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立枯病和紋枯病

花生立枯病和紋枯病

花生立枯病和紋枯病是一種由立枯絲核菌AG1、AG2和AG4菌絲融合群感染花生,長出菌絲接觸健株並傳染的一種花生常見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生立枯病和紋枯病
  • 外文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主要危害作物花生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病原中文名: 立枯絲核菌AG1、AG2和AG4菌絲融合群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 根頸和莖基部,葉片

為害症狀

花生立枯病主要發生在苗期,花生紋枯病主要發生在成株期。苗期莢染病腐爛不能出土。根頸和莖基部染病形成黃褐色凹陷斑,有時為許多小斑,繞莖一周呈環狀斑後引起整株死亡。拔起病株可見和土粒粘在一起的白色絲狀菌絲。莖基部現暗褐色狹長乾縮凹陷斑。後病部組織撕裂。果柄和莢果染病呈黑褐色腐爛。
成株期紋枯病葉片染病在葉尖或葉緣出現暗褐色病斑,漸向內擴展病斑連片成不規則雲紋斑。濕度大時,下部葉片腐爛脫落,並向上部葉片擴展,在腐爛葉片上生白色菌絲和菌核,菌核初白色後變暗褐色。莖部染病形成雲紋狀斑,嚴重時造成莖枝腐爛,植株易倒伏。果柄、果莢染病果柄易斷,造成落果。後期病部產生暗褐色菌核。

形態特徵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稱立枯絲核菌AG1、AG2和AG4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從花生種子和莢果上分離到的屬多核(各細胞4核以上)AG2和AG4菌絲融合群。葉片和莖上分離到的屬AG1和AG4菌絲融合群。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在PDA培養基上菌絲呈直角分枝,基部稍縊縮,具分隔,白色至深褐色。菌核初呈白色,後變黑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
花生立枯病和紋枯病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病殘體或土表越冬,菌核次年萌發菌絲侵染花生,病部長出菌絲接觸健株並傳染,產生的菌核可借風雨、水流等進行傳播。該菌生長溫度範圍10~38℃,最適28~31℃。菌核在12~15℃開始形成,以30~32℃形成最多,40℃以上則不形成。高溫多雨、積水有利於發病。偏施氮肥、生長過旺、田間鬱閉發病重。前茬水稻等紋枯病重的花生紋枯病也較重。水地較旱地重。

防治方法

(1)避免連作或與紋枯病重的水稻田輪作。(2)搞好排灌系統,及時排除積水,降低田間濕度。(3)合理密植,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3%井岡黴素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0%防霉寶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紋枯利乳劑600~800倍液、5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田安(甲基砷酸鐵銨)乳劑400倍液,每667m2用藥液60~75L,隔10~15天一次,連防2~3次。
防治農藥:井岡黴素、多菌靈、甲基硫菌靈、菌核淨、甲基立枯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