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源

打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環境不同,歷史文化有別,生活習慣也會有差異,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現象。但是在飲茶、嗜茶方面卻有共同的愛好,無論茶的飲用方法有什麼不同,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珍愛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道之源
  • 外文名:tea
  • 類別:飲茶文化
  • 相關書籍:《茶道》
  • 流行地區:中國,日本等
  • 作用: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茶文化簡介,中國茶道,《茶經》介紹,

茶文化簡介

如今,茶夷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中國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中國人為什麼愛茶,因為,喝茶有益,喝茶有禮,喝茶有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茶經》介紹

《茶經》共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布外,其餘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範的。“四之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鑑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松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裡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於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作者這裡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高尚道德的人。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此後,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一章又寫道:“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從上述文獻可知: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