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號子

茶山號子

瑤鄉茶山號子--流傳於辰谿縣黃溪口地區7個鄉鎮,相傳是挖茶山時唱的號子歌,乃眾人在挖茶山時,由人在山頂敲鑼打鼓,唱一陣打一陣,以鼓舞挖山人的幹勁。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辰谿縣申報的“茶山號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序號:588 Ⅱ-8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茶山號子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 申報單位:湖南省辰谿縣
  • 遺產序號:588 Ⅱ-89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有時是一人唱眾人和。茶山號子歌,氣勢磅礴,寬廣洪亮,激越高亢,很有鼓動人心的作用。茶山號子發聲方法獨到,音樂旋律奇特,高音區翻高八度,特別高尖,堪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奇葩。
茶山號子
源自生活的號子
瑤民除了耕作稻田以外,還經營大片油茶林,茶山號子就是他們冬季翻挖茶山時唱的勞動口子,其過程是:鼓手先祭土地神,挖山的人們,在山腳下一字排開,然後鼓手在前方不遠處敲鼓,伴隨鼓聲,號子聲的節奏揚鋤落地,一同挖山同,節奏的越快慢指揮著挖山速度的快慢。
上世紀50年代黃溪口鎮大灣村的業餘歌手舒黑娃同志曾經用他那奇特的歌喉和獨特的唱腔,帶著瑤鄉茶山號子歌幾度唱到長沙、北京、中南海,得到了高度的讚譽,著名歌唱家何紀光先生曾拜舒黑娃為師,從而使他的藝術生涯更添光彩。聽了舒黑娃的演唱,不少專家和人們讚嘆說:“湘西有個舒黑娃,聲音賽過雙嗩吶”。
相傳茶山號歌已流行了200餘年,1956年全縣挖掘民間藝術時,才正式被邀請參加民眾文化匯演,得到地區、省、國家的多次獎勵。茶山號子歌在瑤家人來說,乃屬家常便飯,人人都可以哼唱幾段。每逢節目慶典或大型文藝演出,都少了不茶山號子歌的參與,有它的參加,給演出增添了民族氣氛。它那激昂的聲音響徹雲霄,優美的旋律催人奮進。
2006年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588 Ⅱ-89

藝術特色

聲腔特色及演唱方法
(一)“哇哇”腔的特色
茶山號子
“有歌就有哇哇腔”,“哇哇”腔適用於各種形式的號子歌。一般在快的節奏中,用合唱演唱的方式較多,因發聲的需要,在號子中幾乎每句都有“哇哇”腔的襯托。哇哇”腔的演唱特點是,在聲帶穩定發出長音行腔的同時,用咽部和口腔快速的變化從而發出的一連串
的“哇哇”聲[2]。有的沒有具體的歌詞,整首號子全都是用“哇哇”來演唱的,如《哇哇歌》,它整首曲子從頭到尾都是用“哇哇”來演唱,是辰溪茶山號子中的代表性歌種。辰溪的茶山號子基本音調都與《哇哇歌》差不多,只是歌手在演唱中再根據自己的能力的大小去自由發揮、展開或延長。在演唱中,往往是嗓音條件好、潤腔裝飾音多、“哇哇”腔用得最多的歌手最受人們的喜愛。
(二)茶山號子的演唱方法
1.高腔唱法。辰溪茶山號子演唱的基本方法是高腔唱法。因瑤鄉的地勢山大溝深,在山野間勞作時如果想與對面山上的人交流,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人們在長期的勞作實踐中發現,只有藉助假聲來向對面的人“喊”歌,對面的人才能聽得到,於是在“喊”歌(演唱)時都會把音提高,把唱腔拖長,使聲音唱得高、傳的遠,於是便形成了茶山號子獨特的演唱方法——高腔唱法。 2、斷腔唱法。斷腔唱法也就是包含了歌中所出現的顫音和頓音唱法。斷腔要唱得跳、頓、實,出現在拖腔中的斷腔在演唱時要注意它的襯字特點及情緒的延伸,下顎要自然的放鬆,並快速的上下顫動,然後結合咽喉腔及口腔的快速變化,在聲帶穩定發出長音行腔後,由慢波到快波,繼而發出連續的“哇哇”聲,哇哇音的演唱,發音輕巧靈活,極富彈性和生活的氣息[1]。斷腔唱法也是比較難以掌握的一種唱法。3、甩腔與滑音唱法。甩腔在辰溪茶山號子的演唱過程中,運用的非常廣泛,句子的開頭、中間、結尾都有它的出現。茶山號子的起句或是在唱高音前差不多都用上滑音。唱上滑音的時候,要將氣很快的提起來,然後突然將聲帶放鬆,氣流也同時截住,在上滑的過程中,要上提咽腔、打開喉嚨,擴大咽腔鼻腔的容量,氣沉丹田,隨著行腔,想著音高,像甩東西一樣用假音把高音往鼻和頭腔甩上去,這一假音與隨後的拖腔聽起來並不是純粹的假音,它沒有離開真聲點,而且在這種音區變化中既沒有真聲喊歌,也幾乎聽不到銜接的痕跡。幾乎每一句末有都是在下滑音上收束,這樣既可以使演唱者在連續的演唱中有著充分的生理準備與心理準備,並能夠準確的接唱,與前句保持一致,又使得旋律富有了起伏性和完美性。
節奏和旋律特徵
茶山號子的音樂節奏來源於人們的勞動節奏,它的節奏特點是根據其勞動方式的節奏來決定的,這些節奏的特點凝聚了生活勞動中的節奏特點,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辰溪茶山號子歌以羽調式居多,旋律屬於五聲性音階體系,調式的骨幹音較多,偏音極少,旋律音調結構以三音列、四音列為主。旋律的潤腔裝飾音很多,節拍節奏十分的自由,音域在十度左右,但整個音區很高,旋律中有時還出現了一些微升音[1]。旋律音高的運動形態一般都是在高起音之後,通過這樣延長行腔或同音重複,最後在下滑音中收束,且通常結束在主音或屬音上。茶山號子的音樂因受勞動的限制,所以形式簡樸,也不可能使用較多的音樂材料,音樂材料往往是有規律的重複使用。
唱詞特徵
辰溪茶山號子歌具有自由填詞、隨意演唱的特點。它有固定的唱詞也可即興的編唱,內容極為廣泛和豐富。歌詞是勞動者在勞動中即興順口編制出來的。其內容不限於和勞動直接聯繫的事情,亦廣泛包括各種敘事的、詼諧的以及與愛情生活有關題材和內容。茶山號子在一定的時間有固定的唱詞。如在開始挖山、休息、吃飯、收工等時間,都是會有固定的唱詞,其餘則是由號子手即興編唱,內容極為廣泛,有瑤族的民間傳說,也有瑤家生活、愛情等內容。簡短的歌詞通常在句首或旋律的骨幹音上出現,可表達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內容,還都能達到“字腔韻”的完美結合。
茶山號子發聲方法獨到,音樂旋律奇特,高音區翻高八度,聲音特別的高尖,堪稱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奇葩。希望這朵民族文化的絢麗之花能夠在這個各種音樂都蓬勃發展的今天開放得更加光彩奪目。

代表作品

《茶山號子歌》、《湘西茶山號子歌》、《瑤家人民心向黨》、《湘西茶山歌》等等。
舒黑娃(1910~2004),辰谿縣黃溪口鎮大灣村人。1957年,他演唱的茶山號子在湖南省民間文藝會演中獲一等獎,繼而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藝術會演,蜚聲首都舞台。60年代初期,他曾受聘湖南省民間歌舞團,擔任聲樂教師。著名歌唱家何紀光曾拜他為師。何紀光的代表作《挑擔茶葉上北京》和《洞庭魚米鄉》中的獨特發音,便是得益於舒黑娃。

傳承意義

為了傳承發展茶山號子,辰谿縣專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每位茶山號子民間藝人建立個人檔案;建立了一對一的傳承機制,即民間藝人每年帶一名徒弟,視其徒弟的歌唱技藝,縣政府和文化部門每年給予2000至5000元的補貼;在羅子山瑤族鄉學校開辦了培訓班,招收了30名學生,每周三下午由米慶松集中授課。
同時,辰谿縣還舉辦賽歌會,採取以賽代訓的方式,為茶山號子藝人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不僅獲獎選手能獲獎勵,取得前3名的新人,其師傅也能獲重獎。賽歌會得到了老藝人鼎力支持。唱了60多年號子的84歲老人米賢其,早晨6點就起床,走了20多里山路前來參賽;蘇木溪瑤族鄉的向儀其和兒子向行剛都是茶山號子傳人,為了能準時參賽,前一天就趕來了…
“舉辦茶山號子賽歌會,旨在為民間藝人提供展示平台,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參與演唱茶山號子,發現、鍛鍊、培養人才,提高茶山號子演唱水平,使茶山號子得到廣泛傳唱,進一步得到保護傳承。”辰谿縣文廣新局局長周丹說,“今後辰溪將繼續加大對茶山號子的扶持,讓茶山號子唱遍瑤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