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夜樂舞

苗族夜樂舞

“喔莫支呃”,漢譯為“夜樂舞”。它是黔南州羅甸縣栗木鄉拉來寨苗族(壽苗支系)人民在喪葬和過年的夜晚所表演的一種集體舞蹈。羅甸縣地處貴州南部邊地,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在南亞熱帶氣候下的茂林修竹深處,居住著21個少數民族。拉來寨,苗名 “哈拉”、“哈拉若諾”意即“水井”。座落在羅甸縣北部地區,現屬於栗木鄉新場村,東南部為半石土山,西南部為大岩山。距省城貴陽134公里,距縣城30公里,拉來寨群峰壁立,宛若石林、錯落有致、風光綺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夜樂舞
  • 形式:男女集體群舞
  • 民族:苗族
  • 別稱:喔莫支呃,譯為“夜樂舞”
舞蹈來歷,舞蹈組成,舞蹈特點,舞蹈傳承,

舞蹈來歷

“喔莫支呃”的表演一般在喪葬祭祀儀式和過年的夜晚二種情況下進行,表演形式為男女集體群舞。由打皮鼓的四至八人;擊銅鼓二人和擊鈸的一人;敲擊粑棒的八至十二人和不少於四人的男女舞者共同表演。全舞以“擊鼓”、“舞帕”、“夜樂”三段式進行表演。第一段:由銅鼓手擂響鈸,作為“引子”。繼之分站在兩個皮鼓旁的四個皮鼓手,開始按銅鼓點擊鼓起舞,節奏由慢漸快,他們時而以鼓槌敲擊敲邊,時而以兩槌在膝下、背後、頭頂互相擊打,做著“牛檫背”、“蟲扭腰”、“虎滾花”、“雞打架”……等動作,配以手腕、肘、臂各部機靈的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的繞動,及頭肩部的自然晃動和小腿蹬步,向前扭跟突停的舞姿,給人一種風流灑脫、矯健自豪的形象。第二段:由四至八個男女演員或全部是女演員進行表演,舞者雙手持花帕或毛巾,分成二組相對由場二邊做著“拐腳步”魚貫而出,依據鼓點變化,不時變換著“甩手抬腳”、“扠腰抬腳”、“扠腰蹬腳”、“扠腰拍手抬腳”、“扠腰拐腳”、“拂面甩巾”、 “弓步抖巾”……等動作。拐腳、扭腰、擺胯為該舞蹈段的顯著特徵,造型典雅別致、動作輕盈婀娜,韻味十足,第三段是集體的群舞,節奏驟然加快,銅鼓聲鏗鏘和鳴,猶如洪鐘之聲;皮鼓聲、粑棒聲、眾人“嗬嗬”的吶喊聲,奏出雄渾的山韻。此時舞蹈場面出現了高低區的反覆變化,高區突出了兩粑棒手的“背滾花”互相撲舞的動作及“破四門”的舞蹈畫面;低區是舞者呈兩縱隊面對做“跪步甩帕”的動作,舞姿粗狂豪放、剛勁有力,配之以皮鼓手急如驟雨的鼓點和快速高超的擊鼓技藝,把全舞推向高潮,並在夜樂狂歡的頂點全舞突然終止。

舞蹈組成

“喔莫支呃“由銅鼓手擊鼓和鈸,皮鼓手敲皮鼓統一指揮全舞。銅鼓懸吊於木架橫樑正中,銅鼓手站於銅鼓右側,右手執鼓錘,前俯弓腰,每拍一至三次擊鼓心。左手執竹棒與銅鼓捶合拍懸於銅鼓旁的半面鈸。皮鼓鼓點與粑棒相擊間均與銅鼓點合拍。例:(×)略=鼓邊間、鈸音、鼓槌相擊間、粑棒相擊音。(×)咚=銅鼓、皮鼓的鼓心間、粑棒擊地音。0=休止符

舞蹈特點

“喔莫支呃”無情節,僅是抒發某種歡樂愉快的情緒,全舞的舞蹈風格紅火熱烈、氣勢雄渾、場面壯觀。其動作特徵以腰和肩的擺動及扭胯、拐腳為主。舞蹈動作融粗獷豪放,熱烈雄健、場面宏大、剛勁有力和典雅別致、輕盈婀娜為一爐,有鮮明的舞蹈動律特色。在節奏和韻律中通過較為高超的擊鼓、舞帕、擊棒的動作和技巧,顯示了人體的靈活性。並僅限於拉來寨“獨本”傳承,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存。

舞蹈傳承

“喔莫支呃”的傳承方式是本族支內傳承,故而造成了此舞流傳面不廣,僅流傳在拉來寨。在清代時由拉來寨老人林小平 林永軍傳承於侄子林文勝,後又傳林昌元。
掌握並會跳這種舞蹈的傳承人較少,大部分年青人都外出務工,很少參與這種活動,加上現代娛樂活動內容繁多,該舞蹈表演逐漸被人所遺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