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初霽

苦雨初霽

《苦雨初霽》是北宋詩人李覯的一首詩,立足點不同常人,且對於文字的提煉有很大的功夫講究,鍊字手法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苦雨初霽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宋詩鑑賞辭典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李覯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積陰為患恐沉綿,革去方驚造化權。
天放舊光還日月,地將濃秀與山川。
泥途漸少車聲活,林薄初乾果味全。
寄語殘雲好知足,莫依河漢更油然。

作品譯文

久積的陰雨成為禍患,擔心它繼續陰沉連綿。陰雨一旦被革除,人們才對造化的力量之大發出驚嘆。天空恢復了原來的樣子,人們見到了日月。大地把濃濃的秀色賦予了山川。路上的泥濘少了,車子才跑得更歡。樹木稀少的林子裡,雨水剛被太陽曬乾,樹林裡在這個季節里應該有的野果樣樣齊全。聊且寄語天空中的殘雲你要知足啊,不要因為依靠著銀河裡的流水就讓人間的雨水再度“油然”。

作品賞析

李覯有《論文》詩:“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痛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反對陳詞濫調是李覯的重要文學觀點,他的詩作,勁質崛強,生新奇特,是受到唐代韓愈、皮日休、陸龜蒙諸家影響。
久雨初霽之類,本是人們詠熟了的應時寫景詩題,但到了李覯筆下,卻能振聾發聵,刻意創奇,兼有古硬清新之美。詩人抓住了人們苦於久雨、亟盼新晴的特定心理,深入體察,表現出新的境界。先寫積陰為患,淫雨不斷,使人唯恐沉綿陰雨不可擺脫,以點出題面的“苦”,為下句的“驚”蓄勢。苦雨一朝散去,令人喜出望外,使人們感到驚訝,大自然揮手之際便可以雨去晴來。積患既除,人們感到耳目一新,輕鬆愉快,進入了一個新天地。所敘下一聯“天放舊光還日月,地將濃秀與山川”,就接寫造化之功:這裡不說日月重光,而說把舊光還給了日月;不說山川增秀,而說將濃秀付給了山川。這種擬人寫法,把天地造化寫活了。此聯虎虎有生氣,“皮毛落盡,精神獨存”(《宋詩鈔序》語)。接著一聯,具體寫景,轉向精細入微的刻畫,詩人敏銳的觀察和獨到的感受,主要體現在初霽時的景象轉換和感覺變化。車聲、果味,一為聽覺,一為味覺,再加上上聯的光影色彩,使初霽的境界全出。人們欣悅之情不言而喻。而最後一聯,卻又峰迴路轉,再出一層意思:“寄語殘雲好知足,莫依河漢更油然。”詩人從人的心情說,苦雨太久,心有餘悸,擔心新晴不老,舊雨重來,因此寄語殘云:該知足一點了,可別靠著天上河漢的水勢,再來油然興雲、沛然作雨,破壞這美好的晴光。這一結束,語重心長,深得抑揚頓挫之妙。
這首詩在鍊字上很見功夫。沈德潛說詩晬語》說:“古人不廢鍊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近人挾以鬥勝者,難字而已。”這首詩中的“活”、“全”等字,雖然平常樸素,但卻十分精彩。“車聲活”的“活”字,圓轉流利,表達出一種愉快感,它與原先車輪在泥濘中帶水拖泥的咿呀之聲,形成對照。“林薄初乾”(林薄,指茂密的叢林草木),葉上初陽消宿雨,果味嘗來,很是鮮美,著一“全”字,不坐實,不說死,但用來恰到好處。像這樣的鍊字法,很值得玩味。

作者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世稱盱江先生,又稱直講先生。1042年(慶曆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倡立盱江書院。皇祐(1049—1054)初期,因范仲淹的舉薦試太學助教,歷任太學說書、管勾太學。擁護“慶曆新政”。極力排斥佛、道二教。以文章知名,有《直講先生文集》(亦稱《盱江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