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貝

花甲貝

花甲貝,即波紋巴非蛤,是中國南海著名的海產經濟貝類,又稱為花甲螺、油蛤或花蚶,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齒亞綱,簾蛤科,是一種營埋棲生活型雙殼貝類,多棲息於低潮區至水深10m 左右的泥沙底中。主要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沿海以及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紅海、波斯灣等國家和地區。由於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且營養價值高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再者由於其生長快、病害少、便於管理,市場價最高時可達40元/kg,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雙殼貝類,故已成為一個優良的海水增養殖品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波紋巴非蛤
  • 拉丁學名:Paphia undulata
  • 別稱:花甲螺、油蛤或花蚶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 :瓣鰓綱(Lamellibranchia)
  • 亞綱:異齒亞綱(Heterodonta)
  • :簾形目(Veneroida)
  • :簾蛤科(Veneridae)
  • 亞科:綴錦蛤亞科(Tapetinae)
  • :巴非蛤屬(Paphia)
  • 亞屬:新綴錦蛤亞屬(Neotapes)
  • :波紋巴非蛤(Paphia undulata)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營養成分及功效,經濟意義,

形態特徵

波紋巴非蛤貝殼呈長卵圓形、稍膨脹,腹緣略扁。殼頂平緩突出弧度較小,近殼中部稍後方,兩殼頂尖相靠較近。前背緣短於後背緣,並略有彎曲;後背平坦,略斜。貝殼前、後端呈圓弧狀,較光滑,腹緣部較直。殼面淺黃棕色。
花甲貝
貝殼表面平滑,披有一層光亮油漆狀的殼皮,光澤鮮亮,同也生長紋很密,隱約可見。沒有放射肋,整個殼面布滿紫色波紋,與生長輪脈走向相反,細而斜且交織成網狀。這些波紋在貝殼的腹緣仍清晰可見。小月面白色、光滑、稍長,上面布有許多紫色條紋;楯面同樣呈白色,也有許多紫色條紋。韌帶長梭形略凸出,呈黃棕色且顏色較深。
貝殼內部白色或略呈紫色。鉸合板小,鉸合齒3個,左殼三枚主齒豎起,分散排列;右殼前主齒薄,中央主齒高,後主齒兩分叉。外套痕清晰,外套竇彎入淺,先端平而純,也有部分個體先端呈圓弧形。前、後閉殼肌痕大致呈不規則梨形,不同個體也存在差異。進出水管分開,斧足肌肉發達,顯黃色。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
從浙江(南部近海、南麂列島)往南、福建(霞浦、羅源、福清、平潭、興化灣、同安、廈門、東山灣、詔安灣)、廣東(南澳島外、海門、汕尾、廣海、上川島及近海、陽江近海、廣州灣)、香港及近海、澳門近海、雷州半島西面、北部灣近岸、潿洲島、龜齡島、海南(海口、新盈和三亞)都有分布。
國外分布:
日本房總、能登以南有分布。此外,印度洋的阿曼灣,Marlnar灣,馬德拉斯,墨吉群島,泰國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西里伯斯(Celebes),Lombok,帝汶,阿拉富拉海和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也有記載。

生活習性

波紋巴非蛤是淺海底棲型貝類,多生活於大潮時水深0.5~3.5m的潮下帶底部軟泥中,最深可分布到10m水深。在有爍石、碎貝殼和腐殖質混雜的泥沙底質,尤其是在海底凹陷區,棲息密度特別大,埋棲深度在20~30cm,夏季較淺,冬季較深。
由於營埋棲型生活,其活動能力相對較弱,不存在大尺度迂移的能力,但其斧足肌肉發達,可在小範圍內移動。外套膜包裹軟體部,結構趨於簡單,水流通過水管進入其身體,靠櫛鰓過濾水中的微藻進行濾食。同其他簾蛤科貝類一樣,波紋巴非蛤的前閉殼肌略小於後閉殼肌,起著關閉雙殼的作用。餌料中硅藻大約占3/4,其他輪蟲、原生動物等占1/4。主要敵害生物是蟹類、部分螺類,如福氏玉螺、斑玉螺等。

營養成分及功效

波紋巴非蛤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及碳水化合物的健康海洋食品,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如Tau、EPA、DHA及各種蛋白胺基酸等,它們對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其中波紋巴非蛤富含的Tau是一種帶有磺酸基的特殊胺基酸,具有促進大腦發育、降血脂、降血壓、防治膽結石、治療病毒性肝炎和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多種生理功能。EPA和DHA對人類健康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必需活性物質,對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清脂肪質量、促進腦細胞的形成、增強記憶力等有顯著功效。而在波紋巴非蛤蛤肉蛋白的胺基酸中含有3 種芳香族胺基酸(Trp、Tyr和Phe),占胺基酸總量的8.12%,脯氨酸質量分數也多達胺基酸總量的3.48%。

經濟意義

食用價值:
可作為冷凍蛤肉包裝出售;
可被加工成風味濃郁,色澤、彈性良好的“花甲螺丸”等魚糜製品;
可經乾燥、烘焙、調味等精製而成貝類乾製品、醃製品及罐頭等系列休閒食品。
保健價值:
波紋巴非蛤蛤肉蛋白是提取降血壓肽的合適蛋白源;
可經過精深加工而製成健康保健製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