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伊朗戰爭

英國-伊朗戰爭

19世紀中葉英國侵略伊朗的戰爭。起因是英國干涉伊朗收復赫拉特。赫拉特在薩非王朝納迪爾沙統治時期均隸屬伊朗,後赫拉特統治者乘伊朗內爭混亂之機謀求獨立,得到英國支持。卡扎爾王朝時期伊朗國王企圖恢復其統治,於1837年出兵包圍赫拉特

英國立即派軍艦往波斯灣占領哈爾克島,以戰爭相威脅,迫使伊朗國王撤去赫拉特之圍(赫拉特圍困戰)。1856年 5月伊朗乘英國捲入與俄國對抗的克里木戰爭出兵圍攻赫拉特,於10月占領該城。同年11月英國向伊朗宣戰,進軍波斯灣,占領哈爾克島和布希爾港等地。英國軍艦溯卡隆河而上。1857年 4月初英軍占領阿瓦士城。伊朗在布希爾失陷後即派代表前往歐洲試圖與英國締結協定。1857年1~2月間,印度民族大起義已迫在眉睫,英等外國侵略者正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加之俄、法在外交上聲援伊朗,英國也急於媾和,以便把軍隊撤回印度。同年3月4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停戰和約。和約規定:伊朗從赫拉特和阿富汗其他地區撤軍,永遠放棄對這些地區的領土要求;伊朗承認阿富汗獨立;將來若伊朗同阿富汗發生紛爭,應請英國調停;英國從伊朗撤軍。伊朗在英伊戰爭中的失敗,是它淪為半殖民地的開端。

深陷危機的老大帝國,戰爭爆發,胡沙布戰役,穆罕默德城之戰,巴黎和約,

深陷危機的老大帝國

19世紀 全球海權皆屬於英國控制19世紀 全球海權皆屬於英國控制
自1810年代的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人就徹底控制了世界各主要水域。遠在著名的兩強標準出台前,皇家海軍就有充足底氣去應對其他大國發起的艦隊挑戰。加上維也納條約體系的貢獻,讓歐陸本土不再容易爆發大規模衝突,東方的殖民地勢力就成為攻堅重點。無論是成功的兩次錫克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結局難堪的入侵阿富汗行動(阿富汗戰爭),都是這個年代的戰略思維折射。
當時,唯有以歐亞雙頭鷹自居的俄羅斯帝國,有能力在東方阻擋盎格魯全球體系建成。儘管有許多上層還沉浸在兵臨巴黎的歐洲憲兵回憶之中,卻也因遵守維也納體系而老老實實地調整戰略重心。於是,帝國的軍隊瘋狂向南開進。先後攻入中亞斯坦、高加索山脈南麓,並與轉入守勢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大打出手。這份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最終將英法聯軍引到了克里米亞半島。但俄羅斯軍隊的慘澹之餘,也並非毫無建樹。一直雄踞中亞西部的波斯,就逐漸同他們靠攏,大有向其取經的意味。
維也納會議 促成列強紛紛轉向東擴維也納會議 促成列強紛紛轉向東擴
此時的波斯內部,正由著名的納賽爾丁·沙統治。雖然只是其50年執政生涯的初始,卻不得不處理許多棘手問題。愷加王朝本身是靠亂世起家的軍閥勢力,對國內的眾多部族與宗教團體不具備絕對威權。納賽爾丁的父親卻希望自己成為歐洲式的絕對君主,並通過權臣尼扎姆進行大範圍改革。不僅發展近代化的軍事和教育體系,還要重振落後的財政制度,以便將實權收回中央宮廷。但這些措施很快激怒了眾多既得利益階層,並理所當然的遭遇各種抵制。最終在1851年時,繼位不久的納賽爾丁被迫妥協,下令處死了尼扎姆。所有改革措施也就以不死不活的狀態,繼續被拖延下去。
為了能轉移國內矛盾,年輕氣盛的新君主期望發動對外戰爭。以經典的復興大國地位口號,將更多資源集中在自己周圍。因此,納賽爾丁先後向波斯灣對岸的阿曼錫斯坦以東的阿富汗提出領土要求,向前者索要馬斯喀特港,並要求後者讓出地區大城赫拉特
愷加王朝的君主 總是期望能壓服國內的貴族和宗教領袖愷加王朝的君主 總是期望能壓服國內的貴族和宗教領袖
基於歷史原因,波斯人根本不愁從故紙堆中整理出相關依據。馬斯喀特曾經是前朝薩法維王朝的藩屬,赫拉特則更是讓薩珊波斯君主為之戰死的重鎮(赫拉特之戰)。但若要在以上兩個地方鬧出事端,就容易惹怒控制海洋的英國。後者已經穩固了位於印度東非的據點,並將波斯灣視為其東方帝國體系的防禦外圍。於是,波斯當局經過各種利弊權衡,選擇派兵進攻最薄弱的阿富汗西部。
實際上,自愷加王朝立國以來,其面臨的最大威脅始終來自北方。志在飲馬印度洋的俄羅斯人,數次派軍隊南征,並給波斯宮廷施以許多不美好的回憶。但在納賽爾丁當政後,這個充滿狼子野心的北方強鄰,已經成為其牽扯英國注意力的戰略夥伴。為期三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讓波斯人覺得是俄國在幫助自己。加上波斯自身也是陸權帝國,需要發展龐大的大陸軍體系,自然就對屬性類似的俄羅斯抱以好感。君主的中央軍班底,不僅學習拿破崙時代的法國,也開始更多的接受俄國薰陶。這就讓納賽爾丁更不可能趁機反攻北方。

戰爭爆發

1856年10月25日,波斯軍隊成功進入赫拉特。除了充當精銳的少量西化新軍,大部分主力是由皇帝出資僱傭的地方部落武裝。他們雖然沒有能力挑戰阿曼海軍,卻完全有信心將分崩離析的阿富汗酋長制服。加上英國在1843年後就暫時放棄染指那裡,也給波斯方面以打擦邊球的勇氣。
愷加王朝幾乎是在四面樹敵愷加王朝幾乎是在四面樹敵
愷加王朝的西式行軍軍服愷加王朝的西式行軍軍服
但英國方面的反應卻是出乎意料的強硬。駐德黑蘭的大使,很快要求納賽爾丁下令撤軍,並保證不再向阿富汗地區展開類似行動。後者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秀肌肉成果,反而對英國外交團體的厭惡與日俱增。他們指責使館是一個陰謀基地,經常包庇反對君主的叛逆人士。當大使被謠傳與皇后的妹妹有染,更讓波斯方面下令抓人和封閉使館。因此,英國人在當年的11月1日,正式向愷加王朝宣戰。同時,少量的增援部隊也已提前從印度斯坦趕來。
青年時代的納賽爾丁青年時代的納賽爾丁
面對突如其來的戰爭,英國方面也有一定的顧慮。他們在外交局勢惡化後,就派遣2300名陸軍士兵和3400名東印度公司土兵趕往波斯灣聲援,卻沒有期望用他們占領任何地區。畢竟,愷加王朝的軍隊有過幾十年近代化改革,擁有不下3000人的歐式近衛軍。皇帝任命的地方總督,也訓練出各自的改良軍團。加上各類拿到錢就能拚命的部族武裝,足以瞬間湊出數萬可戰之兵。此外,英國人也對遠征赫拉特沒有興趣,害怕自己的貿然行動會將阿富汗人趕到波斯那邊。
因此,最終的戰略方案,就是控制荷姆茲海峽內的部分島嶼。再從南部海岸進攻波斯腹地。因為不列顛當局也非常清楚,波斯內部之間的矛盾激化嚴重。只需要搞定少量的皇帝軍隊,就足以迫使大量部族選擇中立。這些人既不願意蒙受損失,更不想自己的殘部在日後遭納賽爾丁吞併。所以,從南部威脅設拉子等地的計畫,完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來自印度的士兵 將在戰爭發揮重要作用來自印度的士兵 將在戰爭發揮重要作用
何況波斯主要外貿經濟,都需要走海路對外出口。皇家海軍的巨大優勢,足以讓這些產業瞬間停滯。他們已經為戰爭湊出了13艘風帆快艇,並由7艘蒸汽炮艦拖拽前進。船上搭載著由2個歐洲步槍連隊、孟買炮兵分隊、第3騎兵連隊,以及至關重要的皇家工兵構成的增援部隊。
1856年12月15日,早先出發的英印部隊已成功穿過荷姆茲海峽。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位於波斯灣北部的半島港口--布希爾。皇家的海軍的蒸汽船,從海上發起了火力壓制。迂迴登入的印度孟買工兵部隊,則在側翼建立了炮兵陣地。由於波斯方面毫無防備,只有少量裝備很差的軍隊駐守城裡。在英印軍隊的強勢火力面前,他們很快就放棄了大分部外圍抵抗,撤入提前修築的堡壘據守。但在12月10日的第二次大規模炮擊中,波斯守軍還是毫無懸念的崩潰撤逃。整個港口與城區也都宣告陷落。
遭英軍炮火摧毀的 布希爾堡壘遭英軍炮火摧毀的 布希爾堡壘

胡沙布戰役

戰爭中的英印陸軍司令 奧特蘭少將戰爭中的英印陸軍司令 奧特蘭少將
在占領布希爾港後,英軍工兵迅速修建的土木工事和防禦營地。負責指揮的福斯特少校,不斷派出騎兵到周圍進行偵查。他們注意到在地區首府設拉子城,有至少4000人的波斯新軍駐守。因此選擇暫停行動,靜候稍晚出發的第二批援軍抵達。等到第二波援軍在1857年1月20日抵達,才集中兵力向內陸進發。
然而,守軍的舉動還是讓英國人摸不著頭腦。2月5日,接過指揮權的奧特蘭少將,率領2200名英軍士兵、2000名印度土兵、400騎兵和18門大炮殺向設拉子。但當地守軍已提前撤走,將一座空城留給了他們。
在波斯西南部山地行軍的英國人在波斯西南部山地行軍的英國人
於是在6-7日之間,英軍都在忙於追擊對手。直到隨身攜帶的口糧出現不足,少將才被迫率隊撤回原先位置。但當途徑有良好水源供給的胡沙布時,他們才發現有8000名波斯士兵正攔在面前。這些人在一處山丘上構築了防禦陣地,只等英國人能自覺走入武器射程。
由於提前察覺了威脅,4000多名英軍立刻停下來展開戰鬥隊形。指揮愷加軍隊的坎拉爾-米爾咱,便策動全部人馬主動出擊。於是,在精準度極差的炮兵支援下,人數占一倍優勢的波斯步騎兵向對面展開了圍攻。大量接受過歐式訓練的波斯騎兵,甚至想直接衝垮英軍的步兵陣列。
以歐式戰術沖向英軍的波斯騎兵以歐式戰術沖向英軍的波斯騎兵
由於還處於行軍縱隊狀態,英軍實際上只能以部分嚮導力量進行抵禦。但訓練有素的他們,還是很快結成空心方陣,並以密集的排槍+刺刀抵禦衝擊。縱使波斯騎兵不斷發起線列進攻,也無法在狹窄區域內形成突破。當第3孟買輕騎兵營趕到增援,常年自詡為騎兵強者的波斯人也就只能選擇暫避。
英印騎兵的衝鋒卻沒有任何停止跡象。他們追著波斯同行猛打,並瞬間衝到了敵軍步兵陣線跟前。波斯步兵同樣根據日常的操典訓練,擺出防禦騎兵的方陣。但英軍不僅沒有減速,反而徑直衝向了刺刀槍陣。從未見過如此陣勢的波斯步兵,被這樣的雷霆一擊所震撼。隊形的正面被強行沖開缺口,造成整個方陣的急速瓦解。英軍騎兵則順勢揮刀猛砍,身後的步兵也跟著發起刺刀衝鋒,造成近百名對手死傷。
衝破波斯步兵防線的 英印輕騎兵衝破波斯步兵防線的 英印輕騎兵
眼看擊敗英軍無望,米爾咱明智的選擇撤退,讓自己精心策劃的伏擊淪為泡影。在這場短促的胡沙布戰役戰役中,愷加軍隊只戰死不超過200人。對面的英軍卻因首先遭到伏擊,陣亡多達220人。然而,士氣的低迷卻讓波斯大軍完全不敢再與他們正面對抗。
在稍後的繼續撤退中,當地的惡劣天氣也讓英國人倍感難受。傾盆大雨沖刷著地面,很快就讓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這讓奧特蘭少將的人馬花了3天時間,才終於回到海邊的布希爾港。由於人困馬乏,他們在那裡休整到3月才繼續下一步進攻。
戰爭期間 波斯沿海都是英國人的後勤基地戰爭期間 波斯沿海都是英國人的後勤基地

穆罕默德城之戰

英軍的第二階段計畫 就是向北威懾波斯英軍的第二階段計畫 就是向北威懾波斯
1857年3月,鑒於波斯方面不為南部的損失所動,奧特蘭少將決定向以更加激進的方式進行威逼。但僅以不足5000人的部隊,很難安全穿過乾旱的伊朗高原中部。愷加王朝也將大量部隊集中在伊斯法罕,準備抵禦英國人的後續動作。
於是,英國人另闢蹊徑,準備向西利用阿拉伯河北上。如果繼續深入,就可以通過幼發拉底河靠近高原北部,給波斯人以更大觸動。當然,這也意味著他們需要經過奧斯曼帝國的邊界,並在地理環境完全不同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作戰。皇家海軍的小型蒸汽炮艦,則是他們最重要的後援力量。隨軍的印度工兵,也會在複雜條件下異常有用。
有河道和沼澤掩護的穆罕默德城有河道和沼澤掩護的穆罕默德城
3月19日,奧特蘭少將帶領1500名英國陸軍和2400個印度土兵出擊。他們在24日看到了穆罕默德城,也就是當代伊朗的西部小城霍拉姆沙爾。先前企圖伏擊他們的米爾咱,已經將主力軍調往當地布防,並從邊境的阿拉伯人當中招來了輔助力量。於是,不足4000人的英印部隊,就需要面對總數達13000人的波斯-阿拉伯聯軍。後者還利用各類火炮,將沼澤與河流密布的城市周圍變成了巨大要塞。
起初,印度工兵準備在阿拉伯河的小島上構築炮台,以便用遠程火炮加以轟擊。但他們很快發現,島嶼在漲潮時會被水浸沒,根本不能作為合格的陣地使用。於是,就只能將臼炮放在臨時製造的木筏上開火,並以島嶼本身作為掩護。不用說,這樣的方式不僅造成火力密度欠佳,射擊的準度也沒有絲毫保障。
遭到皇家海軍炮火轟擊的默罕默德城遭到皇家海軍炮火轟擊的默罕默德城
無奈之下,英國人就只能多等了2天,直到海軍的炮艦從下游趕來。後者也不辱使命,在26日抵達後就火力全開,將波斯人的火力點挨個摧毀。蓄勢待發的工兵部隊,也以附近的棕櫚樹為材料,趕製了幾座移動浮橋。在波斯炮兵被徹底打垮後,幫助步兵連成功穿過了城市外圍水網。至此,城內的守軍再度驚恐起來。在簡單的休戰談判之後,米爾咱獲準率軍撤退,英印陸軍也在27日正式接管了穆罕默德城。
此時,波斯人依然希望能擋住英軍的前進路線。但後者還是迅速沿著河流追擊,幾乎不給他們以任何重新鞏固營地的機會。守軍數次企圖修建新的土木炮台,就會走到英國海陸軍或印度工兵的轟擊,而且全程都鮮有還手之力。米爾咱原計畫以東面的阿瓦士城作為基地,卻已指揮不動那些鬥志全無的士兵。結果在1857年的4月1日,他的部下又把這個小鎮拱手讓給了奧特蘭少將。
英軍的連續攻勢 讓波斯人無力招架英軍的連續攻勢 讓波斯人無力招架

巴黎和約

納賽爾丁與他的可怕後宮納賽爾丁與他的可怕後宮
事已至此,雙方的軍事對峙似乎也只是剛剛開始。米爾咱返回伊斯法罕準備再戰,英軍卻擔心以自己的力量終究不能迫使一個大國服軟。然而,早已開始的外交斡旋,已經讓遠在德黑蘭的納賽爾丁放棄了希望。
由於英印陸軍的主動出擊,波斯人的大量部隊被牽制在本國西南,無法顧及其他地區。皇家海軍則利用這個機會,逐步封鎖或控制了東南的主要港口城市。僅僅3-4個月的貿易中斷,就足以讓愷加王朝的經濟遭受重創。他們預感英國人不會善罷甘休,可能從其他區域調來更多軍隊。但他們的數萬精銳,其實連先前抵達的小股敵軍都奈何不住。
巴黎和約確定的波斯帝國版圖巴黎和約確定的波斯帝國版圖
因此,波斯與英國的外交人員,很早就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進行接觸。只是因為戰爭的愈演愈烈,這些活動都沒有收到實質性成果。稍後,法國替代奧斯曼土耳其,成為雙方和談的中間人。高傲的波斯皇帝也同意派人去簽署巴黎和約,讓自己的部隊從赫拉特撤出。1857年3月4日,這份協定就在歐洲敲定。但等到米爾咱的部隊繼續丟盔卸甲,才獲悉從大陸另一頭傳來的訊息。因此到4月4日,劍拔弩張的兩軍才停止了敵對行動。
在這場持續5個月的局部戰爭中,英印部隊的損失不足300,而波斯方面的陣亡數字也沒有過千。但愷加王朝被迫吐出象徵大國崛起的征服成果,同時保證不再對赫拉特與馬斯喀特提出領土主張。先前數年的改革成果,也在這次檢驗中暴露無遺。惟一的收穫,就是發現自己的區域陸權力量,根本無力撼動全球化的新興海權。
納賽爾丁後來還跑去英國訪問納賽爾丁後來還跑去英國訪問
不過,納賽爾丁的地位並未受到嚴重影響。他繼續施行抱緊俄國大腿的政策,只是在面對海上的英國人時客氣了不少。在他餘下的漫長統治期內,波斯的國力也沒有獲得顯著提升。
至於輕鬆獲勝的英國,則需要調兵前往印度和大清繼續作戰。這或許也是他們沒空多搭理波斯的原因。等不列顛帝國的軍隊再次重返當地,已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事情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