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架子

花架子

花架子所指的行為在類別上很多。如古戲舞台上演武將的角色中專門有一個行當叫“架子花”,是“花臉”的一種,觀眾所欣賞的重點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稱“架式”),即看他像不像武將。 除了戲台之外,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花架子,往往指一切專搞形式主義而不務實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架子
  • 拼音:huā jià·zi
  • 詞性:名詞
  • 釋義:比喻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行為或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涵義,歷史,歷史起源,歷史故事,

涵義

①指花哨而不實用的武術動作。②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實用價值的東西。也指形式主義的做法:工作要講實效,不要做表面文章,擺~。

歷史

歷史起源

“花架子”一詞,來源於一個有趣的故事:元代,松江烏泥涇(今上海長橋鎮南、華涇鎮北一帶) 出了個名叫黃道婆的紡織家。她曾經到海南向黎族人學習紡織技術,回到家鄉後又研製革新軋花車、紡織機等工具,熱心傳授紡織技術,把貧苦落後的松江一帶變成了興旺發達的紡織之鄉。烏泥涇有個姓李的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就來到湖州織里當了私塾先生,以此維持生活。當地村民聽說他來自黃道婆的家鄉,紛紛找他請教紡織新技術。李秀才對紡織一竅不通,又不願承認自己不懂,就撒謊說自己是讀書人,沒親自動手紡織過,但他可以把黃道婆的紡織圖紙畫給鄉親們,讓他們改進工具、提高技術。李秀才煞費苦心畫出了圖紙。鄉親們拿著秀才畫的圖紙,請來手藝最好的木工照著做。不久,一架看起來精巧新穎的織布機擺在大家面前,但最靈巧的織女也使用不了它,織布機成了毫無用處的擺設。後來,黃道婆的新技術、新織機傳到當地,人們才知道李秀才畫的織布機只是樣子好看而已,根本不具有實用性,大家就管它叫作“花架子”。從此之後,人們常用“花架子”來比喻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行為或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歷史上因為搞花架子而失敗、被世人恥笑的人,首推宋襄公。 公元前 642 年,無能的宋襄公想當各個諸侯的盟主,但許多諸侯不買他的賬。 宋襄公決定攻打比宋國強大得多的楚國,認為宋國雖弱小但講求“仁義”,故而必勝。 於是在打仗的時候,宋襄公大講“仁義”,頒下了“君子不重傷”(不殺已經受傷的敵兵)“不擒二毛”(不捉頭髮花白的老兵)等等愚蠢命令,甚而要求兵士“不搞半渡而擊”,以此顯示他幹的是“仁義之事”。 結果,失敗得很慘。 那樣的花架子,實在害人不淺。
南宋末期的大奸臣賈似道,為了粉飾昇平、向皇帝宋理宗邀寵,竟然將餓死的饑民堆放到一起,用雪掩埋,上插梅花,顯示天下太平。 這樣的花架子,使人毛骨悚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