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岩化作用

花崗岩化作用

使原來的岩石變為花崗岩岩石的作用。一般發生在大規模的造山帶,並與中、高級區域變質作用伴生;小規模花崗岩化作用,發生在岩漿侵入體的接觸帶,通過混合交代作用或長石化作用,使圍岩轉變為花崗質岩石。

基本介紹

簡介,花崗岩化作用,花崗質岩體,

簡介

花崗岩形成原因推測的一種作用。
花崗岩一般認為是岩漿侵入形成的深成岩。但也有人認為,花崗岩可以由非花崗岩成分的岩石在地下經過複雜的變質作用而生成。這種作用稱為花崗岩化作用。
從某些地區的花崗岩看,這種作用可能存在,但目前有待進一步研究。

花崗岩化作用

花崗岩化作用最重要的機制是交代作用。對這種交代作用有兩種觀點──乾派和濕派。濕派認為這種交代作用有溶液參加,藉助於溶液進行物質的交換,使物質帶入和帶出。而乾派認為岩石的物質成分通過晶體結構,可使其離子原子擴散,而不需藉助於溶液,即由固體擴散導致交代作用。雖然許多實驗肯定了固體擴散作用的存在,但就其規模、速度和擴散距離而言,對形成巨大的花崗岩基是不夠的。因此大多數人支持濕派觀點。按濕派觀點,花崗岩化作用的過程為:①由於上地幔的去氣、去鹼、去矽作用,以及溫度、壓力顯著升高的下部地殼中等的活化轉移,形成“岩汁”(ichor)。②“岩汁”,藉助裂隙和孔隙,向上和向周圍擴散。③進行交代結晶作用,使原有岩石中花崗岩質成分不斷增加,總成分逐步接近花崗岩。

花崗質岩體

花崗岩化作用常常是不均勻的,沿著某些層的變化可能比較容易,在另一些層則變化甚少。因此形成條帶狀、網脈和斑雜狀等構造;結構上常具變斑狀、穿孔狀、蠕蟲狀、港灣狀和殘留狀等交代結構。礦物成分上可以有變質礦物的殘留,如堇青石夕線石藍晶石石榴子石及磨圓的沉積鋯石等,鉀長石的結構態較低,斜長石不具有卡-鈉複合律雙晶。礦物中包裹體以氣、液相為特徵,不含岩漿包裹體。因此,花崗岩化作用的不均一性,形成了各種混合岩。花崗岩化作用的程度隨花崗質組分的增多而增強,最後生成混合花崗岩。如果在形成混合岩的過程中受壓縮而將其中的花崗質熔體擠出,可形成獨立的花崗質岩體。所以,在深成條件下,變質作用、花崗岩化作用和岩漿作用可緊密伴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