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朗的孩子

茨朗的孩子

《茨朗的孩子》是一部追蹤貧困山區孩子十年成長曆程的田野調查式紀錄片,2017年2月8日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壩鎮茨朗村封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茨朗的孩子
  • 拍攝地點: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壩鎮茨朗村
  • 拍攝日期:2016年9月1日
  • 類型:紀錄片
  • 主演:茨朗的學生
  • 對白語言:國語
  • 線上播放平台:愛奇藝
影片簡介,影片拍攝,拍攝背景,

影片簡介

該紀錄片是由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出品,聯合深圳晚報社共同攝製的超長紀錄影片,聚焦了自2006年在茨朗國小讀書的孩子的成長經歷。
本片通過真實呈現茨朗的孩子十年的生存狀態和成長軌跡,反映少年兒童面臨的生存和成長的困境,並意在尋找有效的解決的途徑和方式。

影片拍攝

本片於2016年9月1日在北京開機,拍攝了貴州省茨朗人劉莉到北京師範大學報到的鏡頭。攝製團隊與當年的數百名“茨朗孩子”相約,在2017年春節期間重聚茨朗國小,共同完成這部紀錄片。
本片的拍攝得到茨朗的孩子們、當年的教工和父老鄉親熱烈回響,尤其是當年茨朗國小的孩子,自發聯絡當年的小夥伴,製作通訊錄和照片、數據對比檔案,配合攝製團隊開始籌備工作。
導演劉深率攝製組在茨朗村實地拍攝中,採訪了40多名當年在茨朗國小讀書的孩子,這些專程從各地趕回家鄉的茨朗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自主創業,有的外出打工。他們回到自己的家,回到熟悉的母校,重走當年上學的72道拐山路,面對鏡頭感慨萬千。

拍攝背景

茨朗村是貴州省最貧困的鄉村之一,這裡聚居著漢族、彝族、苗族、白族、穿青和蒙古族等多民族的同胞。
十年前,孩子們最遠的要走三四個小時才能到學校。遇到下雨天,山路泥濘不堪,有的孩子不得不在書包里備一套衣服替換,或是帶著牙刷把鞋刷乾淨,再進入教室上學;河水暴漲時,有的孩子需要趟過齊胸的河水過河。在希望國小建成之前,這裡的教育經歷了農家私塾和舊國小時期,私塾在百姓家堂屋上課,舊國小只有四間低矮、昏暗的教室,兩塊磚頭一塊木板就是課桌,從家裡自帶板凳,27平方米教室塞了90多個孩子,不同年級只能擠在同一個教室里上課。
現在的茨朗村變化很大,進村的公路修通了,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也改善了。
這次紀錄片的拍攝同時也是一次社會調查,借鑑科學的田野調查方法,通過十年時間跨度的前後對比,為大山裡的孩子們教育問題提供科學數據,形成貧困山區兒童教育問題社會調查樣本,對於扶貧工作如何以人為本,教育為本,如何建立培育貧困山區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和智力培養的機制等具有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