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火榮

范火榮

范火榮、中共黨員 、國小校長,全國優秀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火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國小校長
  • 主要成就:優秀共產黨員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所在單位:餘江縣中童鎮中心國小
生平事跡,行業理念,主要成就,

生平事跡

范火榮
“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在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上,才能有所作為。作為教師,我全身心地愛著我的學生,愛著三尺講台。作為農民的兒子,我熱愛這片生我養我的黃土地!”
全國優秀教師、餘江縣中童鎮中心國小校長范火榮,這樣坦言自己作為一個基礎教育者的人生追求。正是帶著這樣的理念,范火榮憑著他那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強烈事業心、責任感和銳意改革的精神,把學校的教育事業推上一個又一個新台階。2004年中童中心國小被確定為“全市中國小農村遠程教育建設工程示範學校”;中童中心國小連續三年被縣教育體育局評為年終目標考核先進單位;學校田徑運動會成績一直在全縣排前幾名;學生參加縣少兒藝術節年年獲得好名次;近3年來,全校先後有300名學生獲國家、省、市級獎勵;該校也年年被中童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單位……其本人也於1981年評為省“新長征突擊手”、1989年被評為第一屆“全國優秀教師”,並多次被市縣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髮展學校
教育界評論范火榮是位出色的醫生,由他開出的處方沒有治不好的學校。1975年,范火榮學校畢業後走上了國小教壇,由於他積極肯乾,勤奮好學,很快便成為一名教學骨幹,先後擔任村小校長、輔導站總輔導員、幹事,1994年任石港鄉教師輔導站站長,1996年調任平定鄉輔導站站長。2000年,縣教育改革,競爭上崗,任中童教育辦公室主任兼中學校長。2002年11月,撤消鄉教辦,成立鄉中心國小,他任中童中心國小校長,主持全校的工作。2000年以前中童國小當時的情況:一是攤子大,教師多,人心雜;二是領導班子老化,學校行政人員都是50多歲的老同志,他們缺乏創新意識,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三是教學常規不規範,有的教師不備課,腳踏西爪皮,滑到哪裡算哪裡;四是半日崗,兩人一個教學班,一個上午上班,一個下午上班,甚至還有一所“四無”國小(無校長、無值日教師、無作息時間、無課程表);五是質量低下。
面對中童中心國小這樣一個現狀,一些人議論:“范火榮在石港、平定工作搞得很好,中童可沒那么容易搞,說不定一年後就得滾蛋。”

行業理念

學校應如何發展,怎樣發展,這是擺在校長面前的重要課題。這也是范火榮擔任校長後常常思考的問題。在千頭萬緒中,范校長很清楚,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學校管理和發展學校的基本前提。所以他首先冷靜科學地對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思路、辦學目標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定位,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面對一些風言風語,他坦然對待,他下決心從管理入手,向管理要質量,向教研要質量。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使他深深懂得:學校的管理,重點是對各村完小校長的管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摸底後,他大膽更換一批村完小校長,將一批年富力強、有經驗懂業務的骨幹教師選拔到校長的崗位上來。一些好心人勸他說:“校長,你動這樣大的手術,恐怕會出亂子,你要三思而行啊!”他才不管這么多,看準了,就大膽實施。這一年,全鄉12位村小校長,他就換了7位。緊接著,他與學校行政人員一道針對該校的實際問題制定出台了《中童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教學質量獎懲條例》、《教師量化管理細則》、《教師月工作考評方案》、《素質教育實施方案》、《教師目標管理及評分細則》等十幾種制度,使各校的管理納入了正規化的軌道,變以人管人為制度管人,使教師前進有方向,奮鬥有目標,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就。制度有了,主要就是抓落實,范校長帶領學校的每一班人,深入下面的學校,深入課堂,深入教學第一線,以身作則,狠抓落實,真正動“真格”。經過一年的努力,學校面貌初步改變:教師上課不備課,教學隨心所欲的弊端消除了;放下鋤頭拿粉筆,捲起褲腿沾著泥巴上講台的不良現象不見了;上班當休息,上課打瞌睡的教師不存在了,全校教學秩序井然。2004年全國國小教學奧林匹克競賽,該學校12名學生代表參賽,一舉奪得全國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的好成績。今年又奪得全國獎項4個,市一等獎2個,名列全市農村組團體總分第一。
堅持以人為本,打造一流的教師隊伍
范火榮深深地知道,提高質量,關鍵是要加強教師管理,必須造就一支素質全面、師德高尚、教藝精湛、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為此,范校長積極探索以人為本,人文管理的路子。他強調領導就是服務的意識,他要求領導幹部以身作則,對教師重在“關心、賞識、培訓”,學校管理要做到知人之情、揚人之長、念人之勞、幫人之難、諒人之過、獎人之功。在教師管理中,范校長還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師德為先,精業為本”的教師培訓方案,如:“過六關”,創“四個一工程”和“教師教學大比武”等,不斷加大對教師培訓力度,使教師在教學業務水平上有明顯的提高。此外,對教師的培養,范校長還有一條是難能可貴的,那就是置身於民眾之中,深入廣大教職工中,多了解、多傾聽、多研究、多指導、多關心,幫助教師自愛自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真誠地信任每一位教師,並捨得加大經費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訓平台讓教師們不斷成長。在范校長的領導下,近幾年,該校湧現出一名全國優秀教師以及一大批縣市先進教師、教學能手。
以教研為先導,實施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質量,除加強教師培訓外,教學管理必須科學化、規範化,必須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科研興教,科研興校。2000年,一到中童任職的他,便帶領學校領導班子,共構學校的發展藍圖,並以全新的辦學目標,緊緊抓住“發展”這一核心,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地抓好學校的規範化建設,強化教育科研,強化特色教育。確立“以科研為先導,以實驗為手段,以質量為根本”的科研工作思路,以“全面規劃,全程管理”為科研作法,不斷地形成和完善學校教育目標、責任、評估、激勵四位一體的目標管理體系,使學校教學常規管理走上規範化的道路。教學質量越來越高,教辦的兩年多,中學在由原來的500多名學生增加到1380餘名,就足以說明他管理的效應。
他針對現在農村國小教師少,工作負擔重的現狀,狠抓校本教研,形成了“研賽一體多項互動”的教研特色,得到了縣教研室的肯定,並在全縣學校推廣。農村國小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極少,范校長就在校本教研上下功夫,一是每年投入幾千元,為教師訂購各種教育雜誌及教育理論書籍,供教師們業務學習、借鑑。二是:在校園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校本教研活動。他們充分發揮鄉中心國小這個基地以及本鄉教學骨幹的帶頭作用,以鄉帶村,以研代訓,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每年,他們花很大的精力,精心組織鄉教研活動示範,使全鄉教師都有機會參加觀摩學習,與此同時,要求每一位教師一學期下來都要開公開課,並開展撰寫教案比賽活動。開課後,所有參加聽課的老師要評課,並寫成書面材料,這幾年來,中童的教師在市縣業務競賽中,有18人次獲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授課教師,6人獲市優質課一、二等獎。
注重學校個性化發展,創辦特色教育
學校特色是學校辦學個性的具體表現,也是學校教育優勢的集中反映。在創建辦學特色過程中,范校長注重發掘校本育人資源,打造辦學特色。如以“我能行”校訓教育為重點,在德育上樹特色;以教學課題實驗為突破口,在教研上樹特色;以科技、藝術、體育三方面創新樹特色。
為了建立獨特的校園文化,讓文化的陽光灑遍每一個角落。范校長首先把視點鎖定在開展師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上,要求中心國小,還有全鎮各完小創辦藝術節,構建自己的節日文化,中童中心國小在全縣藝術節上取得優異成績,得到有關領導和行家的高度評價。
2004年,范火榮又多方聯繫資金投資50餘萬元,用於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為特長生提供了最優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學校成立了“特長教育培訓基地”。
獻身教育,無怨無悔
自擔任校長後,范火榮兼職多,工作忙,壓力重。他深感自己的責任,所以,“忙”,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在他的時間表上很少有雙休日。妻子經常怨疼他只顧工作,不顧家,不顧休息,不顧身體,頭髮又白了不少。他總是歉意一笑,又去忙他的工作了。他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展規劃,促管理,搞科研,嘔心瀝血,公而忘私,無私奉獻。做校長這么多年,他從沒有領過一分校長津貼。他總認為,只有全心全意依靠教師,調動全體教工的積極性,學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健康發展。所以,他從不盛氣凌人,而是經常對教師從政治上關心他們,從工作上愛護他們,從生活上幫助他們,多為教師辦好事、實事。教師病重,學生因貧困無力交學費,他總是慷慨解囊送上溫暖,就這樣真正成為中童教師的貼心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於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也是范校長奮鬥在教育戰線上的座右銘。老驥伏櫪,壯心不已。30多年風雨滄桑,將屆退休年齡的范校長依然心性不變。他始終站在教育這一塊精神高地上,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守望著那個甜美的夢,譜寫著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樂章。

主要成就

1980年被評為上饒地區“新長征突擊手”。
1981年被評為江西省“新長征突擊手”。
1987年5月,被鷹潭市委宣傳部、共青團鷹潭市委、市教育局授予“優秀青年教育工作者”稱號。
1988年9月,被中共鷹潭市委、鷹潭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1989年9月,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9年9月,被平為縣“優秀教育工作者”。
2001年12月,被共青團餘江縣委、縣少工委、縣教委授予“支持少先隊工作的好領導”稱號。
2002年7月,被中共餘江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3年7月,被中共餘江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4年7月,被中共餘江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4年9月,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校長”稱號。
2005年9月,被中共餘江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