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苗族鄉

花山苗族鄉是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地處餘慶縣西南角,與遵義市湄潭縣石蓮鎮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花山苗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面積:108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46208.9畝
鄉鎮概況,經濟發展,公路建設,魅力花山,旅遊資源,所獲榮譽,

鄉鎮概況

花山苗族鄉餘慶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地處餘慶縣西南角,與遵義市湄潭縣石蓮鄉、黔南州甕安縣天文鎮接壤,貴州最大河流——烏江環鄉而過。全鄉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208.9畝(其中田15900.8畝,土30308.1畝),森林覆蓋率為53%。年平均溫度16℃,海拔高度在460M至1344M之間。
花山鄉花山鄉

經濟發展

花山苗族鄉轄4個村128個村民組,總人口為1.5萬餘人,其中少數民族占0.83萬人,占總人口的54%。以前,花山由於地處偏僻,一直是“幹部拿補貼,民眾吃救濟,商品難進來,貨物難出去”的貧窮民族鄉鎮,全鄉四個村均屬貧困村,其中萬里村、回龍村屬省級一類貧困村,洞水村、花山村屬省級二類貧困村。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下,花山鄉黨委政府以“自加壓力、銳意進取、永不言輸”的苗鄉精神為基礎,結合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明確了“產業富鄉增收入、項目強鄉改環境、科教興鄉添活力、和諧穩鄉保平安”的發展戰略,明晰了“近抓烤菸、中抓茶畜、遠抓旅遊”的產業發展步驟和“北茶南果中畜蔬,全鄉烤菸環江游”的產業布局,全鄉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財政收入連續3年以8%的比例增長,人均GDP達3650元,是“地域面積最小、人口基數最小,單位貢獻率較大”的“兩小一大”鄉鎮。
全鄉地方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8268萬元上升到2010年的17833萬元,年均增長23%,財政收入由2006年的353萬元上升到2010年1021萬元,年均增長38%;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7元,是2006年2286元的1.7倍,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12元,是2006年6863元的1.5倍。
2013年,全鄉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7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452.1萬元,增長7.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24萬元,增長4.2%,完成稅收收入668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億元,增長141%。引進招商引資項目12個,到位資金2.6億元,增長60%。工業總產值達945萬元,社會消費總額81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20元,比2012年增長810元,同比增長13.7%,城鎮可支配收入達15143元,比2012年增長1163元,同比增長8.3%。
全鄉地方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17833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35357萬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長16.57%;財政總收入1424萬元,較“十一五”期末增加403萬元,同比增長39.47%;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950萬元,是“十一五”期末的4倍;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5250萬元,同比增長52.5%,是“十一五”期末的30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4元,同比增長11.6%,是 “十一五”期末的1.74倍;城鎮化率達35%,比“十一五” 期末上升10個百分點。

公路建設

花山苗族鄉花山村由於歷史和區位的原因,長期以來,山高坡陡,森林覆蓋率高,所轄村組基礎薄弱、交通落後,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通組公路普遍存在窄、差、陡的典型現狀,嚴重影響民眾物資運送,為民眾生產生活帶來十分困難,阻礙脫貧致富進程。按我鄉規劃,結合構皮灘庫區蓄水和水口碼頭的建成,維護庫區移民穩定,花山村半坡至營盤山公路建設項目建設後,可直接改變項目區農戶的交通條件,促進生產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進而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魅力花山

花山是“神奇花山”
雖然是新建鄉鎮,但鄉內水電通信電視網路實現了全覆蓋,鄉政府所在地集鎮擴容工作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新建街道已進入審批階段;村級設施配置較為全面與先進,村風村容村貌變化較大,苗族“牛角、”特色。
雖然區位偏僻,但鄉內交通四通八達,半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
雖然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但遍布的溶洞值得利用,民族歌舞儺戲值得發掘,飛龍湖最寬湖面最長湖岸線的風光值得開發。
雖然產業單一,但烤菸一直處於全縣強勢地位,近五年來年收購量在280萬斤左右。茶加工場、規模養殖場已建成並蓄勢待發。旅遊產優勢十分明顯。
餘慶飛龍湖畔餘慶飛龍湖畔
雖然觀念保守,但民族風氣淳樸重教重和諧,在外花山籍名人能人較多且關愛花山;教學成績五年來一直居全縣前列;人口與計生工作五年來一直居全縣前列。
雖然移民糾紛較多、較複雜,但幾年來基本穩控有力,沒有出現大的維穩事件。
雖然不臨黨建百里長廊沿線,但服務型黨組織網路健全,設施齊全運轉有力,各民族牽手幫扶、黨員信用證管理、黨員政治生日等創新工作切實有效。
花山是“錦繡花山”
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厚愛下,花山鄉舉全鄉之力,大力發掘旅遊資源,提出了“游飛龍美湖、拜朝陽福地、觀民族風情”的旅遊發展思路。目前,以飛龍寨為核心區的“一洞一泉兩景兩廊四園”(“一洞”即花山朝陽洞,“一泉”即大型濱湖音樂噴泉和水幕電影,“兩景”即80米高的天下最大的“飛龍湖”巨型漢字石刻和88米高“飛龍湖”巨型生態字,“兩廊”即999米長的天下第一巨型龍型長廊和400米荷花池步行長廊,“四園”即民族風情園、荷花觀賞園、黔北民居園、農耕文化園)規劃正有條不紊地啟動;民族風情通過“學”的形式已成形近十個苗族舞蹈。通過“挖”的形式,基本發掘出地方儺戲《祭祀傳奇》;通過“傳”的形式,基本部署完畢民族歌舞進機關、進校園、進村寨、進農戶工作。
花山朝陽洞風景區花山朝陽洞風景區
花山是“欠開發、欠發達的花山”
無論在人口綜合素質的提升,還是在資源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產業的狀大、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等等方面仍有很多困難。但我們堅信,在縣委政府領導的關心厚愛下,全鄉幹部民眾一定能把花山建設成“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鎮。

旅遊資源

八龍山
八龍山位於花山洞水集鎮以東,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此山東面與構皮灘鎮齊坡村交界,西面與甕安縣天文鎮的平壩村交界,其山海拔高度為1262.8米,是花山苗族鄉的最高峰。
傳說很久以前,一位陰陽先生識地追龍,當時追龍時有9條龍,將龍追至此山,其先生就在此喊叫,其中只有8條龍被先生叫應了,另一條龍只走到了餘慶縣的龍家鎮就回去了,所以就取名為八龍山,而另一條龍人們稱之為“夢龍”。原花山苗族鄉的英武村名叫回龍村,言之意是希望夢龍能回來。
八龍山形似龍狀,面向烏江河,頭向天空昂然而立,每當清晨烏江河的雲霧上升籠罩山頂,遙望八龍山,猶如八條龍在雲中翻舞,忽隱忽現。山的東、西兩面各有一條小溪形成很深的峽谷,峽谷寬約30米,長約2000米,兩側是懸崖陡壁。相傳很久以前,八龍山並沒有峽谷,每年的春秋兩季,八龍山的大龍都帶著洪水席捲洞水村的良田,農民的莊稼顆粒無收,洞水村有免糧壩之說,人們認為是龍在作怪,於是就組織村民用鋤頭、鐵撬在八龍山的前方深挖河溝,意欲將龍脈挖斷,可是每當村民第一天挖出的溝第二天準備再挖時,又被龍噴出的水將泥沙推至溝里,將溝填平,第二天再挖時,第三天仍然補水將泥沙推至溝里填平,人們無法挖斷龍脈,農田就永遠不得收成,直到有一天,唐僧師徒一行去西天取經,到此地參與村民一起挖溝,因孫悟空挖溝累了躺在地上睡著了,直睡到深夜,睡夢中,看見土地神對他說“不怕人們千把鋤、萬把撬,只怕鐵釘釘龍的腰”,於是第二天,悟空就組織人們不在龍頭前面挖溝,改在八龍山的兩側挖,並挖出一道深谷,同時,當天傍晚,他就用金箍棒,變成銀針,往八龍山的腰身釘去,兩股血水噴山而出,於是就出現了兩條小溪,每當洪水來,洪水就順著小溪流下,農民的莊稼年年都有好收成。而今,八龍山的儲存有少量鐵礦之說,走到山腰,原建有輝煌雄偉的玉皇閣,玉皇閣始建於清朝年間,按四合天井的格式修建,分為玉皇閣正殿、偏房,殿內供奉釋加牟尼神像,神態自然,做工精細,每當行人到此,一方面可觀賞玉皇閣的建築,另一方面可作暫短的休息,但在解放剿匪時期被毀壞,現只留下閣的遺址。閣的旁邊有一水井,清涼可口,長年不斷,但又從不外溢,每當行人喝上一口,頓感精神百倍,一切疲勞煙消雲散。爬上山頂,地勢突然平坦,站在頂峰,尤如身在雲中,涼風撩撩,回望四周,群山正在你的腳下,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向遠方眺望,可看見湄潭、黃平、甕安三縣縣城的全景,令人心曠神怡
花山苗族花山苗族
八龍山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價值昂貴的野生天麻藥材。而今的八龍山,當地人們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分別在1965年、1972年、1974年在山的兩側修建了四座水庫,即紅岩水庫,白沙溝水庫、黑神廟水庫、泥撕溝水庫(屬甕安縣管轄),累計灌溉面積良田5000餘畝。同時,將紅岩水庫的水引至洞水集鎮,解決了人畜飲水2000餘人,將原來洞水村的免糧壩變為今天的米糧壩。
飛龍洞
飛龍洞位於餘慶縣花山苗族鄉花山村境內以西約2公里的獅子山麓,距餘慶縣城65公里,洞口面向東方,每當旭日東升之時,陽光正好照耀著洞的天堂,因而當地老百姓稱其名朝陽洞。
飛龍洞歷史悠久,古老文明,是祖國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民間傳說公元六世紀,唐僧從西天取回直經後,釋迦牟尼和燃燈古佛便落身於飛龍洞中,從此,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清朝鹹豐、光緒年間有樂善好施者,通過捐贈集資先後修建了飛龍洞正殿和偏殿。1933年,信男信女又籌資建了玉皇閣和山門,於是宏偉壯觀的飛龍洞便成了遠近聞名的佛教殿堂。遵義、湄潭、甕安等縣的信男信女,每逢6月19日是都到這裡進山拜佛、燒香許願,真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二十世紀中葉五十年代初飛龍洞建築被毀。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洞不在深,有神則靈,儘管遭受如此毀損,但她那聖潔壯觀的形象,卻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不可磨滅,前來朝山拜佛者,仍一如既往。為了繼承祖國文化遺產,結合構皮灘電站庫區旅遊業的開發,花山苗族鄉黨委、鄉人民政府和餘慶縣民族事務宗教局多方籌集資金10餘萬元,於1999年5月至2003年12月修復了飛龍洞山門和正殿。塑造了大雄殿、觀音殿、財神殿、聖水殿各殿的神像,硬化了洞內道路,還修通了花山至飛龍洞的公路,可以通過5-10噸的載貨車輛,同時興建了山門外2米寬的石梯83步,視為天梯,每當行人到此,感覺一架有形天梯直攀雲宵,同時在山門處建有房屋一棟,設有接待室,售票室和僧人住宅3間。
開發後的飛龍洞,風光絢麗,景色迷人,每當有行人下車後舉目就可見到階梯工程紀念碑,碑上刻著“腳踏石梯八十三、走進洞水見奇觀,積善積德添福壽,求緣求財保平安”。登完八十三步階梯,便到了山門,門前山神待衛左右,恭迎各路嘉賓。走近天門,首先給人一個印象是:啊!真是“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洞的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可容納15000餘人,洞口分別左右兩路通往正殿。正殿前,一對雄獅護守關門,神形別致,拜台前一對天然的鴛鴦幼獅虔誠地接待川流不息的香客,步入正殿,抬頭仰望,只見釋迦牟尼、藥師和阿彌陀佛靜心端坐,神采奕奕,香客們無不肅然起敬,空曠的洞廳,香菸繚繞,冷風拂面,暑氣頓消。
正殿右邊斜下,經過石觀音就是暗陰河旁邊的匐地金鐘,鐘頂上端的石縫中,有一股綿綿不斷的觀音聖水,據說,這股聖水 乃蒼天雨露,清涼可口,喝了不但使人精神振奮,而且還治病驅邪。所以,凡朝山拜佛者都要爭相爬上金鐘頂端,狂飲一頓,然後再裝一瓶帶回家中。
正殿左邊是溶洞,在通往正殿的橋樑下,設有圓拱的洞門為關,溶洞曲折起伏,長約1000餘米,是新開闢的洞天福地。邁進洞門,一根石柱迎面而立,猶如一支天然美妙的迎賓神燭,舉目就可看見一根頂天立地的竹節式的擎天玉柱,撐開一幅洞天,還有一根石柱破土而出,頂端漸次縮小,像一支仙家批用的倒豎毛筆。旁邊就是妙趣橫生的彌勒望月,這就是迎客廳。邁過迎客廳,就可看見一根奇妙的雙龍抱柱,天平上是如詩如畫的蓮花寶頂,左邊是善歌跳舞的仙女樓台,地上有數以千計,高低不等的人形石頭,各展神姿,這就是孫悟空當年的“沙場點兵”。旁邊的石瀑布如動梁一般,仙人葡萄舉手可摘,真令人嘆為觀止。第三廳叫羅漢塘,塘中直立岩石若干,尤如羅漢沐浴;塘邊有一奇石斜臥於地,像是羅漢們下塘洗澡,鯉魚受驚彈出水面的情景。這裡還有金鑾寶殿,天宮瑤池、觀音坐蓮、仙人海角、仙女玉筲等。無奇不有,進入第四廳,就到了世外桃源,裡面有觀音居住的紫竹林,園裡有仙女散花,金塔倒掛,老君神仗、老君煉丹爐、狀元筆、文峰塔等,形象逼真,簡直是移步換景,步步奇景,真使人流連忘返,故人們稱之為“極樂廳”。攀上南天門,穿過水簾洞就到了最後一廳,這一廳是仙家們修身養性的寶地,故人們命名休閒廳。廳口左邊的天平上,下垂著好幾十片筆直的鐘乳石,片寬1米,高達5米,觀其形,像蜜蜂列一般,也像手風琴,敲其體,會發出鐘鼓琴瑟之聲,精通音樂者,敲其體會奏出美妙的音樂歌曲,真令人心曠神怡,依依不捨,妙不可言。廳內,還有那一彎彎的水池與人間梯田別無二致,旁邊堆金積穀,享用有餘。重天地之氣,合萬物之靈,躬耕隴畝,體察民情,食點人間香火,這恐怕是仙家們的最高境界吧!
飛龍洞的旅遊開發一刻也沒有停留過,2004年、2005年花山人民團結奮鬥,努力開拓,結合構皮灘旅遊的開發,又自發捐資近20萬元修建十二殿,殿殿有奇特,更值得人們一游,現在人們可以說如果到花山不去飛龍洞是一大遺憾。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入選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