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鰶

花鰶

花鰶,學名:Clupanodon thrissa (Linnaeus,1758)鯡科鰶屬魚類。一般體長120毫米,大者200毫米。生活在淡水環境裡。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朝鮮、中印半島以及印度、台灣島以及東海南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鰶
  • 拉丁學名:Clupanodon thrissa (Linnaeus,1758)
  • 別稱:黃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鯡形目
  • :鯡科
  • :鰶屬
  • :黃魚
  • 分布區域:分布於東海和南海。
  • 總目:鯡形總目
形態特徵,生存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15~16;臀鰭22~25;腹鰭8;胸鰭14~15;尾鰭23~27。鰓耙110十180。縱列鱗47~51;橫列鱗20~22;腹緣稜鱗17~18+11~12。脊椎骨44~45。
花鰶花鰶
體長為體高2.7~3.1(平均2.9)倍,為頭長3.2~3.6(3.4)倍。頭長為吻長4.3~5.0(4.6)倍,為眼徑4.0~4.7(4.3)倍,為眼間距3.3~4.4(3.8)倍,為尾柄長2.6~3.2(2.9)倍,為尾柄高2.8~3.0(2.9)倍。
體呈長卵形,兩側甚側扁。頭中等大,頭頂及背鰭前方隆起。吻短,前端鈍,不突出。眼中等大,側上位,距吻端較近。脂眼瞼發達,遮蓋眼的一半。眼間中間凸出,其寬比眼徑大。口較小,前位,呈三角形,口裂短,傾斜。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向後伸延到眼中間的下方,前頜骨中間有比較明顯的缺口。鼻孔2個,位於眼的前方。距吻端與距眼前緣約相等。鰓耙細長,多而密。假鰓發達。鰓孔大。鰓蓋光滑,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6。口內無齒。無側線。腹部甚側扁。腹緣具鋸齒狀稜鱗。肛門緊鄰於臀鰭前方。
背鰭1個,起點位於腹鰭起點的前上方,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最後鰭條延長為絲狀,向後延伸到臀鰭鰭條末端的上方。臀鰭位於背鰭末端的後下方,其基底長於背鰭基底。腹鰭小,腹位,位於背鰭起點的後下方。胸鰭位低,其末端可達背鰭起點的下方。尾鰭深又形,下葉稍長於上葉。
體被小圓鱗,排列整齊,不易脫落。頭部、頰部和鰓蓋均無鱗。腹部具稜鱗。胸鰭、腹鰭基部有短的腋鱗。腹膜黑色。胃呈砂囊狀。腸短。
體背部青綠色,頭背部顏色較深,體側中部以下銀白色。背鰭黃綠色,前緣和外緣淺黑色;胸鰭和腹鰭、尾鰭基部呈淡黃色;臀鰭白色;尾鰭後緣黑色。吻的背緣有許多黑色小點。鰓蓋上方之後沿體側具4~7個黑色斑塊。
體側扁,略呈長卵圓形。腹緣有鋸齒狀棱鱗。口大,端位,上頜前端有顯著的缺口。脂眼瞼發達。無側線。背鰭最後一根鰭條延長呈絲狀,甚長;腹鰭短小。體側上方鰓蓋之後有4~7個圓斑。

生存習性

暖溫性中上層魚類,攝食浮游生物,藻類為主。4月開始生殖洄游,6~7月為產卵盛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海南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