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澤華

范澤華

范澤華,1938年4月生,廣東省普寧洪陽鎮人。1949年後傳統戲曲“三改”——“改人”、“改戲”、“改制”之後,潮劇第一代表演藝術家,與姚璇秋蕭南英吳麗君陳麗華等並稱第一代潮劇的“五朵金花”。工青衣閨門旦,亦反串小生。尤其以青衣行當表現傳統悲劇人物,代表劇目有《春香傳》、《蘆林會》、《劉明珠》與《趙氏孤兒》等。所扮演的角色,如《春香傳》中的春香、《蘆林會》中的龐三娘、《劉明珠》中的劉明珠、《趙氏孤兒》中的莊姬等已深入人心,經典唱段如《蘆林會 · 妾身何故應受此冤苦》、《寶蓮燈 · 安得心上人兒還》、《劉明珠 · 哭墳》、《趙氏孤兒 · 三炷清香心一片》等更是膾炙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澤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
  • 出生日期:1938年4月
  • 職業:潮劇演員、汕頭戲曲學校名譽校長
  • 畢業院校:怡梨潮劇團(廣東潮劇院三團前身)
  • 代表作品:《春香傳》《蘆林會》《劉明珠》《趙氏孤兒》
  • 主要成就:以潮劇青衣表現悲劇人物
    豐富、傳承潮劇調式“活五調”
人物生平,初戀潮劇,嶄露頭角,蘆林盛況,明珠耀眼,傳授後人,失聲之憾,藝術年表,個人作品,個人生活,逸聞趣事,為潮劇“私奔”,老舍題詩,與周總理握手,

人物生平

初戀潮劇

一九三八年某月某日某時,廣東省普寧縣洪陽鎮新安村,范厚都、林玉蘭夫婦喜獲一名千金小姐。女嬰的哭聲煞是好聽,清婉柔麗,內行人聽了,說是“有戲曲韻味”,恭祝范先生家裡出了個“花旦”。
右2:范澤華右2:范澤華
范先生夫婦聽了,似不感興趣這么預示。夫婦家裡已有“幾條龍兒”,希望這一“鳳兒”將來長得艷光四射,故而取名范艷英。心裡預祝范艷英成為才女淑女,壓根兒不願女兒去唱戲當什麼花旦,所以不贊成“戲曲韻味”,而偏要說“好聽過福音。”
不久家道中落,范艷英寄居普寧果隴鄉外婆家。世上的外婆,都是菩薩心腸,見范艷英長得天真活潑,愛唱愛跳,情如掌上明珠。當時就有人戲稱她是“明珠女”。果然,到了一九六三年潮劇彩色影片《劉明珠》開拍,她一亮鏡就唱“明珠女一片心香”,此是後話。
再說范艷英十歲才入學,在校是文娛活躍分子,尤其酷愛戲劇,成為洪陽鎮新安村洪新劇社的主角之一。儘管父母不希望她發展,但父母總拗不過“女大十八變”。
首先,女兒就不喜歡父母之命名中的“艷英”二字,自己宣布改名為“澤華”。好一個大膽的小丫頭,在名字上不聽“父母之命”,長大婚嫁時當然不聽“媒妁之言”了!
被當時誤認為“大膽的丫頭”,後來人們不得不讚揚她是一個有主見有心思的姑娘。因為“艷”字實在很俗,而她的品性不趨艷不隨俗,她愛“澤之華”的清麗純潔,映水芙蓉乃水澤之花(花即華),多么清爽可人。更重要的是帶有男子氣質,澤是毛澤東時代,華是中華民族之意,我們相信當年的她不會測字,不甚懂字義詞蘊,但她心爽口快地宣布改名為“范澤華”,歷史證明她是有見識的。從曲韻音律上講,“范艷英”三字拗口沒韻味,而“范澤華”三字抑揚有致、曲旋韻繞,正是一代名青衣相配之芳名!
其次,她小小年紀就離家出走、“私奔”藝術團體。一九五二年,這個為自己命名的小丫頭,背著家人師友,私自從普寧來到汕頭市報考藝術團體,立志要當一名演員。此舉在當時來說“實非凡”,舞台、戲曲,象磁場緊緊吸引著她;表演藝術象電波時時在她心頭呼應。結果,終因年幼在學,家長千萬不放行,小丫頭范澤華被兩個哥哥和一位親友“抓”回家裡,象“老鷹抓小雞”一樣抓了回去。然而,倔強的小丫頭、迷戀戲曲的小丫頭,心裡暗許宏願:等我翅膀長硬、羽翼豐盛時,一定要飛!
心要飛,誰能阻?興趣和愛好的磁場,有萬鈞引力。她積零錢買票進戲院;她省錢看“天光戲”;她把眠床作舞台,蚊帳作帷幕,手帕作道具,忘情地學,自唱自演,痴迷愛好成癖。一九五三年七月底,范澤華終於飛進了恰梨潮劇團。年僅15歲,還沒有脫盡小丫頭的稚氣,就首演《樊嬌奪後》。好厲害的小丫頭呀,一下子扮演了樊嬌,居然要奪取皇后之高位!
然,好事多磨,入團才數月,范澤華的聲音,越唱越不行,甚至嘶啞、破裂。團里議論:“趁早讓她回家讀書吧,別誤人子女!”一時間,范澤華頓覺天烏地暗,苦惱疊至,小女子珠淚漣漣……
幸而有經驗者認為:這女孩發音準、節奏好,眼前怕是“風水聲”,過一段時間看看吧!
古先賢有訓云:天將降大命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磨其心志。范澤華苦苦挨了一年左右,經老師們苦心栽培,一字一句,日日夜夜,曲不離口,終於挨過了變聲期,逐漸亮出清爽委婉的聲情,再經諸多名師的指導,終於一曲“蘆林會”,滿座爭夸范澤華!
這個“普寧洪陽范氏女”,如果不是一個“迷戀戲曲小丫頭”,早就回家讀書乾於別的去了,哪有後來的著名青衣、閨門、反串小生?此乃潮劇之幸,觀眾之幸也。

嶄露頭角

范澤華復聲之後,真象彩鳳舞半空,聲情色彩引人矚目。她先在《紅樓二尤》中扮演尤二姐,悲劇形象清麗委婉動人,“金銀紙它原本是白紙一張”等唱段獲好評,初步顯露了她唱聲的柔和優美特色和青衣行當演悲劇人物的功力。後在《穆桂英》中扮演穆桂英,跨刀馬旦表演。“家住在山東穆柯寨”等,“輕六”曲唱得輕巧圓潤,有節奏,有美感。這些演唱為范澤華奠下實踐的良好根基,是她藝術之花舒根、拔節、長莖、葉茂的階段。
《孟麗君》,飾孟麗君《孟麗君》,飾孟麗君
范澤華藝術之花亭亭玉立之際,又喜逢陽光雨露滋潤。一九五六年她被選派進汕頭戲校戲曲演員訓練班學習表演藝術四個月;得到藝術薰陶與提高。一九五七年她榮幸地參加中央文化部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會長梅蘭芳、副會長羅合如、阿甲。得到了大師名家的指導,學習四個月,可謂終生受益不盡。
這一年,她在怡梨潮劇團的主要劇目《春香傳》中扮演春香,連演數百場而不衰,范澤華以演唱其中的“愛歌”和“別歌”“獄中歌”而受到觀眾讚揚。
《春香傳》移植改編來自之於朝鮮人民喜愛的古典戲劇。“愛歌”和“別歌”敘述三百年前,朝鮮全羅道南原府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藝技女兒春香。端陽節那天,春香正和少女們在廣寒樓前春遊,遇見當地使道公子李夢龍,一見鐘情。是晚,李夢龍向春香求婚,春香之母見他誠懇,同意定婚,但三個月後,李夢龍的父親藉故將其調往漢陽,把他們活活拆散開來。這樣的愛與別,最是叩人心弦。
范澤華扮春香,以閨門旦應工。她把“愛歌”唱得柔情款款,明朗歡快。其中尤以訂百年之約的情感想像最為奇妙:夢龍唱“我變作紫禁城內龍鳳鼓,你變做長安鐘樓萬壽鐘。”春香唱“鐘聲嗚,噹噹當。”夢龍唱“鼓聲響,咚咚咚。”春香唱“鐘聲敲醒幹家夢。”夢龍唱“鼓聲訴盡百姓哀。”春香唱“別人只聞鐘鼓響。”夢龍唱“誰知是你我兩心通。”春香唱“春香噹噹當。”夢龍唱“夢龍咚咚咚。”春香唱“滄海桑田多變故。”夢龍唱“鐘鼓萬年永敲動。”
“愛歌”不僅曲文美麗形象,而且音韻旋律雋永明快。范澤華唱得如林中金雀歡快,似水上鴛鴦柔意綿綿,把“輕六”調式的音韻發揮到了極其微妙的地步。尤以“春香噹噹當”曲句象春風吹送情語,拂人面臉,沁人心田。“愛歌”直接展示青年男女歡愛之情,大膽熱烈,柔情萬種,特別受到當時年輕人的內心強烈感應,也讓上了年紀的觀眾“重溫舊情”而共鳴。因而它藉助著范澤華甜潤優美的唱聲而流行起來,成為一支潮劇流行歌曲,膾炙人口!
別歌”以“重六曲”譜出,緩慢深沉,圓潤飽喉。當范澤華唱出“你明日欲登漢陽道……欲去無從去,欲留無計留”時,聲腔里情如膠漆,音韻中“藕斷絲連”,令人惆悵、心酸!
范澤華唱“愛歌·別歌”,顯示了她運情入曲,度曲抒情的非凡功力,她的美妙嗓子得到天才的顯示和發揮。
《井邊會》,飾演李三娘《井邊會》,飾演李三娘
如果說,唱“輕六”、“重六”,是她的高招,那么,唱“活五曲”,便是她的絕招了。
范澤華於一九五八年調進潮劇院之後,先後演過《孟麗君》中的主角、《蘆林會》中的龐三娘、《白兔記》中的“井邊會”、“磨房會”,她把劇中李三娘咬指寫血書一段的唱腔,發揮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
咬破指頭血斑斑,
十指連心痛難言,
羅裙當紙指當筆,
血書一幅訴苦冤。
別郎容易見郎難,
遙望關河煙水寒,
數盡飛鴻書不至,
井台積淚待君看。
十六年前容顏改,
八千里外心怎安,
早回一日能相見,
遲來一刻見面難。
血縱流盡言不盡,
交與將軍妥收藏。
這是千古一血書,字字血,聲聲淚,句句悲。絕妙的曲文為演員提供盪氣迴腸的共鳴唱腔聲情,調動演員創造角色的契機。
這是一段運用潮樂富有特色的活五調譜寫的唱腔。活五曲是潮劇最具特色的曲調,也是最難掌握、最不易唱好的曲調,然,范澤華能以她嫻熟的演唱技巧,恰切地處理好感情、咬字、吐字發音和活五曲風格的關係。如開頭以長拖腔,表現李三娘如泣如訴咬指寫血書的悲哀淒楚心情;接著以平穩的二板慢,一字一淚地傾訴了十六年日夜思夫想子的柔婉心聲。范澤華的唱腔樸素大方,高音處似藍天白雲般明朗,低音時似花間泉水般溫柔,有著完美的藝術效果,有餘音繞樑三日的音樂效應。

蘆林盛況

一九五九年,她隨潮劇團到北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受到中央首長的鼓勵、讚揚。同時還到上海、蘇州、南京等地巡迴演出,范澤華名貫大江南北,被譽為潮劇青衣之佼佼者。一九六零年,她隨團出國到高棉演出《蘆林會》,轟動整座金邊城市。當時任團長的王崑崙激動得夜不能寐,欣然命筆寫了一首124行的長詩,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演出的盛況和令人激動的場面。長詩讚揚范澤華卓絕的曲藝技巧,詩末這樣寫道:
《蘆林會》,飾龐三娘《蘆林會》,飾龐三娘
猶使忍痛演員心欲碎,
吞聲觀眾淚盈眶,
滿座淒涼燈似暗,
一人哀怨夜增長。
我也思量難入睡,
中宵長句詠三娘。
范澤華的一曲蘆林會,是潮劇青衣的絕唱,龐三娘形象的塑造,標誌著她藝術造詣的高峰。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出國演出,感動滿座觀眾皆掩泣,轟動了異國京城,這在中外文藝史上是罕見的。范澤華演《蘆林會》塑造人物之成功,受到了紅學家王崑崙、戲劇家老舍、陽翰笙等的高度讚揚,揮豪贈詩,這在演員的個人藝史上,也是鳳毛麟角的榮耀。范澤華以她自然深沉的氣息,烘托著悲痛淒切的歌聲曲越。她吐字清晰,有起有伏,如泣如訴地抒發了龐三娘含冤受屈,無辜被棄的沉痛心情。
《蘆林會》,飾演龐三娘《蘆林會》,飾演龐三娘
范澤華並非天生一副好嗓子,她的嗓音素質本很平凡,她是經過長期刻苦學習磨鍊,從自己的嗓音實際出發,廣采博取而形成獨特優美的唱腔的。例如她善於細膩地進行潤腔,獲得優美柔潤、色彩鮮明、獨具一格的演唱效果。她從人物感情、潮州語音和風格特點出發,恰切靈活地在行腔中的字頭、韻尾上,揉進了裝飾音和滑音,以增強唱腔的婉轉與韻味。她的《范澤華唱腔精選》之一、之二,發行數萬盒,流行海內外,是潮劇唱腔的精品,也是潮劇青年一代學習她那優美動聽,韻味濃郁的唱功範例。為此,她不僅被贊為渾身是戲,還被美譽為滿腹是旋律、亮曲流韻的潮曲歌唱家。

明珠耀眼

在范澤華表演藝術、唱腔藝術蜚聲海內外之際,又一出很切合她戲路的長劇《劉明珠》,在舞台上實踐了一段時間之後,於一九六三年搬上銀幕。潮劇彩色影片《劉明珠》由珠影和香港鴻圖公司聯合攝製。
范澤華
這是潮劇史上一椿盛事,著名青衣,閨門旦范澤華在影片中扮演劉明珠,著名老旦洪妙扮演皇帝母后,著名老生張長城扮演海瑞,表演之成功和拍攝之出色,受到海內外觀眾的一致讚揚。
范澤華扮演的劉明珠,幾個層次,幾重功力。形象佼美逼真,情真意切。演出了將門之女的忠情義膽,表現劉明珠的智慧個性和才藝。一開始的花園掛繡軸,唱出了“明珠女一片心香”,祝河山錦繡、願爹爹福體康強。一個賢慧孝女、關心社稷的小姐,歷歷在目,通過婢女碧玉說出了“小姐,你繡的花卉把蝴蝶也招來了”的眼前景,揭示了明珠的工刺繡。這樣就奠定了人物的外忠內孝、聰明賢慧的情感內蘊。這段表演以閨門旦應工,唱做道白,靈活清晰,抒情優美,閨門唱“輕六調”,和諧流暢。
接著是聞凶訊,知父劉光辰總兵遭奸王朱厚燔播所害,劉明珠決心隻身進京報父仇,表現了明珠女立誓表衷心,洗冤雪恨除蟊賊的大志大勇。范澤華表演得銀牙咬朱唇、孝篤孝思感動人。途中昏倒為孫何氏所救,在其家中見“大明總兵劉光辰之靈位”,爆發出撕心裂膽的哀鳴:
哎!爹爹啊噲!
祗道天涯無處尋親骨,
不料荒村先得祭亡靈。
范澤華把幾句重力轉“活五曲”唱得聲淚俱下,表演時把靈牌摟人胸懷,然後,將身拜倒塵埃地。“叩謝媽媽肝膽情”,這種動人肺腑的唱腔,訴之真切的表演,令觀眾同聲哀鳴,悲慟不已!
“哭墳”一場,把唱腔和表演推上高潮:“痛徹孺懷,淚灑塵埃,荻白草黃楓染血,疏星冷月照墳台。噯爹爹,你魂兮歸來,不見躍馬揮戈威武態,不聞溫言撫慰喚珠孩,慈烏繞樹聲淒滄,爹爹你音容何在?”
這大段“活五調”曲文,情景悽愴,撩人肺腑,追寫人物的威儀情態,十分感人。在這裡,范澤華發揮她演唱“活五調”的持有風味和技巧,細針密線,依情行腔,把聲、字、情、風格,交織為一體,有剛有柔,起伏自如,獲聲情卓絕的藝術效果。尤其是接唱“這大仇何日報,問天眼何時開,這慘案向誰訴,教孤女怎安排”時,更為奔放、嘹亮、含情達意,感人肺腑。深刻表現劉明珠為父報仇、為民除害的堅強性格和願望。
劉明珠·哭墳劉明珠·哭墳
潮劇彩色影片《劉明珠》在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放映之後,大為轟動!一九七七年在汕頭地區重映之後,其盛況是徹夜放映,傾城而出。真是傾城爭看《劉明珠》,閭里都說范澤華!如果劇中的劉光辰劉明珠父女有知,也該深深拜謝范澤華!既范澤華在柬埔一曲蘆林會之後又一大轟動,可以說,范澤華藝術之聲、戲曲之光,有著非凡的反響,“范澤華”三字,成為人們熟悉的名字!
范澤華不僅能演清麗秀逸的閨門旦,善演委婉淒楚的青衣,而且能演文質彬彬的文小生。反串小生,范澤華是有其資歷的。早在一九六0年,范澤華赴上海戲校學小生的表演基本功,先後學了南昆的《遊園驚夢》、京劇的《穆柯寨》。特別是學習折子戲《百花贈劍》,反串小生江海生,得到了很好的實踐鍛鍊。一早在一九六一年,她赴北京向北京京劇團學習梅派表演藝術和北崑劇院學習小生行當身段,得北昆著名小生白雲生和馬玉森的指導,回潮劇院青年劇團後,在《寶蓮燈》中扮演文生劉彥昌。一九八0年又在潮劇院一團扮演《香羅帕》中的文小生歐陽子秀。
《香羅帕》,飾歐陽子秀《香羅帕》,飾歐陽子秀
她反串小生歐陽子秀,台步、水袖,嚴然書生風範。看慣她演青衣的觀眾,稱讚“著名青衣亦小生”,格調清新,另有一番風采和滋味。特別是看到她被藏在箱裡,出來後唱一聲“藏在箱裡好難受,故此衝撞老岳母”(洪妙扮岳母),她那種文縐縐、憨厚情態,令觀眾忍俊不禁!

傳授後人

范澤華跟戲劇界其它著名演員一樣,多多少少經歷了人世一些滄桑。在“四人幫”垮台之後的文藝春天,她重返舞台,為觀眾重亮歌喉和風采,受到普遍讚揚和歡迎。但鑒於她積數十年豐富的藝術表演經驗和培養扶掖戲曲新人的需要,上級把她調往戲校任副校長,專事藝術教育工作。
范澤華
數十年舞台藝術積累之經驗,不容易,也很寶貴。因此,她把藝術表演的基本功動作系統化、拍攝成一幅幅照片,供傳授新演員教學之用。其中有成套的”“水袖”功,“激面組合”、“仙拂”功,扇子功等共一百多幅照片。
這些程式動作是范澤華學習京劇、崑劇、川劇等兄弟劇種和提煉潮劇青衣、閨門旦表演技藝的結晶,各有其表演功能和造型美感。這套珍貴的照片已為廣東潮劇院藝術研究室所收藏珍存,也是藝術學校和她本人珍貴的藝術教育資料。活躍在當今潮劇舞台上的部份新秀,都得到范澤華的指導和以這一套基本功為示範。
范澤華於一九八四年六月調任戲校副校長以來,分管教學及協助正校處理行政事務,她還擔負著繁重的實踐性很強的“學戲課”。幾年來,先後為新一代演員傳授了《蘆林會》、《思凡》、《磨房會》和《安安送米》等傳統折子戲。特別是親自實踐了《安安送米》譜曲和導演,闖新路獲成功,得到市文化局一級嘉獎。
《安安送米》是名劇《蘆林會》的續折,寫善良的龐三娘被休棄後寄跡林姑庵,七歲兒子安安前往送米。劇情單純,如果音樂設計和導演上沒花大心思,就會平談。范澤華在明確主題的基礎上,循著人物性格特徵而設計音樂形象。如安安天真活潑,心直口快,她便運用輕快跳躍、簡單的旋律去塑造人物。龐三娘是賢妻良母、溫柔多情、受盡委屈但又思念婆婆、丈夫,疼愛兒子,盼望骨肉團圓,因而曲調多帶深沉、憂鬱、委婉,節奏稍慢,剛柔結合。范澤華又以基於“蘆林”、創新“安安”的立意構思處理風格色彩,收到明顯特色的效果。
難得的是,她把作曲導演融為一體來考慮,設計演唱、口白和做工。例如高潮處理採用說白和動作表情來完成,當安安說:“兒書念不完,爹爹要打;在家哭娘,婆婆要打;今日來看毋親,母親又要打;看來處處要受打。師父你勿保,就讓我母親打幾千百下,兒還是要在此留宿一夜,母親你就打下來吧!”
這是以白描的手法來導演,摒棄音樂渲染,讓人物淒楚哀語,句句流人觀眾心田,巧妙地表現了人物的心曲。這種沒有音樂歌唱的“無曲、空白”處理,收到了此時“無曲勝有曲”的藝術感染力,至此,不少觀眾流下同情眼淚。此是范澤華作曲之一高招。這一招功夫不淺,是多年舞台實踐給她的啟發和頓悟。她不因有“滿腹旋律”而濫用曲韻,相反的,她理解“間隙藝術”、“空白藝術”的效應。正象著名畫家一樣,有時濃墨重彩,有時惜墨如金。
女演員作曲兼導演,在潮劇史上,范澤華是首創,而且獲成功,幾乎達到“一鳴驚人”。然,范澤華是嚴謹虛心好學的,她敬老尊賢,關懷年青一代,這尤為可貴!

失聲之憾

“我文革之後接觸了兩部戲,同時演這兩部戲,一個是,現代戲又不能說是什麼行旦,可以說是青衣行旦。因為她是一個支部書記,是現代戲,三十來歲這樣一個青年和中年中間階段的人。所以在那個時候,一個是要唱寬厚、洪亮這樣的聲音。一個是要唱比較接近青年的聲音。那個時候就總是混雜。白天排練晚上演出,那個時候混來混去聲音受損,就是聲帶有些磨損,這是我自己估計的。後來再學戲的時候我就已經覺得有困難了,經過醫生的檢查,有一個醫生五官科的,他說了三句話,他說,聲帶閉合不佳,雙側後失代償,後記熱症。說了這三句。我就問他怎么辦。他說最好是半休,不能繼續這么吼。如果繼續這樣,就可能有去無回。五官科的醫生非常專業的,他就敢跟你這樣說。但是沒辦法,那時候,我覺得那是演員的飯碗,演員如果不唱戲,不演戲要乾什麼。領導分配給你的事你不能說你沒辦法。必須等到你真正倒下去了,那時候人家才承認是真的沒辦法。在你還能夠堅持的時候,就只能堅持。”
70 年代初期,她被調回去排樣板戲《沙家浜》,然後是《迎風山》。白天排戲,晚上演出,高強度的工作,使她有些負重,排練的時候,演員被要求按正式演出的樣子排戲,現代戲高亢,唱工也重,演員扛不住,也不敢抗拒。結果,演《沙家浜》的時候,她還有聲,演《迎風山》的時候,就感覺到吃力了,到《龍江頌》時就沒法做了。經查,說是“ 聲帶閉合不佳,喉肌弱症,雙側喉室代償 ”,勞損過度,她不能唱了。她不能唱了,就對她意味著什麼,潮劇就是她的命了。她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經過嘗試和努力, 80 年代初的時候她唱《趙氏孤兒》莊姬的時候,需要把曲調改低,在作曲的同意之下,她自己完成曲子的調整;李志浦寫完《安安送米》,想請楊廣泉譜曲,廣泉先生卻對范澤華說,“澤華你去寫就好。”聽了先生這句話,她心裡“撲撲”跳。先生再加一句,“不怕,你會的。在師父的支持下她果然去寫了。這是個巨大的挑戰,但她欣然接受,因為她不死心,萬一嗓子好回來了,她唱著自己寫的曲……寫完了,哼給熟行的鄭志偉聽,他說不錯。惴惴地來到廣泉先生家,給先生看,畢竟初作,信心不足,唱給先生聽。要上市的先生娘聽說澤華要唱曲,把菜籃子往牆角一放,坐下來聽曲。從頭至尾,唱到最後一個音符,先生娘說;“澤華你唱到這么好聽,將來誰能這樣唱!”先生卻一直掛著淺淺的笑意,最後暗自長舒一口氣。
《趙氏孤兒》飾莊姬公主《趙氏孤兒》飾莊姬公主
文革後演幾個現代戲我都非常好後來要恢復古裝戲那時聲音越來越不好 我也不知為什麼 不管是男是女 我覺得40歲這個時候 我覺得是爐火純青我自己說爐火正旺在這個時候失聲我自己感到很可惜 別人也為我可惜 我只好自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劇團有時就分配我去輔導一些青年演員。

藝術年表

1938年4月生,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青衣,也反串小生。曾先後到中央文化部戲曲演員講習會、上海戲校、北崑劇院和北京聲樂研究所等地學習深造。現任廣東省汕頭文化藝術(戲曲)學校名譽校長,戲曲表演專業高級講師。
1953年參加怡梨劇團;
1958年至1984年,廣東潮劇院一、二、三團演員;
1984年至1995年,任廣東省汕頭文化藝術(戲曲)學校副校長。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劇協理事、汕頭市居協副主席、汕頭市政協嶺海絲竹社副社長、汕頭市女知識分子聯誼會顧問、汕頭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等職;
1959年至1960年在京、滬、杭、香港和高棉等地演出時,被譽為“潮劇一顆明珠”。中國唱片社錄製和出版她的一批錄音帶和個人唱腔精選一、二輯;她主演的《劉明珠》被攝製成潮劇彩色影片;
1991年入選《潮汕人物辭典》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3年榮獲江澤民總書記題詞的“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中國當代高級科技人材系列詞典》的入典證書中國華橋出版社;
1993年入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院辭書編輯部;
1996年被特邀為湖南省婁底市楚天書畫藝術研究院院士;
1997年入選《世界名人錄》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
1996年入選《中華中國人才選》河南省管理科學研究院;
1997年入選《中國當代著作家大辭典》新華社湖南分社事業發展部;
1997年入選《中華人物大典》中國文學企業聯誼協會長江經濟信息報社。

個人作品

1953年 《樊嬌奪後》,飾演樊嬌
1954年 《青梅求婚》,飾演青梅
1955年 《紅樓二尤》,飾演尤二姐
1956年 《穆桂英》,飾演穆桂英
《春香傳》,飾演春香,主要留下“三歌”錄音——《愛歌》《別歌》《獄中歌》
1957年—1958年 《孟麗君》,飾演孟麗君。主要錄音《遊園》《逃婚》《別母》
1959年 《蘆林會》(折子戲),飾演龐三娘,整折錄音。
1962年 《思凡》(折子戲),飾演色空,整折錄音。
《寶蓮燈》,飾演劉彥昌,全劇錄音。
《磨房會》(折子戲),飾演李三娘,整折錄音。
1963年 《井邊會》(折子戲),飾演李三娘,整折錄音。
1964年 《劉明珠》(戲曲電影),飾演劉明珠,全劇錄像。
1965年 《萬山紅》(現代戲),飾演春嫂
1970年 《沙家浜》(樣板戲),飾演沙奶奶
1980年—1981年 《香羅帕》,飾演歐陽子秀,全劇錄像
1982年—1984年 《趙氏孤兒》,飾演莊姬(十六年後),全劇錄像。
1984年 《安安送米》(折子戲),導演、作曲,選段錄音

個人生活

“我的生活既簡單又複雜,豐富多彩。自從退休之後,我一直是在老年大學讀書。汕頭市有個老幹部老年大學。裡面的科目很多,有十七八個內容,但是我非常局限,我讀的不多。我首先就是去讀衛生保健。人老了之後難免就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就是要怎么去注意,剛開始我就去學這個。接下來就是讀文學,再接下來就是讀詩詞。詩詞就讀的比較久。到初略知道什麼叫做詩,什麼叫做詞,會寫一點點。
范澤華
我的心愿就是,活一天,樂一天,活著的時候就得學多點東西,我能夠學多一點知識都好,有一句俗話說,‘三斗芝麻倒不進一顆入耳’。我說哪怕是倒一顆也是一分收穫。所以我認為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樣。學多一點東西,我們多少可以傳給後人。自己的子孫也好,朋友也好。我覺得是比較有意義。如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我能多寫一些東西,我就多多少少多寫寫東西。”

逸聞趣事

為潮劇“私奔”

“傾城爭看《劉明珠》,閭里爭說范澤華。”這是潮劇電影《劉明珠》公演時的情景。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當年正值花季的范澤華為了能當上潮劇演員,曾背著家人“私奔”過。范澤華出生在普寧縣洪陽鎮,鄉里的男女老幼不但愛看潮劇,而且喜歡唱潮劇。夜幕降臨時,跟著大人們去看潮劇幾乎成了村里每一個小孩的必然經歷,范澤華的童年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讀國小的時候,范澤華是學校的文娛活躍分子,尤其酷愛潮劇,她還是洪陽鎮新安村洪新劇社的台柱。儘管父母不希望她在這方面有所發展,但范澤華痴迷潮劇之心不改。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演員的念頭愈加強烈。1952年,范澤華聽說有一劇團在汕頭演出,她旁敲側擊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願望,可是每每話還未說完,就被父母打斷了。她看出父母不讓她當演員的決心。然而,舞台就像磁場緊緊吸引著她。無奈之下,才14歲的小姑娘便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背著家人師友,與鄰居姐妹3人,步行20多公里到揭陽,再乘船到汕頭,報考粵東潮劇團。此舉在那個年代看來,膽識實在非凡。
不見愛女的雙親心急如焚,他們知道女兒一定是追尋潮劇去了,於是順藤摸瓜把她“逮”個正著。兩個哥哥就如“老鷹抓小雞”一樣,把范澤華“抓”回家裡。可是,倔強的范澤華暗下決心:等我翅膀長硬、羽翼豐盛時,一定要飛!
心要飛,誰能阻?興趣和愛好的磁場似有萬鈞引力。范澤華做手工積零錢買票看戲,她把眠床作舞台,蚊帳作帷幕,手帕作道具,忘情地學,忘情地唱。又幾個月過去了,恰逢怡梨潮劇團到洪陽戲院演出,范澤華與一女同伴相約到劇團報考。這一次她又考上了。然而,范澤華卻喜憂參半。喜的是第二次仍然考上,這條路可能走定了;憂的是母親絕對不會同意,怎么辦?這時候,劇團領導到她家做她母親的思想工作。母親終於點頭了。1953年7月底,范澤華正式進入了怡梨潮劇團。

老舍題詩

1959年,戲劇家老舍在北京觀罷范澤華主演的《蘆林會》,便揮毫題下:“一曲《蘆林會》,聲聲斷我腸,千人屏息座,爭夸范澤華”的詩篇。范澤華的名字從此在潮劇史上爍爍生輝。

與周總理握手

1959年,以廣東潮劇院一團為基礎組團赴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范澤華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並握手。1963年,潮劇院二團(原青年劇團)在廣州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劉明珠》影片期間,突然接到省委通知,說有緊急任務,在穗各文藝單位做好準備一場重要演出,規定每個節目不能超過20分鐘(共有十多個單位參加演出)。潮劇參加演出的節目是《杜鵑山》選場,演員有:張長城、林舜卿、范澤華、吳為雄、葉清發和徐永書等,由陳彥團長帶隊到省交際處劇場。演出開始了,范澤華才知道主要客人是周恩來總理。那一次是周總理出訪亞、非、拉14個國家後,回國來到廣州的。演出結束後,總理在廣東省長陳郁,中南局秘書長吳南生等領導同志陪同下,上台與演員們握手併合影留念。然後,演員們以最快速度卸完妝,後由省接待處工作人員帶領我們到迎賓館。這時,總理又出現在我眼前,依次親切握手。陪著總理的省領導幹部向總理介紹,范澤華是潮劇院的主要演員,剛才演杜媽媽。總理微笑點頭,問范澤華叫什麼名字,演過哪些戲等等。這張照片就是當年省里的記者所拍攝的范澤華與周總理的第二次握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