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守義

范守義(1682年—1735年),1682年6月13日生於山西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清康熙帝使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守義
  • 國籍:大清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平陽府臨汾縣
  • 出生日期:1682
  • 逝世日期:1735
  • 職業:大清使臣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最早到達歐洲的有據可查的中國人
古人,人物簡介,出使歷程,歷史地位,今人,簡介,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生平殊榮,研究成果,

古人

人物簡介

從1707年底到1720年底,范守義歷時13年,出使歐洲,成為最早到達歐洲的有據可查、有史可證的中國人。 范守義著有《審鑒錄》,記述前往西洋的經歷。范守義在乾隆十八年(1735年)逝世。中國歷史學家閻宗臨將清康熙年間的范守義與唐代法顯相比,二人都是臨汾(平陽)人,法顯最早往佛教國天竺取經,著有《佛國記》;范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羅馬教廷,著有《審鑒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出使歷程

范守義皈依天主教後,成為在山西傳教的艾若瑟神父的助手。他的教名為路易.范守義.若瑟,本名福然塞司蔻.蒲蕘瓦納,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曾在山西等地傳教,是與利瑪竇等一樣贊同並實行文化融合和適應策略的傳教士。1705年到北京,范守義作為天文生陪同前往。1707年10月,康熙帝為澄清中國禮儀之爭,命范守義隨同法國傳教士艾若瑟出使羅馬教廷,他們受皇命離開北京南下,並於1708年1月14日在澳門登上"耶穌基督號"前往歐洲。范守義隨同艾若瑟,從澳門啟航,經婆羅洲、馬六甲、蘇門答臘,入大洋,航行三四月,1708年9月他們到達里斯本。
在葡萄牙期間,艾若瑟和范守義至少兩次被國王若昂五世召見。范守義遊記《審鑒錄》寫道,"第三天,國王召見我們……他大約有20歲,舉止端莊,和藹可親。過了一天,我們又見到國王,他下令讓我們在宮中到處參觀。"此外,范守義在第二天又見到了國王到教堂作感恩祈禱。葡萄牙國王若昂五世支持傳教士在中國的文化融合和適應的傳教策略。他認為鐸羅不僅是葡萄牙的敵人,而且也踐踏了葡王室傳教會被授予的特權。他希望羅馬教廷聖上"立即採取措施以向中國皇帝和該朝廷做出滿意之解釋"。但是,葡萄牙國王的努力顯然沒有產生積極的效應。同行的阿爾碩神父在回到西班牙後病歸故里,未能同時到羅馬。在里斯本停留四個月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再啟程,經直布羅陀海峽,遇風停留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停留後再啟程前往義大利。二月下旬,抵達熱那亞,取陸路經比薩、錫耶納等地,抵達羅馬,晉見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艾若瑟和范守義將康熙皇帝關於多羅來華、中國禮節問題和西洋教務問題的旨意,詳細向教皇呈述。教皇聽後,雙目含淚說,“我從來沒有令多羅如此發言行事”。
在羅馬期間,艾若瑟和范守義受到克勉十一世接待,參觀宮殿和圖書館。范守義居義大利9年,先後在都靈、羅馬學習,並遍游義大利名城弗拉斯卡蒂、蒂沃利、那波利、卡普阿、博洛尼亞、摩德納、帕爾馬、帕維亞、米蘭、福爾切利、都靈、皮埃蒙特等地。
在歐洲期間,范守義學習了義大利語,並且在即將離開歐洲之前,被委任聖職,成為中國人中可能是第一個在歐洲擔任此職的天主教牧師。據康熙帝的特使穆敬遠為艾若瑟所作的紀念碑文所言,由於艾若瑟神父身體不適,長期患病,羅馬教皇欲換使臣替代艾若瑟。但"博施寬仁之教士","深明皇帝之恩寵,忠於履行之使命,疾病、風浪、海上風險均未動搖其勇氣,遂再次登船穿越大西洋"。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羅馬教皇收到康熙皇帝朱筆文書,召見艾若瑟、范守義,口諭:“你們可以回國,我將另遣 使臣前往,向中國皇帝逐條陳奏”。1719年5月15日,他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從里斯本登上"聖方濟.沙勿略號"返回中國。並再次獲得葡萄牙國王接見,賜問良久,並獲賜黃金百兩。歸途中艾若瑟不幸由於身患病疾,心情鬱悶,1720年3月15日,在好望角附近的海上去世。范守義堅持守護著他的遺體,"不屈不撓地抵制著船員們欲將屍體拋入大海的企圖"(史景遷語),並且承擔了艾若瑟未完成的使命,於1720年2月回到中國,在澳門登入。上岸後,范守義按照基督教的規矩為艾若瑟的遺體做了靈魂淨化儀式。澳門駐軍與當地政府以最快的速度通過驛站飛馬速報康熙皇帝,並派軍隊護送范守義到廣州。六月十三日抵達廣州,在廣州期間,他寄宿在天主教神父的宿舍。在康熙皇帝的特使穆敬遠的安排下,在廣州城西北為在航途中去世的艾若瑟神父建造了墓地,並且由穆特使主持了安葬儀式。葡萄牙耶穌會為艾若瑟立拉丁文墓碑,康熙帝特使親撰漢文墓碑,歷數艾若瑟神父之功德,並言"深知最佳之舉措莫過於緬懷該偉大學者之功德,……嗚呼大師,汝已得永恆之福,登光榮之位,故得以傾聽吾等善良之祝願及向來此城此地對汝表達緬懷情意之番人展示汝之充滿寬仁厚愛之心,以將汝之德操永遠銘記。"
不久地方總督和康熙皇帝的特使很快召見了他。1720年10月11日,奉詔到熱河,叩見皇上,蒙康熙帝賜見,賜問良久。范守義著有《審鑒錄》,記述前往西洋的經歷。
從1707年底到1720年底,范守義歷時13年,出使歐洲,成為最早到達歐洲的有據可查、有史可證的中國人。

歷史地位

中國歷史學家閻宗臨將清康熙年間的范守義與唐代法顯相比,二人都是平陽縣人,法顯最早往佛教國天竺取經,著有《佛國記》;范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羅馬教廷,著有《身見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一是他的身份是皇帝的使臣,或者說使臣的隨員;
二是他在歐洲遊歷了各國,並學習了義大利語,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認知的工作;
三是他受到了包括葡萄牙國王和羅馬教皇的召見,在文化交流的層次上非他人所能及;
四是他比較順利地返回中國,把西方的文化帶回了東方;
五是他寫下了一本記錄他和艾若瑟等歐洲之行的《審鑒記》,成為中國人中最早描述西方社會文化的著作之一。因此,范守義在中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人

簡介

范守義,男,北京市人,生於1944年1月,逝於2012年3月27日。外交學院英語系教授,原英語系主任、碩士生導師、學院學術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自1959年至1967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中學高中和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本科讀書,1978再度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研究生班讀書,碩士學位。1988和1995曾先後赴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修。1968年參加工作,赴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參加援建坦贊鐵路。1981年來外交學院工作。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
學術研究方向是翻譯研究,有多篇作品發表在Meta、Target、ATA Scholarly Monograph、《中國翻譯》、《中國科學技術翻譯》、《外語研究》、《外語與翻譯》、《外交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上。對比較詩學和美國華人文學亦感興趣,亦有作品發表在《外國文學》、《外交學院學報》上。
范守義教授獻身國家的教育事業三十餘年,他始終如一地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教書育人,嘔心瀝血,為國家培養外交外事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范守義教授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滿腔熱情。在工作中,他勤勤懇懇,以身作則,常常假期加班,忘我工作。范守義教授學識淵博,英語功底深厚,翻譯造詣極高,先後發表了眾多具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成果。

教育經歷

1995-199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修,富布萊特學者。
1988-1989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進修,中英友好獎學金。
1978-1980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研究生。
1962-1967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本科生。
1959-1962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中學高中。

工作經歷

1968.1-1981.3在鐵道部第三設計院,參加援建坦贊鐵路工作,任翻譯;
1978.10-1981.3在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碩士研究生班學習,碩士學位;
1981.3-今 在外交學院英語系任教。
2000年9月-2007年11月英語系系主任。
2008年4月,64歲時退休。

生平殊榮

1987年11月獲得北京市高校中青年優秀論文獎,獲獎論文:中國譯界五十年之爭(1898- 1948),獨著,發表於《中國翻譯》1986年第1期,第1篇文章。
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和2004年北京市優秀教師。
2006年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
第五屆中國譯協理事會理事
中國譯協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
2010年國家級“外交外事翻譯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帶頭人
2007年北京市級英語泛讀精品課程負責人

研究成果

專著:
《翻譯研究:另類視野》,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
教材:
1.《英漢語篇翻譯》,(第一作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英語時文泛讀》(1-4冊)以及《英語時文泛讀學習用書》(1-4冊),及課件(總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010年出版;
3.《英語筆譯實務(2級)》(人事部頒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年[編委,編寫第六單元]。
讀物:
華裔美國作家英語名著系列叢書《通往金山之路》主編(2002年)

翻譯研究:

1.“語篇翻譯中的銜接問題:理論解讀與翻譯套用”,(第二作者),上海:上海翻譯,2011年第4期;
2.“翻譯教學理論模型與翻譯教學系統的構建”《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增刊);
3.“西方古代翻譯思想之遺產”,《上海翻譯》,2005年第1期;
4.“論詩歌的句法結構美——漢英詩歌對比研究”,《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5.“理論構建與論文寫作—關於翻譯研究的理論思考”,《中國翻譯》,2003年第2期 ;
6.“‘非典’耶?SARS耶?”,《科技術語研究》,2003年第3期 ;
7.“定名—概念的邏輯規則與概念系統”,《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3年第1期;
8.“網路語與商業語的特徵”,《外語與翻譯》,2003年第1期;
9.“第十五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英譯漢參賽譯文評析,《中國翻譯》2003年第6期;
10.“定名的認知學理據與名詞術語翻譯”, 《上海科技翻譯》,2003年2期;
11.“定名的歷史沿革與名詞術語翻譯”, 《上海科技翻譯》,2002年2期;
12. “藝術與科學:詞義考略——兼談奈達果真放棄了他的‘翻譯科學’觀嗎?”,載張柏然、許均主編《面向21世紀的譯學研究》, 商務印書館,2002年;
13.“Highlight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Since Mid-Nineteenth Century, ”Meta, Montreal: University of Montreal, 1999;
14.“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ction & Drama in Modern China: Social Context, Literary Trends, and Impact,” Meta, Montreal: University of Montreal, 1999;
15.“Translation in China: A Motivating,” Meta, Montreal: University of Montreal, 1999;(With Wang Kefei)
16.“藝術與科學: 詞義考略”,長沙:《外語與翻譯》,1999年第4期;
17.“關於外事翻譯”,北京:《中國圖書商報》,1999年,8月24日;
18.“哲人的話如何譯”,《英語學習》,1998年第11期;
19.“口譯、筆譯教學理論研究—介紹丹尼爾·嘉爾《口譯與筆譯譯員培訓的基本概念和模式》”,北京:《中國翻譯》1998年第2期;
20.Daniel Giles,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of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1.“在翻譯方法的背後”,北京:中國科學技術翻譯,1996年第1期;
22.“培訓筆譯人員介紹”,北京:《中國科技翻譯》,1998年第3期;
23. Paul Kussm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4.“走向科學:回顧與展望—當代中國的翻譯研究 (1950 —1992)”, 南京:《外語研究》,1993年第1期和第2期;
25.“「南京條約」與「望廈條約」的語言學研究”,北京:《外交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26.“Ever Since Yan Fu and His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nsion and Interdependence, ATA Scholarly Monograph, Series V, New York: SUNY, 1991;
27.“翻譯理論與橫斷學科:新的途徑—與「現代翻譯理論」的作者商榷”,《外交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28.“A Statistical Method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in Target, 1990:2:1, Amsterdam: Benjamins Publishers;
29.“模糊數學與譯文評價”,《中國翻譯》,1987年第4期;
30.“中國譯界五十年之爭(1898-1948)” ,《中國翻譯》,1986年第1期;
31.“Translation Studies in Moder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arge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6:2, 1994,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Holland;
32.“Ever Since Yan Fu and His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Tension and Interdependenc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Scholarly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V, 1991,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詩學研究:
1.“論詩歌的音樂美—中英詩歌對比研究之二”,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2.“律詩的格律與詩訣的假說”,外交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3.“論詩的音樂美—中英詩歌對比研究之一”,外交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與英美文學有關的論文和翻譯作品:
1. 華裔美國作家英語名著系列叢書《通往金山之路》,主編(第一輯五部;總序,各部序均是論文),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伍廷芳:外交家、法學家、實業家”,外交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
3.“義不忘華:北美華裔小說家第一人—水仙花的心路歷程”, 北京:《外國文學》 1998年第3期;
4.“北美華裔小說家水仙花的中國情結”,《外交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5.“貝爾武夫,農夫皮爾斯,坎特伯雷故事集總引”,(翻譯),收入王佐良選編《英國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6.《宋家王朝》,(翻譯一章)北京:文聯出版社,1986年;
7.賽珍珠和吉卜林傳記,收入《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傳記》,第1冊和第2冊,長沙:湖南科學出版社,1981年;
8.Ever Since Darwin, by J. R. Gould, in Foreign Literature, 1981.1.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chapters),《達爾文之後》,《外國文學》,1981年第1期;
9.“White Silence”(注釋),收入王佐良選編《美國短篇小說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其他翻譯作品:
1.“鄉土詞新解”,《中國翻譯》,2006年3期;
2.“第十五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英譯漢參考譯文及注釋,《中國翻譯》,2003年第6期,6000字,獨立完成;
3.See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Whole, by Brewster C. Denny, Beijing: World Knowledge Publishing House, 1988. (Translation of first 4 chaps.)
4.《從整體看美國的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
5.Aspects of Language, by D. Bolinge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ublishing House, 1993.(Translation of 2 chaps. viz. Variation in Space and Variation in Time),《語言要略》,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 年;
為英語刊物作專欄:
1.中國不應急於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大學生》,2005年第20期;
2.我的戀愛關係能維持多久?《大學生》,2005年第22期;
3.針鋒相對,《大學生》,2005年第24期;
4.如何當好家長而又不呵護有加?《大學生·時尚英語》,2006年3月;
5.科學家揭秘1918年流感大流行,《大學生·時尚英語》,2006年4月;
6.新的“富人和富人”的差距,《大學生·時尚英語》,2006年5 & 6月;
7.將包容付諸檢驗—校園真相基金會開始評定全國大學的包容度,《大學生·時尚英語》,2006年7月;
8.改革未果,聯合國全球峰會進展若何?《英語文摘》,2005年第11期;
9.外交政策的現實主義,《英語文摘》,2005年第12期;
10.美國該受責備嗎?《英語文摘》,2006年第1期;
11.帝王式的臆斷,《英語文摘》,2006年第2期;
12.中東新的開端,《英語文摘》,2006年第3期;
13.賴斯主義,《英語文摘》,2006年第4期;
14.戰略失誤,《英語文摘》,2006年第5期;
15.美國的戰略與先發制人的戰爭,《英語文摘》,2006年第6期;
16.西方文明面臨嚴峻的抉擇,《英語文摘》,2006年第7期;
17.締造和平的責任,《英語文摘》,2006年第8期;
18.對伊朗保持耐心,《英語文摘》,2006年第9期;
19.打破困擾我們的恐怖循環,《英語文摘》,2006年10期;
20.我們學到了什麼?《英語文摘》,2006年11期;
21.對安倍的“新日本”投以警惕的目光,《英語文摘》,2006年12期;
22.這會使美國更容易與別國在這個星球上相處嗎?《英語文摘》,2007年1期;
23.美國政治尋求去向?《英語文摘》,2007年2期;
24.歐洲的中年危及,《英語文摘》,2007年5期;
25.衰落與垮台:美國審計署署長稱:美國是羅馬帝國,《英語文摘》,2007年10期;
26.他在快跑,但是去向何方?《英語文摘》,2007年11期;
27.全球化: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英語文摘》,2007年12期;
28.是要有所作為,還是逞口舌之快?《英語文摘》,2008年1期;
29.壓力管用(“高度確信”),《英語文摘》,2008年2期;
30.困在原地:要從頭來也難,《英語文摘》,2008年3期;
31.世界保住了我們,《英語文摘》,2008年4期;
32.歐洲必須在概念戰爭中予以反擊,《英語文摘》,2008年5期;
33.北約分裂,《英語文摘》,2008年6期;
34.美國獨霸結束何以為繼?《英語文摘》,2008年7期;
35.解決伊朗問題的理智途徑,《英語文摘》,2008年8期;
36.全球化與對其不滿之處,《英語文摘》,2008年9期;
37.建立全球機構應對能源危機,《英語文摘》,2008年10期;
38.與印度的核協定將世界置於危險之地,《英語文摘》,2008年11期;
39.回顧2008年,《英語文摘》,2009年2期;
40.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機遇,《英語文摘》,2009年3期;
41.華盛頓為何憂慮,《英語文摘》,2009年5期;
42.成就巧實力,《英語文摘》,2009年9期;
43.重新平衡與中國的關係,《英語文摘》,2009年10期;
44.全球政治的激進主義十年,《英語文摘》,2009年12期;
45.誰的歷史告結?《英語文摘》,2010年1期;
46.有歐巴馬主義嗎?《英語文摘》,2010年2期;
47.軍事力量過時了嗎?《英語文摘》,2010年3期;
48.歐洲的未來,《英語文摘》,2010年8期;
49.Getting Ready for Work: the New Hire Education,《英語沙龍》,2007年01期;
50.中國龍錯在哪兒?—都是翻譯惹的禍!《英語沙龍》,2007年02期;
51.岳陽樓記譯文,《英語沙龍》,2007年02期;
52.好翻譯要避免亦步亦趨:不敢花錢的理由,《英語沙龍》,2007年03期;
53.榮恥之見天地寬:八榮八恥的英文翻譯,《英語沙龍》,2007年04期;
54.序:在熱鬧中看門道,《英語沙龍》,2007年05期;
55.“傍”的學問,《英語沙龍》,2007年06期;
56.志願服務從小做到老:美國人愛當義工,《英語沙龍》,2007年07-08期;
57.毛澤東管家回憶:主席工資404.85元,《英語沙龍》,2007年09期;
58.中國食品信得過(外國人眼裡的中國製造),《英語沙龍》,2007年10期;
59.美軍戰俘待遇比首長好,《英語沙龍》,2007年11期;
60.既來之,則安之:20萬越南難民在中國生存調查,《英語沙龍》,2007年12期;
61.外國人爭拿中國“綠卡”,《英語沙龍》,2008年1期;
62.中國社會遠比歐美、日本開放,《英語沙龍》,2008年3期;
63.跨國公司,請儘快超越短視,《英語沙龍》,2008年4期;
64.阿里巴巴上市:一個中國經濟崛起的樣本,《英語沙龍》,2008年6期;
65.美國鐵路給中國上課,《英語沙龍》,2008年7期;
66.北京奧運善意令世界欽佩,《英語沙龍》,2008年8-9期;
67.中國2008年實現太空行走,《英語沙龍》,2008年8-9期;
68.日本人堅持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啟示,《英語沙龍》,2008年10期;
69.NBC成功轉播北京奧運是中美互信雙贏的“經典之作”,《英語沙龍》,2008年11期;
70.中國老人含飴弄孫令美國人羨慕,《英語沙龍》,2009年1期;
71.獨立國協國家驚訝中國巨變,《英語沙龍》,2009年3期;
72.回購文物助強盜囂張,《英語沙龍》,2009年4期;
73.韓國:漢字與中國“同行”,《英語沙龍》,2009年5期;
74.李約瑟的困惑,《英語沙龍》,2009年6期;
75.美式忽悠的一個新證據:請一億中國人去美吃晚餐,《英語沙龍》,2009年7期;
76.美籍華裔科學家潘忠禮:黑土地上走出的科學家,《英語沙龍》,2009年8期[8-9合刊];
77.新疆騷亂:胡總何以提前緊急回國?《英語沙龍》,2009年10期;
78.美國大學生來華找飯碗,《英語沙龍》,2009年11期;
79.叫停“抄底”華爾街《英語沙龍》,2009年12期;
80.美議員提案表揚中遠老總,《英語沙龍》,2010年2期;
81.西方“預測中國學”走向兩極,《英語沙龍》,2010年4期;
82.美國女孩辦網站“我開”專向中國貧困戶放貸,《英語沙龍》,2010年5期;
83.嫦娥高度計揭秘:比月亮女神測距遠,造價低,《英語沙龍》,2010年6期;
84.中國高鐵網預計3年形成,廉價高鐵或改變世界,《英語沙龍》,2010年9期;
85.美式“巧實力”碰上了俄式“韜光養晦”,《英語沙龍》,2011年1期;
86.每年從中國賺萬億,美國得了便宜又賣乖,《英語沙龍》,2011年2期;
87.雍正懲貪,《英語沙龍》,2011年3期;
88.“京城第一高樓”設計內幕首次披露,《英語沙龍》,2011年4期;
89.美海軍頂級飛行員:殲20隱性戰機的設計相當成熟,《英語沙龍》,2011年5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