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翻譯技巧示例

英漢翻譯技巧示例

本書是“英語茶座系列”叢書之一,作者集多年教學經驗和翻譯實踐彙編此書,所選示例側重科技英語翻譯,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可以為大學生和翻譯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鑑。

基本介紹

  • 書名:英漢翻譯技巧示例
  • 頁數:381頁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1月1日
圖書信息,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第2版 (2003年1月1日)
精裝: 381頁
開本: 32開
ISBN: 7313032226
條形碼: 9787313032225
尺寸: 20 x 13.8 x 1.8 cm
重量: 322 g

  

媒體評論

前言
“譯者”非聖賢,孰能無過?
1964年,我考入復旦大學英文系。精讀課用的是新鮮出爐的許國璋教授主編的《英語》。
該教材的第三冊有一句:
()ne can’t think of Africa without thinking of Egypt, the cradle of an anc- ient ciVilization,nor of Egypt without the Nile.
課文後有上句的註解,且有譯文:
想到非洲,人們不可能不想到作為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埃及;而一個沒有尼羅河的埃及,那也是不可想像的。
顯然,此乃誤譯。這個“發現”,得到老師的認可,為此,我自得數日。同時,心裡也納悶:翻譯,教授也會出錯?
星移斗轉,事過境遷。
30多個春秋之後,我也忝為教授,除了教翻譯,閒時權作譯匠。閱歷漸廣,始信日本翻譯家小林秀雄的一句翻譯名言:“翻譯作品中肯定有誤譯存在,這如同空氣中包含著氧氣一樣。
翻譯家沒有把誤譯比作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是比作氧氣,這就值得咀品了。
翻譯教學,不敢懈怠。凡囑學生翻譯的內容,我事必躬“譯”。
實踐在先,縱論橫述起來,“底氣”便更足了!我亮出的譯文,不乏令學生嘆服之佳譯,引得他們嘖嘖稱妙。當然,也並非永遠如此這般“風光”,他們畢竟是從各省市匯籠來的“頂尖學子”,常有“不買賬”之時,當堂與我“商榷”者有之,課後與我“探討’’者有之,讓我真
切感受到“教學相長”之真諦。凡是“理”在學生那邊的,我便在課堂上心悅誠服地“改邪歸正”。這成為我教學生涯中的一個亮點!
上海有一本名氣很響的雜誌,叫《外國語》。我曾幾次借該刊之一隅,大談翻譯,頭頭是道,津津有味。
旅美時,常在高速公路上見到這樣的“安全行車警示牌”: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如此玩弄文字!這在國內的交通“警示牌”見所未見。不善幽默的國人擅長在如此“警示牌”寫上“事故多發地段”六個大字,更有甚者,在旁邊再畫上兩車相撞,再塗上些紅色,代表鮮血,以示警告。
我決意譯出:Better late than the 1ate一句的韻味,但屢試不爽。於是,便下結論:此句只能譯成:遲到總比喪命好。
18世紀美國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的Benjamin Franklin有一句著名的幽默雙關語:If we do not hang together,we shalmost assturedly hang separately.
有“好事者”深為句中的兩個hang所動,決心在譯文中加以保留。其譯如下:咱們要是不搡到一塊兒,保準會吊到一塊兒。譯者提供的理由是:“摞”字表示團結(北京方言),而biao與diao(吊)同韻,這樣就和原文裡的兩個hang在語音形象上更為接近。
我讀了這段文字,覺得不是滋味,認為一地之方言譯此蘊涵莊重之名言並不妥當。
因此,作了一番議論之後,我將此句譯成:
如果我們不能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那就必然分散地走上絞刑台。
文章見《外國語》後,譯文漸從記憶淡出。
2000年夏,在廈門參加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四次年會。晚餐後,出校門,入一外文書店,見《翻譯批評散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2000年版)(作者馬紅軍),隨後翻閱,但見書上屢現“毛榮貴”的名字。
聯想到此書的書名,我始覺不妙。
果然,紅軍同志對我的這兩句譯文,提出“批評”,並作如下改譯:
1.晚了總比完了好1
2.我們必須共同上戰場,否則就得分別上刑場。
佇立書店一隅,內心驟起漣漪:相對紅軍的譯文,我的譯文不是“拙譯”嗎?
我在《英譯漢技巧新編》(外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前言中寫道:
我沒有學過翻譯。所以,我的“翻譯”學歷上分明寫著兩個字:自學。
自學,談何容易!
自學,並非“無師自通”。師者,首推“反面教員”也。所謂“反面教員”,即拙譯、誤譯。
我初露商榷“鋒芒”的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1期的《英語輔導》,題目是《邏輯上的矛盾是一個重要信號》。文章對俞大因主編的《英語》(第五/六冊)課文譯文提出了商榷。
寫此類文章,事半功倍,如同“吸氧”!
其一,“求疵”,考驗了我的語法辭彙基礎、邏輯推理思辨、百科知識存量。
其二,“重譯”,鍛鍊了我的遣詞造句功力、審美造美能力、英漢雙語語感。
其三,前車覆,後車誡。文章寫成,神清氣爽,感覺真好。抵抗誤解誤譯的免疫力得以增強。
……
牛刀小試,學術自信也隨之而來。
此後,我養成一種習慣:閱讀旁人譯文,我作“兩手” 準備:不忘欣賞佳譯,不忘“吹毛求疵”。
此後,我發表在各地刊物上的“譯文商榷”,連篇累牘,一發而不可收。
翻譯理論和技巧的學習、英漢互譯的實踐以及成譯文商榷之文,構成了我“自學”翻譯的主旋律。
誤譯,確是一位很稱職的反面教員。人生的長進,少不了“假醜惡”的反面教員,翻譯的學習,更要拜反面教員為師!
本書分上篇、中篇和下篇。
上篇,可以說是集英句誤譯之大成,條分縷析,將誤譯歸納成五類。這些誤譯來自三個方面:書刊雜誌、教學實踐以及譯稿審校。誤譯者有知名學者,也有本科學生和碩士研究生,及《科技英語學習》的投稿者。
中篇,對9篇英語精彩短文譯文的細評慢講。這些短文,有的是學生翻譯練習、有的選自《散文佳作108篇》(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有的則是《科技英語學習》的讀者來稿。
下篇,收入了建國以來部分有影響的全國性翻譯競賽的原文和獲獎譯文(或參考譯文)。作為競賽用的英語原文,為“百里挑一”的英語美文,而獲獎作品和參考譯文也都是上乘之譯。
1982年,譯界的一件盛事是:《外國語》《譯林》編輯部舉辦全

目錄

上篇:誤譯·分析
識別轉義 神思飛越
千方百計 保留形象
一名之立 旬月踟躇
如履薄冰 謹慎選詞
用詞精確 意達文順
勤查詞典 開卷得益
詞典重要 並非萬能
多思勤想 大膽猜譯
代詞指代 心中有數
百科常識 照亮譯途
人小鬼大 不可輕視
看清原文 下筆穩準
條分縷析 李冠李戴
梳理結構 譯出條理
字斟句酌 疏而不“漏”
既見樹木 又見森林
瞻前顧後 全“句”在胸
語法模糊 譯文含糊
長句翻譯 其實不難
慎待語序 調遣在理
畫蛇添足 譯理不容
刪繁就簡 文潔句暢
藉助邏輯 縝密思索
前後呼應 譯文緊湊
語體分明 一如四季
忠實原文 增刪有理
標點不大 作用不小
使用括弧 行文暢潔
譯後誦讀 磨去譯痕
語言文化 水乳交融
語言直白 有失文雅
科技文章 亦有文采
落筆輕重 心中有數
難譯種種 口吻最難
保持“朦朧”以求精確
中篇:改譯·講解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