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狹口蛙指名亞種

花狹口蛙指名亞種

花狹口蛙指名亞種,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無尾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狹口蛙指名亞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姬蛙科
  • :狹口蛙屬
  • 分布區域:福建, 廣東, 廣西, 雲南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

形態特徵

體型較大,呈三角形,雄蛙體長55~77mm、雌蛙體長56~76mm。頭小,頭寬大於頭長;吻短,吻端圓;鼓膜不顯;犁骨棱發達,無犁骨齒;舌寬大,後端圓。皮膚厚較光滑,背面有小圓疣;枕部膚溝明顯;腹麵皮膚成為皺紋狀,其間散有淺色疣粒;雄蛙咽喉部皮膚粗糙。前肢適中,前臂及手長等於或大於體長之半;指末節前寬後窄,末端平齊如切,關節下瘤發達,掌突3個,指間無蹼;後肢短而粗壯,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後,左右跟部相距遠,脛長約為體長的1/3,趾末端圓,趾間基部有蹼,關節下瘤發達;內跖突具游離刃,外跖突平置。背面有一條鑲深色邊的棕黃色帶紋,從兩眼至胯部,其內為褐色三角斑,外側有一條褐色帶紋從眼後至腹側;四肢無橫紋,有褐色斑點或斑紋。咽喉部藍紫色,胸腹及四肢腹面淺黃色,有紫色斑紋或不顯。雄蛙具單咽下外聲囊;胸、腹部有厚腺體;雄性線顯著。卵徑1.2~1.4mm,動物極黑色,植物極乳白色。第29期蝌蚪全長28mm,頭體長10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80%。頭體寬扁,尾肌發達,尾鰭寬而薄,末端鈍尖。頭體背面及尾肌深棕色,尾鰭及體腹面色淺,棕色斑點少。口位於吻前端,無唇齒、乳突和角質頜;眼位於頭部兩極側;出水孔在腹面後端中線上;肛孔開口於尾基腹面。新成蛙體長10.5mm。

生境繁殖

該蛙生活于海拔150m以下的住宅附近或山邊的石洞、土穴中或樹洞裡,主要以蟻類為食。繁殖季節在3~6月,雄蛙發出音響如牛吼的鳴叫聲,雌蛙每年可產卵兩次,常在暴雨之後產卵於臨時積水坑裡,卵群成片,單粒浮於水面,含卵4126粒左右,經24小時即可孵出小蝌蚪,20天左右完成變態。

種群狀態

該蛙分布較寬,其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但種群數量尚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分布

雲南(南部)、福建(詔安)、廣東(廣州、龍門)、香港、澳門、廣西;國外分布於尼泊爾、印度、孟加拉、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婆羅洲、蘇拉威西、泰國、緬甸、高棉、寮國、越南。
花狹口蛙指名亞種地理分布圖花狹口蛙指名亞種地理分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