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木(苦樹(原變種))

苦木(苦木科苦木屬植物)

苦樹(原變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苦木(學名:Picrasma quassioides (D. Don) Benn.)是苦木科苦木屬的落葉喬木。樹皮紫褐色,有灰色斑紋;奇數羽狀複葉,卵狀披針形或廣卵形,背面僅幼時沿中脈和側脈有柔毛;花雌雄異株,組成腋生復聚傘花序,花序軸密被黃褐色微柔毛,卵形或長卵形,外面被黃褐色微柔毛,覆瓦狀排列,花瓣與萼片同數,卵形或闊卵形,雌花中雄蕊短於花瓣;核果成熟後藍綠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 苦木以味苦著稱,故有“苦木、苦樹”之名。

苦木分布於中國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朝鮮和日本均有分布。生於海1 400-2 400米的山地雜木林中, 對土壤和肥水條件要求較高,喜土層深厚、肥潤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酸性或中性土上均能生長。繁殖方式一般為播種繁殖。

苦木味苦,性寒,有小毒, 樹皮具有祛風除濕、消炎抗菌、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蝸蟲病、疥癬等症狀。 苦木秋葉紅黃,是較好的秋色葉樹種,園林上可作為風景樹、觀賞樹來利用。 木材紋理直,易乾燥,易切削,切面光滑,不劈裂,適做家具、農具、器具以及各種建築用材。莖皮纖維可制人造棉,造高級文化用紙。樹皮可提取染料,又可做農藥。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苦木以味苦著稱,故有“苦木、苦樹”之名。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紫褐色,平滑,有灰色斑紋,全株有苦味。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長15-30厘米;小葉9-15,卵狀披針形或廣卵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粗鋸齒,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除頂生葉外,其餘小葉基部均不對稱,葉面無毛,背面僅幼時沿中脈和側脈有柔毛,後變無毛;落葉後留有明顯的半圓形或圓形葉痕;托葉披針形,早落。
雌雄異株,組成腋生復聚傘花序,花序軸密被黃褐色微柔毛;萼片小,通常5,偶4,卵形或長卵形,外面被黃褐色微柔毛,覆瓦狀排列;花瓣與萼片同數,卵形或闊卵形,兩面中脈附近有微柔毛;雄花中雄蕊長為花瓣的2倍,與萼片對生,雌花中雄蕊短於花瓣;花盤4-5裂;心皮2-5,分離,每心皮有1胚珠。核果成熟後藍綠色,長6-8毫米,寬5-7毫米,種皮薄,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400-)1650-2400米的山地雜木林中、山地林緣或山谷林中。性喜光,耐乾旱、耐瘠薄,也耐陰,多生於山坡、山谷及村邊較潮濕處。在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的壤土中生長發育較好。
苦木
苦木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朝鮮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黃河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在雲南分布於中部(富民、祿豐)、東南部(屏邊、硯山)、南部(普洱)、西南部(鳳慶)和西部(鶴慶)等地;在西藏分布於吉隆和林芝。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適宜種植時間為4-10月。選陰雨天,按行距20-25厘米開溝條播,株距可依土質肥瘠、排灌難易、管理粗細而定。種子播到溝內後,覆土2-3厘米,鎮壓後澆透水即可。
苦木
苦木

主要價值

藥用:苦木味苦,性寒,有小毒, 樹皮具有祛風除濕、消炎抗菌、殺蟲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蝸蟲病、疥癬等症狀。 苦
觀賞:木秋葉紅黃,是較好的秋色葉樹種,園林上可作為風景樹、觀賞樹來利用。
經濟:木材紋理直,易乾燥,易切削,切面光滑,不劈裂,適做家具、農具、器具以及各種建築用材。莖皮纖維可制人造棉,造高級文化用紙。樹皮可提取染料,又可做農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