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葉枯病

茶葉葉枯病主要為害老葉,嫩葉、枝條、果實上也可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葉葉枯病
  • 主要為害部位:老葉,嫩葉、枝條、果實
  • 特點: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
  • 發生最盛時間:6月、8-9月高溫高濕期間
症狀,發病規律,

症狀

老葉上病斑多發生在葉尖或葉緣,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初為黃褐色,水漬狀,後變為褐色,其上有波狀輪紋,形似雲紋狀,最後由中央向外變灰白色,上生灰黑色、扁平圓形小粒點,沿輪紋排列;嫩葉上的病斑為褐色圓形,後期由葉尖向下變黑褐色,組織枯死。枝條上的病斑為灰褐色斑塊,稍下陷,上生灰黑色小粒點。果實上的病斑為黃褐色圓形,後期變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點,病部有時開裂。

發病規律

以菌絲體在樹上病葉或土表落葉中越冬。次年春天,在適宜的條件下,形成孢子,通過風吹雨濺傳播蔓延。病菌從葉片的表皮、氣孔或鋸齒部侵入組織中,經過5-18天后,出現新病斑,以後又產生分生孢子,可以發生多次再侵染,擴大為害。本病發生期長,全年除嚴冬期外,均可發生。但以6月、8-9月高溫高濕(平均氣溫28℃以上,相對濕度80%以上)期間,發生最盛。凡土層淺、根系生長不良的茶樹,密植、幼齡或台刈茶園,在夏季強烈的日照下,水分供應常失去平衡,葉片乾枯形成日灼斑,有利於病菌的侵染,發病嚴重。茶園管理不良,樹勢衰弱或遭受凍害、蟲害的情況下,發病也重。品種間有明顯的抗病性差異,雲南大葉種等大葉種易感病,龍井等小葉種則較抗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