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病人(麥可·翁達傑著長篇小說)

英國病人(麥可·翁達傑著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英國病人》是加拿大作家麥可·翁達傑創作的長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義大利一棟廢棄別墅里,四個傷心人的因緣際會。他們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風景中,卻無法享受戰爭結束帶來的和平與安寧。

2018年7月,《英國病人》獲得金布克文學獎歷史最佳小說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英國病人
  • 外文名稱:The English Patient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加]麥可·翁達傑
  • 首版時間:1992年
  • 字數:226000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榮譽記錄,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刻,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北部山區的聖吉洛拉莫別墅廢墟中,躺著一位從北非運來的燒的面目全非的被稱為“英國病人”的神秘男子,他從一家燃燒墜毀的飛機中被貝都因牧人救活。誰也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哈納是一位加拿大籍女護士,戰爭中失去了情人、父親和腹中的孩子。
戰爭結束了,當大批英國軍隊撤走時,兩人拒絕與別人一起返回比薩的醫院,哈納留下來照顧他。這個神秘的傷員成了她的精神寄託。和他們一起留下來的還有卡拉瓦焦,印度錫克族工兵基普。在卡拉瓦焦的不斷引誘下,“英國病人”漸漸道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奧地利人,叫奧爾馬西。在30年代,一直在研究勘探北非沙漠,尋找澤祖拉綠洲。一次,一位叫傑弗里·克利夫頓的年輕英國貴族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凱瑟琳飛到了開羅,加入了沙漠勘探的行列。一個月里,奧爾馬西成了她的情人。為報復奧爾馬西,凱瑟琳的丈夫設計了一起自殺飛行,要他們三人同歸於盡。凱瑟琳的丈夫死了,奧爾馬西和凱瑟琳倖存下來,奧爾馬西穿越沙漠,去尋求幫助。這時,戰爭爆發了,他被英軍逮捕。為了能夠返回凱瑟琳藏身之地,奧爾馬西成了德國間諜的嚮導。三年後,他回到凱瑟琳的藏身洞穴,帶著凱瑟琳的身體,駕著飛機飛離沙漠。飛機年久失修,空中爆炸,奧爾馬西成了火人掉下地面。
核子彈打破了他們的別墅生活,最終幾人各奔前程。

作品目錄

一、別墅
六、廢墟里的飛機
二、毀滅邊緣
七、原地拆除
三、時而為火
八、聖林
四、開羅南部 一九三〇至一九三八年
九、“泳者之洞”
五、凱瑟琳
十、八月

創作背景

翁達傑之所以把小說命名為《英國病人》是因為英國做為大英國協的核心國,她曾經也有著非凡的凝聚力。雖然這種凝聚力在小說創作之時雖已大不如前,但她的影響還會繼續存在下去,在前廣大殖民地地區發揮重要作用。獨立後的英帝國成員如印度、加拿大等,由於歷史原因,在移民組成、文化背景和發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統治的烙印。這些國家的人對於前宗主的感情是愛恨交加、難以言喻的,正如小說中的卡拉瓦喬和基普:當自己的猜測最終得到證實時,卡拉瓦喬決定對過注不予追究,基普則舉槍對準他所敬重的“英國”病人。
《英國病人》從構思至完稿歷時近六年,其創作之時正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出台之際。為了緩和各移民民族之間的矛盾、支持各族裔群體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保護其在文化習俗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加零大政府積極推行“多元文化”政策。

人物介紹

奧爾馬西
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奧爾馬西的身份一直到第九章才得到證實。故事開篇使用“她”(即漢娜)和“那個男人”的稱呼開始講述。可以猜出“那個男人”就是英國病人。他全身燒傷,面目全非,整個身體黝黑輕輕一碰就疼得要命,並由一個護士照顧。此後的章節證實了我讀者的猜測此後都在使用“英國病人”或者“英國人”來稱呼他。
作為一名中心國男性,英國病人像英國人一樣:學識淵博、思想深沉、理智並且聰明。他對沙漠了如指掌對讀過的東西過目不忘,了解遠古文明、湖泊和城鎮的位置,還可以僅憑觸覺辨認不同類型的槍枝。對於白人的崇拜,漢娜在翁達傑的筆下,表現得淋漓盡致。英國病人全身燒傷,她“每隔四天給他黑色的身體洗一次澡”在漢娜眼中‘他是絕望的聖人”。漢娜把奧爾馬西,一個燒得體無完膚、生活無法自理、生命垂於一線的病人神化了。多多少少這些跟他的身份純正的英國血統有關。奧爾馬西處心積慮為自己編織的“英國白色幻夢”看起來是多么真實,以至於漢娜都相信了,並且崇拜著他。讀者有理由相信,奧爾馬西為模仿中心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能他沒意識到自己的模仿但是他卻試圖抹煞著自己的原有身份—匈牙利籍被殖民國家男性。他如果不想隱瞞沒有必要等到第九章才泄露自己的身份。因為他在空難中嚴重燒傷但他頭腦仍很清醒,能告訴漢娜、卡拉瓦焦、基普他過去的零碎片段,以及他是如何與凱瑟琳墜入愛河的。
基普
基普原名為基帕爾·辛格,一個很明顯的印度人名字。然而由於名字諧音類似基普,遂更名為基普。小說中寫道:“是這個名字自己找上他的,很奇怪。他在英國交的第一份排雷報告沾上了一些黃油長官叫道‘這是什麼?鮮魚油嗎?’”大家鬨笑起來。他不知道什麼是鮮魚但是這個年輕的掃雷兵就這樣變成了一條英國鹹魚。一個禮拜後,再沒人記得他的真名,並且“他倒更喜歡別人叫他外號”。上述就是基普名字的由來,“鮮魚”的英語音作“基普”,長官的話帶有很濃的調侃意味,大家的鬨笑更是一種不加掩飾的嘲弄。然而對於成為“英國鹹魚”這件事基普並不在意,反倒更喜歡。這無形之中是基普對於英國白人身份的一種靠攏。即使是一條鹹魚也是一條英國的鹹魚滯著英國身份的認同感,所以基普不但接受了這個外號還很喜歡。
基普對自己的印度身份一直都很焦慮,基普所處的是一種尷尬的雙重身份。他身為印度人卻因為自己的印度性而感覺焦慮想方設法變得富有英國性。於是基普開始了自己最初的模擬,即模擬一個具有英國性的名字:基普。吉普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歡被人喊他名字的這一心理過程也是下定決心要向西方靠攏模仿西方的過程。在一個西方文化充斥的社會裡被殖民者無意識地接受了他者的文化從而迷失了自我的身份。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英國“病人”行將朽木,奄奄一息,而由於自身的弱點以及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英國在全球的殖民統治也已發生嚴重的危機,瑟福克爵士和英國病人的死則徹底地宣布英國殖民統治將最終解體。
翁達傑的筆下,沒有絕對的對立。野蠻人和文明人、英國人和印度人、現在和過去,混亂與秩序、沙漠與別墅、水與火,奧爾馬西與凱瑟琳對基普與哈納,他們之間有重合也有分歧。奧爾馬西竭盡全力想要抹去自己的國籍、基普想要放棄自己文化身份追隨西方、兩對相戀的人在不同的處境中苦苦掙扎等等,這些人的努力在現實面前卻總是顯得那么蒼白無力。翁達傑在《英國病人》中沿用了其1987年作品《身著獅皮》中一些人物的姓名,兩部小說的創作相隔五年之久。然而五年之後,翁達傑的筆下,更多的是多元文化下一些難以克服的、無奈的現實問題。
翁達傑在《英國病人》中以非凡的想像力與洞察力批判了“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圍繞別墅和沙漠來構建小說的中心情節,作者試圖“通過這種遠離現世的方式探索實現人人平等幸福、安居樂業的社會模式”。

藝術特色

以二戰為背景,以英國“病人”的身份為中心,翁達傑通過不同人物視角描述了一個個相互交織的故事。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開離不開場景的設定。在這部小說中,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物在不同的空間移動,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場景莫過於翁達傑為其人物活動所設定的別墅與沙漠。
別墅是小說第一章的標題,也是第一條主線中主人公們的棲身之地。隨著德國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當盟軍開始向地中海和亞丁灣沿岸集結、準備回國時,坐落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北郊的聖吉洛莫別墅卻迎來了它的幾位居民。別墅不是詩意船的田園,戰爭的罪思在義大利的市郊隨處可見,這裡也未能倖免。戰時像城堡船的城垛建築使它成了德軍的最後一個據點,一百多名士兵住在這裡。“隨著山鎮開始受到炮火的襲擊,這裡被崩得土崩瓦解,像海上的戰船一樣搖搖欲墜。別墅成為交戰雙方罪惡的見證,它千瘡百孔,沒電,缺水,連土匪也不會光顧此地”。作者形象的描述呈現給讀者的是廢棄、荒蕪、滿目瘡痍。
通過環境襯托人物,作者將二者融為一體。別墅中的人物同他們所居住的場景一樣,身體或精神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別墅是封閉的,曾經的掙扎與困惑讓他們選擇了對現實的逃避。翁達傑對別墅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過他們所處的環境及其與自身相異的行為描寫來完成的。身居其中,頹敗的空間恰恰展示的是他們所遭受的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與折磨。
聖吉洛拉莫別墅與世隔絕,很明顯,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居住不是療傷,而是對現世的逃避。別墅本是修女們修道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又是一個神聖的地方,花園外立著的十字架更說明了這一點。從外面看,別墅就是廢墟,然而別墅內的每個房間都繪有不同季節的風景,“繪在天花板上的樹葉、樹冠和那片藍天以及周圍是蔓生的鮮花和參天大樹的枝幹”的房間使得別墅仿佛一座伊甸園:別墅里的果園和花園提供水果和蔬菜等必需品;沒有爆炸的炸彈數量巨大,外面充滿了兇險,然而在別墅內四處走動的無論是哈納還是卡拉瓦卻都安然無悉。基普的同事在別墅附近拆彈時被炸死的情形更說明了它的保護功能。因為它的過去,千瘡百孔的別墅成了遭受戰爭創傷心靈的癒合之地。
翁達傑將另一條主線的場景設定在北非的利比亞沙漠。人跡罕至的沙漠原始、空曠、貧瘠。沙漠有著強大的力量能夠抹去身份與國籍。“我們所有人都想脫下我們國家的外衣,消失在火與沙的景色中。抹去家族的名字!抹去國家的概念,這就是沙漠教給我的東西。”探險家的演講忽略了為探險所做的種種準備,甚至連死亡也很少提及。我們似乎只對那些不以買賣的東西感興趣,絲毫不關心外面的世界。我們為緯度或七百年前發生的事而爭論”。從二十年代初到戰爭爆發,無心沙漠外貿易、權力、金錢或戰爭之事,科考隊對利比亞沙漠的勘探十年來是成就非凡。沙漠,對他們來說,是一塊“信仰之地”,而近十年的沙漠生活使得奧爾馬西對於沙漠的喜愛更是超乎尋賞。對他來說,溜過邊境易如反掌,他“不屬於任何國家,任何人。”

作品影響

麥可·翁達傑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小說《英國病人》,問世當年就一舉榮獲英語文學最高獎——布克獎。而由之改編的同名電影《英國病人》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9項大獎。
從1992年至2011年這20年間,全世界共出現了33種語言269個版本的《英國病人》,共有4472家圖書館收藏了這本書。時間的積澱,讓這本書跨越了民族和語言的界限,成為流行於全世界的文學經典。

榮譽記錄

2018年7月,《英國病人》獲評布克文學獎歷史最佳小說,獲金布克獎。

作品評價

我一直很喜歡麥可·翁達傑的作品,讀到《英國病人》這部小說時,我覺得它非常美,像一首詩,所以我就想把它改編成劇本。
——電影導演安東尼·明格拉
應該給《英國病人》戴上三重冠。這本書深邃,優美,觸動心靈。
——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
《英國病人》是傑作,一部豐富而引人入勝的小說。
——美國作家唐·德里羅
《英國病人》是一部激情之作,神奇,標新立異,可以讓人一直讀下去。
——美國理察·福特
《英國病人》充滿美感、神秘、狂熱,它將讀者引入另一個世界,並揭示這個世界與我們自身之間的關係。
——《舊金山論壇報》

作者簡介

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1943-)加拿大小說家、詩人。出生於斯里蘭卡,11歲時隨母親來到英國,19歲移居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到目前為止,翁達傑共出版6部長篇小說、10餘部詩集和其他一些非虛構作品。1992年出版的《英國病人》獲得英國布克獎和加拿大總督獎,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大獲成功。2007年出版的小說《遙望》獲得總督獎。翁達傑的小說,融合了爵士樂的節奏、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語言深刻而優美。
英國病人(麥可·翁達傑著長篇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