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蠶

茶蠶

昆蟲名,屬鱗翅目,蠶蛾科。分布在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台灣等地。為害茶葉、油茶、山茶等。 以幼蟲群聚為害,初孵幼蟲群棲葉背蠶食,僅留中脈。後期幼蟲群棲枝條,互相纏扭結成一團,不分老嫩,連同葉柄吃光,嚴重時致使茶樹被害光禿。對茶葉產量、樹勢影響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茶蠶
  • 拉丁學名:Andrcwa bipunctata Walker
  • 別稱:茶狗子、茶葉家蠶、無毒毛蟲、團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nsecta
  • :鱗翅目
  • :蠶蛾科
  • 分布區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台灣等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影響因素,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2~20毫米,展翅26~60毫米,體翅咖啡色,有絲絨狀光澤,前翅翅尖外緣處向外突出略呈鉤狀,前、後翅均有2條暗褐色波狀橫紋。雌蛾觸角櫛齒狀。雄蛾體色較深,觸角羽毛狀。
茶蠶茶蠶
淺黃色,橢圓形,常數十粒成行平鋪在葉背呈長方形卵塊。
幼蟲
棕褐色,背、側面有灰白色縱紋和橫紋,構成許多方格形花紋,體肥大,成長後長達55毫米左右。
暗紅褐色,尾部有黃褐色絨毛。
橢圓形,灰褐色,絲質,較軟。

發生規律

茶蠶在安徽省一年發生2代,江西湖南一年發生2~3代,福建台灣一年發生3~4代。兩代區幼蟲常在4~5月和9-10月盛發;3代區幼蟲在4~5月,6~7月上旬和9~10月盛發;4代區幼蟲在3-4月,5-6月,9~10月和12月至翌年2月間發生。幼蟲具群集性,1~2齡時群集在葉背取食,3齡後常在茶樹枝條上纏結成團,大量吞食葉片,並逐漸分群。老熟後則分散爬至茶叢根際枯枝落葉下結繭化蛹。大部分地區多以蛹越冬,在福建有以卵越冬,甚至無明顯越冬現象。卵成塊產於嫩葉背面,每頭雌蛾可產卵百餘粒。各蟲態歷期為:卵期?~ 24天,幼蟲期20~36天,蛹期20天左右,成蟲壽命5~9天。茶蠶喜適溫高濕短日照條件,炎熱、乾旱少雨、日照時間長不利於發生。

影響因素

蟲害的發生、消長與氣候、栽培情況、天敵等因素有關。
(1)氣候
高濕、涼爽、短日照的條件下容易發生。春、秋兩季氣溫低、濕度大,有利於發生為害,夏季高溫乾旱發生較輕。
(2)栽培情況
一般以山區溝谷、1.4蛹長17~22 mm,紡錘形,暗紅褐色,尾部有黃褐色茸毛;翅芽伸達第4腹圖3茶蠶蛹陰坡茶園發生為多:內山深坳比外山茶園受害為重。
(3)天敵
卵期的天敵有黑卵蜂,幼蟲期主要有寄蠅和茶蠶顆粒體病毒。此外,還有姬蜂、真菌、細菌寄生和蛛蛛、鳥類捕食。天敵對其數量有明顯的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結合深耕、除草及冬季茶園管理,清楚茶叢根及土中蛹繭,集中銷毀,以減少蟲害的發生。
2.去除病蟲殘枝,蟲害嚴重的茶園要及時採取深剪和重剪,剪下的枝條要及時清出茶園,對來年害蟲的發生具有顯著的控制作用。
3.發現卵塊,及時摘除,減少蟲源。
4.幼蟲群集,目標明顯,且無毒毛,便於直接捕殺,減少幼蟲數量。

物理防治

在集中連片茶園基地,安裝殺蟲燈、誘殺色板等對茶園害蟲進行誘殺,可殺滅大量成蟲。

生物防治

注意保護利用天敵,如黑卵蜂、寄蠅、姬蜂、茶蠶顆粒體病毒、鳥類等卵孵盛期至幼齡幼蟲盛期噴每克含100億孢子的Bt粉劑200倍液,或用茶蠶顆粒體病毒15~30克每平方毫米,對水50千克噴霧,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化學防治

可選用魚藤酮EC、溴氰菊酯EC、氯氰菊酯EC、苦參鹼、除蟲脲SC、天王星EC、二氯苯醚菊脂EC等,是最直接、最見效的防治手段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