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波濤(知名學者)

范波濤(知名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波濤
  • 出生地湖北松滋縣
  • 出生日期:1957年8月
  • 逝世日期:2006年10月22日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
  • 主要成就: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40餘篇,獲專利4項
  • 職稱:工程師
基本信息,生平資料,世人評價,研究成果,

基本信息

1982年獲武漢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1987年獲巴黎七大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87~1989年在法國羅素·優克福公司研究中心作博士後,1990年在法國羅納·普朗克公司任工程師,1990年10月起歷任巴黎七大講師、副教授教授計算機化學實驗龍組室主任、博導、大學專家委員會化學部委員。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40餘篇,獲專利4項。全法紋櫃汗中國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評審專家和北京市政府海外專家諮詢團委員,蘭州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客座教授。長期以來,范波濤總是不知疲倦,在海內外飛來飛去,無償服務於母親國-中國臘遷榆拒的“春暉計畫”。
范波濤
范波濤

生平資料

1957年8月出生於湖北省松滋縣。范波濤是家裡的長子,下面還有局嘗說四個妹妹。他的小名叫和平,上學後父親才給他取“波濤”這個學名。“當時給他取的名字里字字帶水,就是希望他長大流得動!”談到這裡,沉溺於悲痛抹肯旋探的范父露出了一絲自豪。
1974年,高中畢業的范波濤回響國家的號召,當了一名回鄉青年,回松滋水稻原種場搞生產,後來還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范波濤當時的學生,後留學美國,在上海的覃祥菊說:“范老師是膠探檔我們班同學兒時的偶像。那時,他才18歲,高中畢業沒多久。他當時就有一個‘綽號’范博士。因為,他把我們帶到場部去開會時,他坐在我們班最後一排自己埋頭看數學書,做數學題,要知道,那時,還沒有恢復高考制度的跡象。“他在班上給我們朗讀他寫的長篇小說;他教我們唱他創作的歌曲《摘柑橘》;他有時候把我叫到辦公室,他拉二胡,我伴喝(我當時是他班上的學習委員、文藝委員、嗓子還算不錯),有時,他就拉那首著名的二胡獨奏曲《賽馬》,那痴迷的樣子,至今記憶虹棵設猶新;他講課很喜歡用成語,我就暗地記在筆記本上,有一次被他發現了,他在班上大為稱讚。我們畢業時,他和他的一個同事,摸黑到我們家,從手帕里掏出一個鮮紅的筆記本,送給我,這個筆記本至今陪伴著我,成為勉勵我、鞭策我的神聖的象徵……
1976年,由於當民辦教師出色,范波濤被當地有關部門推薦為工農兵學員,到沙洋師範上學。這是一個跳出農門的絕好機會!可是,年輕氣盛的范波濤面對這個機遇時的表現去讓人瞠目結舌。他當著松滋縣教育局長的面,撕掉了推薦表,並且撂下一句話:“沙洋師範的‘廟’太小了,容不下我!”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范波濤果然成為松滋的“狀元郎”,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進武漢大學化學系,並被載入《松滋縣誌》。
1981年秋,“看似一帆風順的求學路背後,他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進入大學後的范波濤,以其天才加勤奮,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參加了國家公派留學生的考試,脫穎而出,以高分考取了國家公派赴法留學生。
1982年7月,范波濤登上了赴法國的班機。范波濤的妻子,也是他大學同學的肖蘭說,當時,范波濤在上海外國語學院只接受了5個月的法語培訓,就直接到法國聽全法語課,聽課的困難可想而知。他當時足足有3個月的時間,在課堂上什麼也聽不懂。只好等同學們複習完功課以後,再找同學借來筆記本依樣畫葫蘆抄錄下來,也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就這樣,每天都是這樣抄到深夜,終於在3個月以後逐漸攻克了語言關。
1982年冬,剛剛攻克語言關的范波濤竟然獲得了全班第一名的驚人成績。其中的酶催化課,竟然獲得了創全校創記錄的17.5分。而這門滿分20分的功課素以難考著稱,以前很少有人考到10分以上。肖蘭說:“這么多年來,波濤能憑藉優異的成績,一步一步在法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穩腳,其實他看似一帆風順的求學路背後,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
1983年,范波濤以優異的成績碩士畢業,直接申請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攻讀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很難,一般人往往需要經過十年八載才能獲得這個學位,范波濤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
1990年范波濤的母校巴黎大學面向全世界招聘教師,在近40人的激烈的競爭中,他如願成為計算機化學專業的博士導師、正教授、ITODYS-CNRS(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所屬研究所)的計算機化學實驗室主任,負責法國大學集團以及其他組織與中國等國家的合作項目,主要從事分子模型和圖形、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計算機光譜模擬系統、化學信息學等方面的尖端研究工作,並擁有多項專利和計算機軟體所有權。“法國的休息日,就是他在中國的工作日”法國的聖誕節勞動節和大學的暑期對范波濤的同事來說,是一年中3個比較長的節假日,也是可以好好放鬆的日子。可是,這么多年來,這3個節假日卻是范波濤最忙碌的時候,因為他要利用法國的休息日,抓緊時間到中國,為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發展作貢獻。
1997年7月,由包括范波濤在內的25位留法學者組成的“留法學者參加西部建設小組”來到蘭州。范波濤是小組的副組長,他也從此與蘭大、與甘肅結下了不解之緣。自1997年以來,范波濤與蘭大化學化工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都開展起實質性的項目合作。與此同時,在范波濤的推動下,西安交大加強了理學院的建設;武漢大學成立了分子模型和化學信息實驗室並和巴黎七大擬共建孔子學院;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也與巴黎七大開展了項目合作。也正是因為這些工作,范波濤被國內眾多部門和地方所關注,他還被聘為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評審專家和北京市政府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范波濤曾經這樣說:“出來越久,愛國心就越重。有感情地融合到西部去,你會感到在那裡的工作是非常愉快的,願以為血薦軒轅,報得祖國三春暉。”“他用高尚的情操,征服了身邊每一個人”蘭州大學的王勤教授用“對上敬,對下慈,對人和,對事真”來概括她眼裡的范波濤。回憶起在范波濤實驗室工作的歲月,王勤說她曾多次看見范波濤身體不適甚至摔倒在實驗室,她說這與他超負荷地工作有很大關係,“無論蘭大去一個什麼人到他那裡,他每次都要親自到機場去接送,他那裡成了蘭大在法國的辦事處,而這只是他工作的很小一部分”。
2006年10月11日,范波濤的身體已經相當虛脫,坐在輪椅上已無力自己起身了,這時黨政軍有一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等著他主持答辯。大家都要他不主持答辯了,可是范波濤說,一個年輕人讀了這么多年書,攻讀到今天容易嗎,怎能因自己耽誤別人的專業和前程呢。他硬是撐著,一絲不苟地主持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答辯。
2006年10月22日范波濤博士因肝癌晚期搶救無效,在武漢同濟醫院不幸病逝,年僅49歲。

世人評價

由於深知在外留學的艱辛,范波濤總是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在外留學的窮學生。有2名中國學生住在離巴黎第七大學很遠的“大巴黎以外”即貧民窟,范波濤幾年來只要在法國,每天都會風雨無阻地開車往返一個多小時,接送他們上下學。後來他檢查出患有肝腹水,全身浮腫,虛弱無力,還在瞞著這兩名學生,堅持接送。而每到中國的傳統節日,他更是不會忘記將他認識的留學生都請到家裡來,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聚一聚,讓這些莘莘學子感受到家的溫暖……當范波濤出現身體不適的病症後,他的舅舅曾多次勸他回中國休養一段時間,可是范波濤總是很為難地說:“我走不開呀,實驗室的事情太多了,我在法國帶了這么多的留學生,我要對他們負責的。我只有利用法國先進的條件,培養更多的人才,他們以後回到中國,才對中國的發展有大的促進。”即使是在范波濤生命結束的最後幾天,他還在問武漢同濟醫院的醫護人員,醫院能不能上網,並叮囑夫人肖蘭看郵件、處理實驗室的事物……
如此才華的一個國際化學精英,雖然過早進入天堂,但他短暫的一生里為中國有機化學研究領域創造了無形的財富,”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對范波濤最好的讚詞!
這些年來,范波濤總是行色匆匆,拎著行李奔波於法國和中國,在北京、上海、武漢、蘭州到處都有他的身影……
他總是對勸他多休息的朋友說:“我手上的事情太多了,實在放不下。我只是想在做好法國的本職工作外,真心誠意、全力以赴地為祖國的發展做點事,爭取利用現在擁有的優越條件為中國的科研教育事業盡一點綿薄的力量。”然而他奔波的腳步,卻永遠地停留在2006年10月22日。
這意外的訊息,讓所有人都說“不敢相信”。不僅由於年齡,還因為留在人們視野中的范波濤,從來都是那么和藹,那么智慧,那么幽默,顯得既溫文儒雅又充滿自信和活力。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2006年7月,范波濤因為長時間感冒後,在法國確診為肝癌晚期,10月已經極度虛弱的范波濤堅持要回到中國。臨上飛機前,范波濤法國的博士導師,巴黎第七大學曾經的同事-現已80多歲的讓·皮埃爾·杜塞(Jean-Pierre DOUCET)教授顫巍巍地拉著得意弟子的手說“我什麼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你……”不料,一語竟成讖。
“給他取的名字里字字帶水,就是希望他長大流得動”在松滋老家,范波濤年過七旬的父母、親人和朋友含著淚水,動情的憶起他生前的點點滴滴。

研究成果

▲ 研究含有非或弱絡合基團邊鏈寡肽金屬絡合物,證實了Ⅱ-d效應,並第一次計算出其作用能。
▲ 在分子圖形中拓撲等價原子的識別方法上,取得了得大突破,首次提出了多項式複雜度算法,被稱為“范氏方法”,至今仍為世界上惟一的最快算法。
▲ 提出了分子中環基團的檢測算法及歐拉替代公式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證明,並第一次提出環系統識別中的消除理論。該工作已被廣泛套用在計算機化學套用軟體上。
▲ 研究設計了數種計算機輔助光譜模擬解析軟體和分子圖形操作軟體上。
▲ 在非線性方法如人工神經網路等在QSPR(定量結構性質關係)的套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最早將人工神經網路套用於光譜預測的研究者之一。
▲ 通過理論計算推斷苯丙素甙類分子與DNA作用具有合適的空間構型和反應活性,可以修復自由基作用受損的DNA,證實了實驗結果對研製開發具有新機理的抗癌、抗衰老新藥具有重大意義。
▲ 從事分子多樣化和相似性方面的工作,並開發出軟體。
1982年冬,剛剛攻克語言關的范波濤竟然獲得了全班第一名的驚人成績。其中的酶催化課,竟然獲得了創全校創記錄的17.5分。而這門滿分20分的功課素以難考著稱,以前很少有人考到10分以上。肖蘭說:“這么多年來,波濤能憑藉優異的成績,一步一步在法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穩腳,其實他看似一帆風順的求學路背後,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努力。
1983年,范波濤以優異的成績碩士畢業,直接申請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攻讀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很難,一般人往往需要經過十年八載才能獲得這個學位,范波濤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
1990年范波濤的母校巴黎大學面向全世界招聘教師,在近40人的激烈的競爭中,他如願成為計算機化學專業的博士導師、正教授、ITODYS-CNRS(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所屬研究所)的計算機化學實驗室主任,負責法國大學集團以及其他組織與中國等國家的合作項目,主要從事分子模型和圖形、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計算機光譜模擬系統、化學信息學等方面的尖端研究工作,並擁有多項專利和計算機軟體所有權。“法國的休息日,就是他在中國的工作日”法國的聖誕節勞動節和大學的暑期對范波濤的同事來說,是一年中3個比較長的節假日,也是可以好好放鬆的日子。可是,這么多年來,這3個節假日卻是范波濤最忙碌的時候,因為他要利用法國的休息日,抓緊時間到中國,為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發展作貢獻。
1997年7月,由包括范波濤在內的25位留法學者組成的“留法學者參加西部建設小組”來到蘭州。范波濤是小組的副組長,他也從此與蘭大、與甘肅結下了不解之緣。自1997年以來,范波濤與蘭大化學化工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都開展起實質性的項目合作。與此同時,在范波濤的推動下,西安交大加強了理學院的建設;武漢大學成立了分子模型和化學信息實驗室並和巴黎七大擬共建孔子學院;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也與巴黎七大開展了項目合作。也正是因為這些工作,范波濤被國內眾多部門和地方所關注,他還被聘為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評審專家和北京市政府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范波濤曾經這樣說:“出來越久,愛國心就越重。有感情地融合到西部去,你會感到在那裡的工作是非常愉快的,願以為血薦軒轅,報得祖國三春暉。”“他用高尚的情操,征服了身邊每一個人”蘭州大學的王勤教授用“對上敬,對下慈,對人和,對事真”來概括她眼裡的范波濤。回憶起在范波濤實驗室工作的歲月,王勤說她曾多次看見范波濤身體不適甚至摔倒在實驗室,她說這與他超負荷地工作有很大關係,“無論蘭大去一個什麼人到他那裡,他每次都要親自到機場去接送,他那裡成了蘭大在法國的辦事處,而這只是他工作的很小一部分”。
2006年10月11日,范波濤的身體已經相當虛脫,坐在輪椅上已無力自己起身了,這時黨政軍有一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等著他主持答辯。大家都要他不主持答辯了,可是范波濤說,一個年輕人讀了這么多年書,攻讀到今天容易嗎,怎能因自己耽誤別人的專業和前程呢。他硬是撐著,一絲不苟地主持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答辯。
2006年10月22日范波濤博士因肝癌晚期搶救無效,在武漢同濟醫院不幸病逝,年僅49歲。

世人評價

由於深知在外留學的艱辛,范波濤總是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在外留學的窮學生。有2名中國學生住在離巴黎第七大學很遠的“大巴黎以外”即貧民窟,范波濤幾年來只要在法國,每天都會風雨無阻地開車往返一個多小時,接送他們上下學。後來他檢查出患有肝腹水,全身浮腫,虛弱無力,還在瞞著這兩名學生,堅持接送。而每到中國的傳統節日,他更是不會忘記將他認識的留學生都請到家裡來,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聚一聚,讓這些莘莘學子感受到家的溫暖……當范波濤出現身體不適的病症後,他的舅舅曾多次勸他回中國休養一段時間,可是范波濤總是很為難地說:“我走不開呀,實驗室的事情太多了,我在法國帶了這么多的留學生,我要對他們負責的。我只有利用法國先進的條件,培養更多的人才,他們以後回到中國,才對中國的發展有大的促進。”即使是在范波濤生命結束的最後幾天,他還在問武漢同濟醫院的醫護人員,醫院能不能上網,並叮囑夫人肖蘭看郵件、處理實驗室的事物……
如此才華的一個國際化學精英,雖然過早進入天堂,但他短暫的一生里為中國有機化學研究領域創造了無形的財富,”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對范波濤最好的讚詞!
這些年來,范波濤總是行色匆匆,拎著行李奔波於法國和中國,在北京、上海、武漢、蘭州到處都有他的身影……
他總是對勸他多休息的朋友說:“我手上的事情太多了,實在放不下。我只是想在做好法國的本職工作外,真心誠意、全力以赴地為祖國的發展做點事,爭取利用現在擁有的優越條件為中國的科研教育事業盡一點綿薄的力量。”然而他奔波的腳步,卻永遠地停留在2006年10月22日。
這意外的訊息,讓所有人都說“不敢相信”。不僅由於年齡,還因為留在人們視野中的范波濤,從來都是那么和藹,那么智慧,那么幽默,顯得既溫文儒雅又充滿自信和活力。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2006年7月,范波濤因為長時間感冒後,在法國確診為肝癌晚期,10月已經極度虛弱的范波濤堅持要回到中國。臨上飛機前,范波濤法國的博士導師,巴黎第七大學曾經的同事-現已80多歲的讓·皮埃爾·杜塞(Jean-Pierre DOUCET)教授顫巍巍地拉著得意弟子的手說“我什麼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你……”不料,一語竟成讖。
“給他取的名字里字字帶水,就是希望他長大流得動”在松滋老家,范波濤年過七旬的父母、親人和朋友含著淚水,動情的憶起他生前的點點滴滴。

研究成果

▲ 研究含有非或弱絡合基團邊鏈寡肽金屬絡合物,證實了Ⅱ-d效應,並第一次計算出其作用能。
▲ 在分子圖形中拓撲等價原子的識別方法上,取得了得大突破,首次提出了多項式複雜度算法,被稱為“范氏方法”,至今仍為世界上惟一的最快算法。
▲ 提出了分子中環基團的檢測算法及歐拉替代公式並給出了嚴格的數學證明,並第一次提出環系統識別中的消除理論。該工作已被廣泛套用在計算機化學套用軟體上。
▲ 研究設計了數種計算機輔助光譜模擬解析軟體和分子圖形操作軟體上。
▲ 在非線性方法如人工神經網路等在QSPR(定量結構性質關係)的套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最早將人工神經網路套用於光譜預測的研究者之一。
▲ 通過理論計算推斷苯丙素甙類分子與DNA作用具有合適的空間構型和反應活性,可以修復自由基作用受損的DNA,證實了實驗結果對研製開發具有新機理的抗癌、抗衰老新藥具有重大意義。
▲ 從事分子多樣化和相似性方面的工作,並開發出軟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