒有德,就反躬自省,擔憂它不可信,害怕它變福而為禍。認為是不吉祥的徵兆,就必定自我反省說,我犯了什麼罪卻招引它降臨?如果真有罪,不等到天亮就改掉它;沒有什麼罪過,就早晚恭敬小心,檢點自己的視聽是否還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害怕它被掩蓋了,擔心它有隱藏的邪惡而不為人知。正是因為這樣,因此吉祥就不會白來,而不吉祥的應驗就會落空。如今三閭大夫(屈原)被放逐,死在湘地,鄢、郢、夷等地全被秦國占領,農夫、牧童沒有一個不拿起武器來抵抗秦兵,老年病弱的送水送飯。水災旱災相繼,鬧饑荒,沒有蓄存的糧食。雖然有鳳凰、麒麟每天聚集在郊外,也不能填補楚國的漏洞,何況是變色的鳥,不合常規的草木呢。你如果不省悟,楚國就危險了。”楚王不省悟,荀卿就隱退到蘭陵,楚國就不振興而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