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時代:美國奴隸制經濟學

苦難的時代:美國奴隸制經濟學

經濟計量史學上的革命性作品,改寫了美國經濟史

如果說在美國人的記憶中,曾有什麼令他們深以為恥,那一定是奴隸制的存在。

美國南北戰爭推翻了奴隸制,但是這次戰爭對美國造成的傷害和生存威脅遠勝於其他任何戰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因此美國學術界孜孜以求以期揭示導致南北戰爭的原因,對南北戰爭發生前經濟、政治與社會因素的研究自然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伴隨著高速計算機的普及,經濟學、統計學以及套用數學的快速發展使得那些長期以來塵封於古老檔案中的信息得以展現在新一代研究者的面前。作者本著探索歷史真相的目的,利用最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重新了考察美國奴隸制,他們深入浩如煙海的全國檔案與各式各樣的州一級的檔案資料之中,搜尋那些原始的、甚至手寫的檔案,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建立在新的分析技術與原先被忽略的研究資料基礎上的新觀點在很多方面與傳統的描繪奴隸制中的很多最重要的觀點相矛盾,它顛覆了很多人對奴隸制經濟的慣有看法。

這是一部令人不安的著作,反映了許多學者誠實的努力,可以幫助讀者以一個新視角審視一些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苦難的時代:美國奴隸制經濟學
  • 作者:(美)羅伯特·威廉·福格爾(Robert William Fogel)、斯坦利 L.恩格爾曼(Stanley L. Engerman)
  • 原版名稱:Time on the Cross: 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Negro Slavery
  • 譯者:顏色
  • ISBN:978-7-111-52295-9
  • 頁數:232
  • 定價:55.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4
  • 開本:16開
前言,目錄,叢書序一,叢書序二,作者簡介,名人推薦,

前言

奴隸制與計量史學的革命
黑人奴隸制所存在的時代以及其後廢除了奴隸制度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一段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代。如果說在美國人的記憶中,曾有什麼令他們深以為恥,那一定是奴隸制的存在。南北戰爭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對經濟的摧殘,以及給國家生存所帶來的威脅,遠勝於美國歷史上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在內的任何一場戰爭。綜上所述,不難理解學術界孜孜以求以期揭示導致南北戰爭前南北方關係緊張,最終釀成美國史上最慘烈戰爭背後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因素所進行的研究,自然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迄今為止,有大量文獻對奴隸制經濟的運行進行研究與闡釋,數百名歷史學家對這一體制的幾乎每個方面都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儘管學者對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仍然各執一詞,但是一系列廣泛的共識已經逐步形成。到20世紀中期,這一共識被不斷重複並最終強化成一種對奴隸制的傳統解讀。這些對奴隸制的傳統解讀在全美高中與大學的課堂上被講授,這也正是為本書大多數讀者所接受的觀點。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傳統解讀在最近15年受到了大量來自歷史學家與經濟學家的質疑與挑戰,而後者大多接受了一系列關於量化歷史研究方法的訓練。這些學者在對奴隸制傳統解讀的反思中使用了大量的量化數據。儘管這些數據早就存在,但是用於系統地分析和解讀這些數據的技術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日臻完善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伴隨著高速計算機的普及,經濟學、統計學以及套用數學的快速發展,使得那些長期以來塵封於古老檔案中的信息得以展現在新一代研究者的面前。
這些建立在新的分析技術與原先被忽略的研究資料基礎上的新觀點,在很多方面與傳統的描繪奴隸制中包含的很多最重要的觀點相矛盾。與更正過去的錯誤同樣重要的是,重新認識對黑人奴隸人身自由進行限制的條件。儘管這一研究過程仍在深化,但是對於奴隸制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徵的認識已經變得逐漸清晰起來。迄今為止,對奴隸制經濟的重新解讀與我們原先的普遍認識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同時這些新觀點所帶來的啟發,對理解我們當前的問題至關重要。因此,我們相信這些新發現不應該再被限制在較為艱深的學術雜誌之中。
以下是對奴隸制經濟傳統解讀的一些最重要的修正。
1.奴隸制並非是一個由那些對經濟利益漠不關心或者無法關心的種植園主所維持的非理性制度。相反,對奴隸的購買是一種具有很強盈利能力的投資,其回報率甚至不亞於製造業里最具盈利能力的投資機會。
2.南北戰爭前夕,從經濟上看奴隸制並非行將就木。我們沒有證據證明,如果沒有戰爭或者其他形式的政治干預,奴隸制會由於單純的經濟因素而消亡。事實正好相反,當南北戰爭到來之際,奴隸製作為一種經濟制度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並表現出持續鞏固的趨勢。
3.在南北戰爭爆發前的10年中,奴隸主階層對奴隸制的未來沒有絲毫悲觀,而分離主義思潮恰巧伴隨著這種樂觀情緒而興起。在南北戰爭前夕,奴隸主預期即將迎來一段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期。
4.奴隸制農業相比於自由農業並非毫無效率。規模經濟、有效的管理以及對勞動與資本的密集使用,使南方奴隸制農業比北方家庭農場的生產效率高35%。
5.典型的黑人農奴並非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懶散、無能和低效。平均意義上,黑人農奴比自由的白人農業工人更加勤奮和高效。
6.城市裡奴隸制的歷程並未證明奴隸制無法適應工業體系,也沒有說明黑人奴隸無法在工業體制下生存。工業部門中的奴隸無論是在勤奮程度還是效率方面,均不遜色於自由工人。事實上,對奴隸的需求在城市地區要比農村地區增長得更快,而非更慢。
7.關於奴隸的繁衍、性虐待與濫交摧毀了黑人家庭的觀點只是一個傳說。奴隸制下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維護並鞏固奴隸家庭的穩定有利於種植園主的經濟利益,事實上大部分奴隸也的確做到了家庭的穩定。許多奴隸交易是以整個家庭被交易的形式進行的,即使單獨被交易的奴隸也大多是到了可以正常離開家庭的年齡。
8.奴隸的物質生活水平(不包括心理層面的)優於產業部門的自由工人。當然這並不是說,按我們現在的標準,當時的奴隸過得很好,這僅僅是強調在19世紀前期,無論是自由工人還是奴隸,所有工人的生活同樣艱難。
9.針對奴隸的剝削表現為其部分應得收入被奴隸主占有了。但是,對奴隸的剝削率比我們通常認為的要低得多。對於一個典型的農奴來說,終其一生,他能獲得其產生的總收入的90%。
10.南北戰爭前的南方經濟不但沒有停滯,相反增長迅速。1840~1860年,南方的人均收入增長比聯邦其他地區更為迅速。到1860年,按當時的標準,南方已經成為高收入地區。事實上,像義大利這樣的已開發國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才達到類似的收入水平。
以上這些對傳統觀點僅僅一部分的修正,已經向我們揭示了原先那些對奴隸制持傳統觀點的學者可能犯了多么嚴重的錯誤。但是,那些觀點正在被挑戰的歷史學家都是嚴謹並勤勉的學者,他們非常聰明並富有洞察力,他們在努力刻畫南北戰爭前南方的真實歷史狀況。這些學者觀點被誤導的原因並不涉及私人偏見或其他非學術因素,雖然有時偏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事實上,這些觀點被誤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廣泛的方法論上的問題,尤其是關於數學與統計學在歷史分析中所應扮演的角色。一些對傳統觀點的新的重要修正,正是依靠數理工具的使用。數理工具雖然晦澀,但是卻對修正傳統觀點以及重新解讀奴隸制經濟至關重要。
隨著數學與統計學在歷史分析中的廣泛套用,奴隸制問題並非美國經濟史上唯一需要進行徹底改寫的部分。對奴隸制的重新考察僅僅是一個更宏大藍圖的一部分,這一藍圖將在嚴格的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徹底改寫整個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投身於這一研究的學者被稱為"新經濟史學家""計量經濟史學家"或"量化歷史學家"。對這種新方法的嚴格定義與表述,首次出現在艾爾弗雷德H.康拉德和約翰R.邁耶(Alfred H. Conrad & John R. Meyer)1957年撰寫的一系列文章中,當時他們還是哈佛大學年輕的助理教授。自這些文章問世以來,嘗試將數學與統計學套用到歷史分析的學者,從最初的寥寥幾位發展到數百位之多。當然與人數一起激增的還有大量打破傳統觀點的新發現。
在這些新發現中,計量經濟史學家淡化了技術變遷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他們駁斥了關於鐵路對西部的移民和開放必不可少的觀點;他們認為19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周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墨西哥與英國的發展,而非安德魯·傑克遜的政策;同時他們還否認了南北戰爭極大地加速了美國工業化程度的觀點。
今天,新經濟史學家的這些發現及其所使用的方法,已經成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以及其他頂尖大學的日常授課內容,而這些頂尖大學又不斷培養這一領域新的博士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針對量化史學方法論的爭議已經平息,依然有大量傑出的經濟史學家對數學工具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表示懷疑。
但是,即使那些對經濟史"數學化"持嚴厲批評的學者,也不得不承認量化歷史學家的工作,他們收集並系統地篩選了大量與理解美國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歷史數據。而這種對探索數據的推崇,在對奴隸制經濟的研究中登峰造極。
十多年來,幾十位學者不斷收集與奴隸制經濟相關的每一個可以想到的數據或信息。這一搜尋工作將他們帶入了浩如煙海的全美檔案與各式各樣的州一級的檔案資料中,這些原始的手寫檔案很多是由1850~1860年的普查所收集的。這些檔案中涵蓋了大量關於當時每個種植園的詳細信息,同時還包括那幾年內奴隸的出生、生活與死亡的信息。計量經濟史學家還收集了許多南方州與部分北方州歷史學會的相關檔案,這些檔案包括最大種植園主的家庭檔案與商業記錄。其中,遺囑和其他種植園主的不動產法律檔案尤其珍貴,除了記錄了大量奴隸的價格之外,這些記錄還成為還原黑人奴隸家庭結構最重要的基礎。對這些數據的搜尋最終甚至將研究者帶到了猶他州的沃薩奇山區,這裡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所屬的家譜學會收藏了大量從縣級法庭收集來的遺囑公證的微縮膠捲。
隨著大量數據的收集,相比於任何對南北戰爭前或者南北戰爭後奴隸制經濟感興趣的研究者而言,量化歷史學家得以獲得更完整的關於奴隸制經濟運行的數據與信息,而正是這些大量數據為他們的新發現提供了堅實的證據。
許多新的發現曾一度令計量經濟史學家和本書的讀者一樣感到不可置信。的確,本書後面呈現的許多發現在一開始並不受重視,甚至迅速地被否決了。但是,隨著對這些不可思議的發現所進行的持續質疑逐一失敗後,這些學者不得不開始接受這一對美國奴隸制全方位並且徹底的重新改寫。
本書的讀者需要足夠的包容,並認識到本書所展示的研究背後,是學者為了真實還原歷史所做出的最坦誠的工作。我們相信這種包容是有價值的。這不僅僅因為我們的發現揭示並駁斥了許多長期橫亘於種族關係中的謬論,還因為這些發現將同時有益於為我們當前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提供新的思路與視野。
在閱讀並思考本書所提出來的證據時,讀者務必牢記一些關於量化歷史研究方法的優勢與局限。將定量方法引入歷史研究的優勢並不在於它能確定無疑地回答所有問題,很多問題並不存在確定無疑的答案。同時許多本來應該存在確定答案的問題卻始終懸而未決,這是因為關鍵數據的缺失,或者是某些數據的收集成本過高而無法進行,也有可能由於用來解讀這些數據的數學或統計學方法仍然存在缺陷。
例如,獲得跨地區奴隸貿易所導致的奴隸家庭被拆散的頻率的數據,要比獲得奴隸家庭內部生活質量的數據來得簡單得多。類似地,關於每個奴隸家庭中奴隸數量的數據,比那些關於奴隸家庭內部衛生與健康狀況的數據更完整也更直接。同時,儘管量化史學家已經構建了一系列較為可靠的度量奴隸制下奴隸生活水平的指標,但是卻幾乎不可能構建一種關於奴隸制對奴隸性格與心理狀況影響的指標。
換言之,量化史學家提供了一系列工具與方法來分析一系列雖然有限但卻非常重要的問題。許多奴隸制經濟學中的關鍵問題無法由這些工具進行分析,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如奴隸家庭的生活質量或者奴隸的個性與心理狀況等問題該被忽視,但是與奴隸的營養、奴隸投資的利潤率以及奴隸勞動力的效率等問題相比,這些問題的討論將必然繼續籠罩在許多不確定性之中。
本書不僅展現了量化史學家的主要發現,還試圖闡釋它們。後續的章節中,在這些新發現的基礎上,我們將討論那些關於奴隸經歷以及黑人歷史的主流解釋的各個方面。讀者務必注意本書中所展現的量化史學家的主要發現與本書作者對其進行的解讀之間的差異。發現與解讀出於不同程度的確定性,我們做出的解讀有時出於一些附加的零散數據,以及一些未經嚴格證實的假設。因此,即使讀者接受了某些主要發現的真實性,也不一定同意本書作者所賦予它們的特定意義。
世界上從來不存在毫無缺陷的數據。問題在於量化史學家總是必須了解他們所使用的數據中可能存在的誤差,以及這些誤差可能導致的一系列估計偏誤。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所有數據都不應該被簡單地分為兩類(可信的與不可信的),而應該被納入一個更複雜的關於其可信性的分類中。
我們的目標就在於根據證據與數據可靠性的高低來構建我們的論述。零散的、出於維護特定意識形態的、個人所提供的、未經證實的數據最不可信;零散的但是出自較為客觀的數據來源,比如沒有利益瓜葛的觀察者所給出的報告,也許更加可信。但是,由於無法將這樣的數據進行系統的統計檢驗,這些數據的可靠性仍然較低。
那些能用於系統的統計檢驗的數據(我們稱為系統數據),即使它們存在偏誤,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比零散數據來得有用。這是由於,如果偏誤的性質或者方向是已知的,那么大多數時候有可能設計一種有針對性的統計方法,來獲得對重要歷史問題的有效檢驗。例如,在第4章中,我們對大種植園中奴隸飲食的營養狀況進行估計。估計的第一步在於確定那些種植園中可用於日常消費的食物供給總量;第二步需要區分種植園中奴隸的食物消費與白人的食物消費。由於我們沒有這些白人日常飲食的相關係統數據,只能假設他們對某些特定食物的消費大體上高於全美的平均水平。在這種"過度營養"的假設下,我們估計白人的日常熱量攝入為5300卡路里。對那些種植園中勞動強度相對較低的上層白人來說,這一數字顯然高於任何可能的熱量攝入。儘管"過度營養"的假設導致對奴隸營養攝入的低估,但是由於白人在大種植園的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這種誤差也相對較小(誤差小於奴隸人均食物消費的5%)。同時,對這一小誤差的任何修正,都基本無法動搖奴隸的營養攝入非常豐富這一基本結論,相反對這一誤差的修正只會進一步支持這一結論。
對於零散的、從印象出發的證據,我們僅在兩種情況下使用它們:其一,對於那些已經被更精確方法研究過的問題,我們使用這些數據提供一些輔助性的更加豐富的證據;其二,我們嘗試使用這些證據填補一些無法由系統數據進行研究的空白。建立在零散的、從印象出發的數據基礎上的結論相對是不可靠的,無論其數據來源的客觀性如何。
為了鼓勵讀者就量化史學家的發現進行廣泛的討論,本書在行文中儘量淡化其背後的數理與統計方法。然而,對技術層面的淡化也有一些不利。那些熟悉量化史學寫作的人們都知道量化史學家所強調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指的是對數據中、模型中以及估計方法中可能存在的偏誤對基本結論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討論。然而,如果我們將這些內容引入本書的主體,那么本書就會變得太過於技術了。
因此,我們增加了一個技術附錄(附錄B),其中探討了主要的結論背後的數據,以及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的統計方法。儘管不是所有的技術問題都被納入了附錄B,但是其中包含了最重要的問題,或者說至少涵蓋了那些與最具爭議的結論相關的技術細節。如果有讀者希望獲得更全面的信息,可以參考那些形成本書基本觀點的大量學術論文。本書所涉及的業已發表的和即將發表的論文均在附錄B和附錄C中有所涉及,並在參考文獻部分詳細列出。
附錄B、附錄C、參考文獻,以及一個關於自然科學方法在歷史研究中所發揮作用的附錄,在本書的姊妹篇《證據與方法:一個補充說明》中有詳細呈現。

目錄

叢書序一(厲以寧)
叢書序二(何帆)
前言
1//第1章
美國奴隸制的國際背景
1//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起源
6//美國奴隸制的演化
13//解放的過程
21//第2章
職業的結構
25//跨地域的奴隸再分配
32//奴隸市場
37//第3章
利潤和預期
37//問題的提出
43//奴隸制的利潤水平和資本主義特徵
51//奴隸繁育之謎
57//獨立戰爭後和南北戰爭前:奴隸制的經濟可行性
63//城市奴隸與"自然限制"
69//奴隸主階級對於經濟前景的樂觀性
73//第4章
解析剝削
75//食物、住所和衣著
81//醫療保健
88//家庭
100//懲罰、獎勵和徵稅
111//第5章
經濟上對奴隸制控訴的起源
111//從死亡率到經濟學
113//欣頓·羅恩·赫爾潑:巨觀的證據
120//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微觀的證據
126//克萊、赫爾潑以及奧姆斯特德的基本假設
129//約翰·埃利奧特·凱恩斯:一個經濟學家的重構
137//第6章
強迫勞工的悖論
137//奴隸農業的相對效率
151//奴隸勞動力的質量和種族歧視
162//對黑人生產力低下之迷思長期存在的一種解釋
171//人身所有權的經濟學意義
182//1840~1860年,南方經濟成長的原因
191//結語
對我們時代的啟示
197//後記 1989年
206//參考文獻
211//出版說明

叢書序一

厲以寧北京大學教授
機械工業出版社經過長期的策劃和細緻的組織工作,推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該叢書預計出版經濟學獲獎者的專著數十種,精選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計畫在三四年內面世。我以為這是國內經濟學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賀。
要知道,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學領域內名家輩出,學術方面的爭論一直不斷,許多觀點令經濟學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這既是一個懷疑和思想混亂的時期,也是一個不同的經濟學說激烈交鋒的時期,還是一個經濟學家不斷探索和在理論上尋找新的答案的時期。人們習慣了的經濟生活和政府用慣了的經濟政策及其效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學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尋新路,提出新的解釋,指明新的出路。經濟學成為各種人文學科中最富有挑戰性的領域。難怪不少剛剛步入這個領域的經濟學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樣才能在經濟學這樣莫測高深的海洋中擺對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應當從何處入門,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機械工業出版社推出的這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等於提供了一個台階,也就是說,這等於告訴初學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各位經濟學家是怎樣針對經濟學中的難題提出自己的學說和政策建議的,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論、如何探尋新路的。這就能夠給後來學習經濟學的年輕人以啟發。路總是有人探尋的,同一時期探尋新路的人很多,為什麼他們有機會進入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呢?經濟學重在思考、重在探索,這就是給後學者最大的鼓勵、最重要的啟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學一樣,經濟學研究也必須深入實際,立足於實際。每一個新的經濟觀點的提出,每一門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種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導,都與實際有關。一個經濟學家不可能脫離實際而在經濟學方面有重大進展,因為經濟學從來都是致用之學。這可能是經濟學最大的特點。就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所選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著作為例,有哪一本不是來自經濟的實踐,不是為了對經濟現象、經濟演變和經濟走向有進一步的說明而進行的分析、論證、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脫離了經濟的實際,這些分析、論證、推理全都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即經濟學的驗證經驗是滯後的,甚至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經濟學中一些有創見的論述,既在驗證方向是滯後的,而在同時代湧現的眾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驗證的滯後性,表明一種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思路也許要經過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間隔才能被變化後的形勢和經濟的走向所證實。觀點或者論述的超前性,同樣會被經濟的實踐所認可。有些論斷雖然至今還沒有被完全證實,但只要耐心等待,經濟演變的趨勢必然遲早會證明這些經濟學中的假設一一都會被人們接受和承認。回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經歷和學術界對他們著作評價的變化,難道不正如此嗎?
經濟學同其他學科(不僅是人文學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學科)一樣,實際上都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接力賽跑。後人是有幸的,為什麼?因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經在學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後人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即使前任在前進過程中有過疏漏,有過判斷的失誤,那也不等於後人不能由此學習到有用的知識或得出有益的啟示。
我相信,機械工業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關注經濟學的進展,促進中國經濟學界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並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4年9月21日

叢書序二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
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後半葉,是經濟學家人才輩出的時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於其成立300周年的時候設立,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這一獎項被視為經濟學的最高獎。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經濟學家獲獎。
我們當然不能僅僅以諾貝爾獎論英雄。有些經濟學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獲獎的機會。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授予一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領域熱門,有些領域冷門,博弈論是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領域,研究博弈論的經濟學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領獎台。有時候,諾貝爾獎的授獎決定會引起爭議,比如1974年同時授給左派的繆爾達爾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時授予觀點相左的法瑪和席勒。儘管同是得獎,得獎者的水平以及學術重要性仍存在較大的方差。但是,總體來看,可以說,這75位經濟學家代表了20世紀經濟學取得的重大進展。
經濟學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經濟學發展出了一套系統的分析框架,從基本的假設出發,採用嚴密的邏輯,推導出清晰的結論。受過嚴格訓練的經濟學家會發現和同行的學術交流變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夠知道觀點的分歧在哪裡,存在的問題是什麼;經濟學形成了一個分工細密、門類齊全的體系。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和經濟計量學是經濟學的旗艦,後面跟著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等主力,以及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新興或交叉學科;經濟學提供了一套規範而標準化的訓練,不管是在波士頓還是上海,是在巴黎還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學習經濟學的學生使用的大體上是同樣的教材,做的是同樣的習題。從初級、中級到高級,經濟學訓練拾級而上,由易入難,由博轉精;經濟學還值得驕傲的是,它吸收了最優秀的人才,一流大學的經濟系往往國際化程度最高,學生的素質也最高;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經濟學成為一門顯學,經濟學家對經濟政策有重大的影響,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里有經濟學家,大眾媒體上經常見到活躍的經濟學家,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經常會到經濟學的殿堂里接受培訓,然後回到自己的陣地傳播經濟學的火種。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經濟學發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頸",創新的動力明顯不足。經濟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整齊劃一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單調乏味。有很多人指責經濟學濫用數學,這種批評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沒有擊中要害。經濟學使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數學,即極值方法。消費者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他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資源的約束下尋找利潤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社會福利函式的最大化。經濟學的進步,無非是將極值方法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單個個體的最大化發展到同時考慮多個個體的最大化(博弈論),從確定條件下的極值發展到不確定下的極值,等等。其他學科,比如物理學、生物學也大量地使用數學工具,但它們所用的數學工具多種多樣,變化極快,唯獨經濟學使用的數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經濟學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較為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經濟學家原本也是各執一詞,爭吵激烈,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還是要"和平共處"。20世紀70年代之後,經濟學不僅在研究方法上"統一"了,思想上也要"統一",經濟學界對異端思想表現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會被邊緣化,被發配到海角天涯,根本無法在經濟學的"部落"里生存。這種力求"統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經濟學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經濟學常常被批評為社會科學中的"帝國主義者",這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常會滲透到其他學科,更主要的是因為經濟學和其他社會學科的交流並非雙向而平等的,別的學科向經濟學學習的多,而經濟學向其他學科學習的少。經濟學變得日益封閉和自滿,討論的問題"玄學"色彩越來越濃厚,往往是其他學科,甚至經濟學的其他領域的學者都不知道討論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的挑戰。20世紀中葉經濟學的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戰後重建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的回應。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引起了經濟學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們正處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新階段,經濟成長前景不明,金融風險四處蟄伏,收入分配日益惡化,這些複雜的問題給經濟學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經濟學或將進入一個反思、變革的新階段,有可能迎來一次新的"範式革命",年輕一代學者將在銳意創新的過程中脫穎而出。
創新來自繼承,也來自批判。機械工業出版社擬推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出版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的各類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奧的基礎理論,又有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分析,還有一些是經濟學家們對自己成長道路的回憶。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有一些是過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經淡忘的。這將是國內最為齊全的一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系列叢書,有助於我們對20世紀的經濟學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作者簡介

羅伯特·威廉·福格爾
(Robert William Fogel,1926 - 2013)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經濟的發展過程,因在計量經濟史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
福格爾1926年出生於紐約,1944年進入康奈爾大學,40年代後半期人們對經濟前途普遍悲觀的情況,促使福格爾的興趣從物理和化學轉向經濟學和歷史。1948年獲得學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並於1960年在那裡得到碩士學位。1963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從1981年至2013年6月逝世,福格爾一直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
福格爾教授是新經濟史(計量歷史學)領域的先驅,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福格爾通過歷史檔案收集大量數據並使用數量方法詮釋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從而刷新了經濟史的研究。
斯坦利 L.恩格爾曼
(Stanley L. Engerman)
羅徹斯特大學的John H. Munro經濟學教授及歷史學教授。

名人推薦

怎樣才能在經濟學這樣莫測高深的海洋中擺對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應當從何處入門,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機械工業出版社推出的這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等於提供了一個台階。
厲以寧
北京大學教授
這將是國內最為齊全的一套諾貝爾獎得主系列叢書,有助於我們對20世紀的經濟學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
何 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