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西施

花中西施

“花中西施”所指的是杜鵑花而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很廣泛。

在世界杜鵑花的自然分布中,中國以杜鵑種類之多、數量之巨著稱,中國是杜鵑花資源的寶庫。現在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為省花,定為市花的城市更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中西施
  •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 別稱:杜鵑花、映山紅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杜鵑花目
  • :杜鵑花科
  • :杜鵑花屬
  • :花中西施
  • 分布區域:中國各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傳說,歷史,

形態特徵

杜鵑花有刺灌木或小喬木,高1~10,有時呈攀援狀,多分枝,枝粗壯,嫩枝有時有疏毛。刺腋生,對生,粗壯,長1~5厘米。葉紙質或近革質,對生或簇生於抑發的側生短枝上,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少為卵形至匙形,長1.8~11.5厘米,寬1~5.7厘米,頂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兩面無毛或有糙伏毛,或沿中脈和側脈有疏硬毛,下面脈腋內常有短束毛,邊緣常有短緣毛,側脈纖細,4~7對,在下面稍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2~8毫米,有疏柔毛或無毛;托葉膜質,卵形,頂端芒尖,長3~4毫米,脫落。
花單生或2~3朵簇生於具葉、抑發的側生短枝的頂部,花梗長2~5毫米,被棕褐色長柔毛;萼管鐘形或卵形,長3.5~7毫米,寬4~5.5毫米,外面被棕褐色長柔毛,檐部稍擴大,頂端5裂,裂片廣橢圓形,頂端尖,長5~8毫米,寬3~6毫米,具3脈,外面被棕褐色長柔毛,內面被短硬毛;花冠初時白色,後變為淡黃色,鐘狀,外面密被絹毛,冠管較闊,長約5毫米,喉部有疏長柔毛,花冠裂片5,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0毫米,寬約5.5毫米,廣展,頂端圓;花葯線狀長圓形,伸出,長約3毫米;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花柱長約4毫米,柱頭紡錘形,頂端線2裂,長約2毫米。漿果大,球形,直徑2~4厘米,無毛或有疏柔毛,頂冠以宿存的萼裂片,果皮常厚,種子多數。花期3~6月,果期5月至翌年1月。

生長環境

園林中最宜栽植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或散植於疏林下。

主要價值

除作觀賞,有的葉花可入藥或提取芳香油,有的花可食用,樹皮和葉可提制烤膠,木材可做工藝品等。高山杜鵑花根系發達,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杜鵑花花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杜鵑也是花籬的良好材料,毛鵑還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杜鵑專類園極具特色。杜鵑花可藥用,有些亦可食用。映山紅的花味酸無毒,可生食;大白杜鵑、粗柄杜鵑 的花至今是滇中人民的優美蔬菜;用羊躑躅的枝、葉、花浸泡漚制,可作殺蟲農藥;興安杜鵑等,可 製藥。有些種類的樹皮、樹葉含豐富的蘸質,可提取栲膠;杜鵑花的木材、根兜,質地細膩、堅韌,可制碗、筷、盆、缽、菸斗、根等日用工、藝品。杜鵑花性甘微苦、平、清香,在醫學上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去風濕,調經和血,安神去燥,民間常用此花和豬蹄同煲,可治女性白帶赤下。長期飲用有美白和祛斑之功效。
木材緻密堅硬,可作為農具、手杖及雕刻之用。根、葉作藥用;根利尿、駁骨、祛風濕,治跌打腹痛;葉可止血。果亦作藥用,在印度用作治療膿腫潰瘍腫瘤皮膚病痔瘡、發疹、風濕支氣管炎等症。亦有栽植作綠籬。
食用價值:味甜、性溫、能降血脂、降膽固醇、滋潤養顏,長期飲用,可令皮膚細嫩,面色紅潤;能降血脂、降膽固醇、消炎、滋潤養顏、養顏和血、調經、祛風濕、治月經不調。具有清熱解毒、養顏護膚、和血、調經、祛風濕,治風濕痛等功效。可以提煉杜鵑花酸,製成化妝品,起一定美容功效。杜鵑花的根、葉、花入藥,有和血調經、消腫止血的功效;花葉外用根治內傷、風濕等症。還可主治風痰劇痛、風濕痹痛和風蟲牙痛等症。杜鵑花有一定毒性,請在專家指導下使用。

傳說

古代有一位蜀國的皇帝杜宇,他很愛他的百姓。他死後,靈魂變成了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它都會飛來喚醒老百姓"布穀布穀……"嘴巴啼得都出了血,鮮血滴在了地上,染紅了漫山遍野的杜鵑花。

歷史

1919年,英國採集家傅利斯在雲南騰衝高黎貢山西坡,意外地發現了他從未見過的“杜鵑巨人”——大樹杜鵑。貪婪之心,驅使他雇來苦力,橫著心,舉起斧,硬將這一株高達25米、胸徑達87厘米、樹齡達280年的大樹杜鵑砍倒,撈了一個圓盤狀的木材標本回去,至今仍陳列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裡。但在63年之後,1981年2月,科學家又在原址,找到了這世界已知的最高最大的杜鵑花王。後經騰衝縣林業局進一步調查,現有胸徑在1米以上的大樹杜鵑尚有12株,其中最大的1株高25米,其徑粗達3.07米,樹齡在500年以上。大樹杜鵑的花序是一個十分秀美的花團,水紅色,每花序由20~24朵長6厘米~8厘米、口徑6厘米的鐘形花朵組成,花序直徑達25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