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國特惠制

英帝國特惠制

英帝國特惠制,英國和自治領、殖民地之間關於實行互惠關稅的協定。於1932年 7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召開的帝國會議上締結,終止於70年代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帝國特惠制
  • 存在時間:1932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
  • 含義:關於實行互惠關稅的協定
  • 類型:特惠制
歷史背景,主要內容,

歷史背景

1932年,資本主義世界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市場的鬥爭十分激烈。經濟上和技術上日益落伍的英國,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比其他國家都大,而商品的競爭能力卻弱於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在經濟危機中,英國的出口貿易額下降了一半以上。英國不得不放棄它長期執行的自由貿易政策,轉而實行保護貿易政策,宣布對進入英國市場的外國商品,一律徵收10~33.3%的從價稅。與此同時,英國加強了外匯管制,並逐步組成了英鎊集團。參加英鎊集團的國家之間可以自由兌換外匯,而對集團外的外匯交易則實行嚴格的管制,以保護英鎊集團的市場。由於英國徵收保護關稅,勢必影響到與英國有密切經濟聯繫的自治領和殖民地。為了使英國與自治領、殖民地之間的經濟關係不致因此受到危害,並通過進一步發展相互之間的貿易來保護和擴大英國在這些國家的市場,因此,英國與自治領和殖民地之間建立了關稅同盟性質的帝國特惠制。

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根據渥太華帝國會議的協定,帝國特惠制的主要內容有:①英國對來自自治領和殖民地的進口商品,給予關稅優待,其中大約有80%的商品可以免稅輸入,其他約20%的商品也只征10%左右的低關稅。②英國保證自治領和殖民地農產品在英國的銷售市場,限制從自治領和殖民地以外的國家輸入農產品。③英國的工業品在輸往自治領和殖民地時要相應地享受優惠待遇。④自治領和殖民地在擬定關稅政策時,要接受英國的建議,對從英國以外的國家輸入商品要徵收高額關稅。為了執行渥太華會議的協定,英國又分別與各自治領和殖民地簽訂了一系列協定,明確這些國家和地區對英國商品所給予的優惠。這些協定一般都將對英國商品徵收的進口關稅減至商品價值的20%,大大低於對其他國家的商品所徵收的關稅。
作用與廢除帝國特惠制的建立,對英國從自治領和殖民地輸入廉價的糧食和原料,防止其他國家向英國傳統市場的滲透,提高英國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加強對自治領和殖民地的控制和剝削,都起了重要作用。1929年自治領和殖民地在英國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為 44.4%,1938年增加到49.9%;同期,自治領和殖民地在英國進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從29.4%增至40.4%。帝國特惠制從表面上看是互惠的,實際上是英國繼續獨占自治領和殖民地市場、固定它們之間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的一種手段。
帝國特惠制也是防止其他國家的壟斷資本染指英國勢力範圍的手段,因而遭到了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烈反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曾乘英國經濟困難要求“援助”之機,一再迫使英國放棄帝國特惠制。在英國要求參加西歐“共同市場”時,“共同市場”國家也把取消帝國特惠製作為允許英國加入“共同市場”的條件之一。經過討價還價,英國最終不得不同意在經過一段過渡期之後取消帝國特惠制。這樣,在70年代末,帝國特惠制便結束了它40多年的歷史而被廢除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