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傳說

芝城傳說

本詞條記錄了在安徽省無為縣縣城——芝城廣為傳頌的二十餘則傳說故事。將民間的通俗文學加以整理和存檔,希望可以給後生們留下些許精神文化食糧。

基本介紹

  • 書名:芝城傳說
  • 作者:郭壽年,無為遊子
  • 類別:民間文學
  • 定價:免費
序,正文,西門錐子黃金塔,狀元焦蹈,毛義號雪,狀元邢寬,茹孝標獻芝,李鴻章落難闖館,“無為”的傳說,墨池,蔣道台義葬丁汝昌,觀震潮,劉秉璋做壽,卞中環,劉小瘋子,神醫章吉老,撲頭橋冤殺王丞相,

芝城是安徽省無為縣縣城的別稱。因此城背靠芝山,故得名。
本詞條收集整理了流傳於芝城民間的二十餘則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或是關於我縣某個歷史名人,或是關於某個歷史景點,故事內容多傳承我華夏忠孝仁義之風。這些故事適合我縣學齡兒童閱讀,從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也可對自己的家鄉有更深刻的認識,培養更深厚的感情。另外,本書也適合任何對無為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閱讀。
民間通俗文化如不時常加以整理,將會被時間的灰塵悄然覆蓋,從而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因此,整理和加工民間傳說是一項很有文化意義和價值的工作。

正文

西門錐子黃金塔

”無為洲,無為洲,十年九不收,若是收一年,鍋巴蓋牆頭。“這是一首從古時候就在無為廣為流傳的民謠。它說明了無為本是魚米之鄉,但十年九荒。到了北宋時,一位剛接任的無為縣令,察看了當地地貌和風土人情後,認為無為是船形地,缺少船桅,不能揚帆乘風破浪,雖然人傑地靈,但百業不旺,十年九荒,難有作為。因此他決心在無為建兩座橋,為無為這艘巨舟豎起雙桅桿。
鹹平年間,這位縣令請來了著名工匠魯班師徒,在城西景福寺和城北約五公里處鳳凰山上的南汰寺各建一座寶塔。師父魯班負責在景福寺建塔,名曰:西門錐子(文革期間被拆除)。徒弟在南汰寺建一座塔,因所在地有黃金城、黃金閘、黃金庵等,故起名黃金塔。數月之後師父先造好塔身,便和徒弟約定在同一天金雞報曉時上塔頂。徒弟回家後心想:師父手藝非凡,明賽絕不是師父對手,要想賽過師父,只能以巧取勝。於是派出自己親信於頭天夜晚將師父身邊的神雞偷走,用布帶紮緊雞嘴,使金雞不能打鳴。三更時便先動手,上好塔頂。魯班一覺醒來,天已大亮。登塔遙望,見徒弟已將塔頂上好,方知上當。心想,如此惡徒,欺騙恩師,奸巧取勝,喪失了一個手藝人應有之德。一怒之下,提起神斧對準黃金塔頂手起斧落,只聽”轟“的一聲,塔頂飛落到塔東北面的一口小圩里。後來,人們把這口小圩叫塔頂圩。徒弟見師傅怒砍塔頂,一點不給自己面子,也十分生氣。操起神弓,搭上神箭,瞄準西門錐子就是一箭,雖塔無損,但塔身稍向西南傾斜。自此,雄偉壯觀二塔,一座無頂,一座傾斜,成為後世民間趣談。
無為遊子評:歷史上記載的魯班春秋末期著名工匠,古書中有與墨子(墨翟)論守城攻備的趣談,墨子尊稱之為”公輸子“,因為傳說中魯班生於魯國的一個世代大家族——公輸族。魯班被後世尊為工匠之祖。本文所言鹹平年間的工匠魯班,蓋因其工藝精湛之故。既為傳說,可不必拘泥於史實,會其意即可矣。如小童讀之,家長應告知歷史上真實的魯班和本文所述的魯班並非同一人。本書中其他地方與史料有出入的,亦同此處,會其意理,不應求疵。

狀元焦蹈

傳說宋朝元豐年間,在安徽省無為縣十里墩鄉(原官鎮鄉)觀音行政村焦村一戶農民家裡喜得一子,取名焦蹈。全家視為掌上明珠。焦蹈方面大耳,生性聰穎,鄰居們都說此子生得一副福相,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焦家世代務農,家境並不寬裕。為了造就此子,焦蹈父母省吃儉用,披星戴月在田間操作,力爭多收一點糧食,並利用空餘時間給人打短工,賺取微薄工錢供焦蹈讀書,期望此子有朝一日能跳龍門,得一官半職,光宗耀祖。焦蹈自小十分懂事,他見父母為供自己讀書,節衣縮食,辛苦勞累,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決不辜負父母一片苦心。他每天雞打鳴就起床,牽著牛繩,懷揣課本,背起糞筐,天未亮時放牛拾糞,天亮時,牛飽肚,糞滿筐,他就騎在牛背上讀書。吃過早飯便上學聽老師講學。他學習十分刻苦,無論炎熱酷暑,還是天寒地凍,他每天讀書都要讀到深夜,不但將當天的課文背得滾瓜爛熟,而且還將第二天要學的知識預習一遍,揣摩書中大意,不懂的地方劃上槓槓,第二天認真聽老師講解。由於焦蹈勤學苦練,學業精進神速,成為同窗學友的佼佼者,也深得老師的賞識和喜愛。
在老師的舉薦和資助下,焦蹈踏上了科舉之路。先鄉試,由於文采出眾,考了第一名。後漕試,又名列榜首。再省試,一舉奪魁。焦蹈十八歲那年,聖旨開科。他多方籌措,方湊足盤纏,和各地舉子早早來到京城應試。不料,臨近開考,南宮(考場)失火,考試被迫延期。後來三場考畢,焦蹈得中頭名狀元。京城百姓得知新科狀元姓焦,便傳出了”沒有南宮火,哪得狀元焦“的佳話。
無為遊子註:焦蹈,字悅道,宋元豐年間無為軍無為縣人,傳說為元豐八年狀元。然揭榜六日後,焦蹈死矣。遊子嘆曰:悲哉焦生,出身寒門,有運無命,累及雙親。

毛義號雪

相傳漢朝元狩年間,安徽省無為縣有一對姓毛的夫婦,依山而居,種田而生。後得一子,取名毛義。夫婦倆視毛義為掌上明珠。
毛義夫妻最喜愛栽花種草,茅屋前後,竹籬內外,到處是奇花異草。每逢春暖花開,花紅草綠,蜂飛蝶舞,猶如蓬萊仙境。
這對夫妻最喜歡白牡丹,每年除夕,家裡殺雞,夫妻倆就用雞湯來澆白牡丹。平時鋤草澆水,鬆土施肥,整枝打杈,沒有半點懈怠。遇到狂風暴雨,怕牡丹經不住風雨,就用蘆竹搭架支撐。每逢牡丹欲開之時,便在牡丹花旁結廬,日夜守護。若有一支花開,他們就高興得手舞足蹈,不時繞花而轉,細細觀賞。溫酒對飲,邀月伴花,別有一番情趣。待到花謝之時,他們面現愁容,十分傷感。每落一片段預告瓣,就如剜卻他們心頭一塊肉,難受至極。飄落在地上的花瓣,他們不敢用掃帚掃,唯恐傷及牡丹玉容,用手一瓣一瓣拾起,用水洗淨,呈放案頭,集中挖坑深埋,讓花魂入土為安。正是這對夫婦一生深愛白牡丹,卻引出了一段感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故事。
再說毛義逐漸長大成人,他不但秉承了毛老夫婦愛花的習性,而且生性至孝,對父母百依百順,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是遠近聞名的孝子。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毛老夫婦已過花甲之年,體弱多病,起居困難。毛義不分白天黑夜,侍奉於二老床前,不敢有半點疏忽,更無絲毫怨言。
毛義父母一生喜愛白牡丹,到了病危之際,仍思念不已。恍惚之際,常呼:“牡丹花開了!牡丹花開了!”一日,正是寒冬臘月,二老似有迴光返照之兆,精神特好,他們對床前的毛義說:“兒啊,看來我們是不行了,你以後一定要好好看護牡丹,讓它們在這裡永世盛開。”毛義滿口應承。一會兒,他們又對毛義說:“生不能再見白牡丹盛開,死不能瞑目啊!” 毛義對父母說:“請父母大人放心,我一定要讓你們生前看到白牡丹盛開!”說完,走出大門,面向東方,雙膝下跪,潛然淚下,仰首向天高呼:“上天呀!上天呀!我父母一生酷愛白牡丹,求上天令花神再現,了我父母心愿!” 就這樣,毛義不顧天寒地凍,一跪就是三天三夜,身子凍僵了,雙眼流血了,嗓子喊啞了,最後拼盡全身力氣振臂一呼,便昏倒在地。
毛義至誠的孝心,終於感動了上蒼。掌管百花之神,令牡丹仙子準備等高枝、現玉容,滿足毛氏二老心愿。頓時,北風呼嘯,彤雲密布,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雪,化作白牡丹開得漫山遍野。毛義醒來一看,到處綻放著白牡丹,喜出望外,急忙扶二老到門外觀看。二老見十冬臘月,牡丹登枝,花容再現,知是毛義孝心,精誠所至,感動天地。二老心愿已足,臉露笑容,雙目一閉,辭世而去。
這是繼王小強焐寒冰、黃香九歲溫枕席的大孝故事後又一則永為後世傳揚的孝敬父母感人故事。

狀元邢寬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皇帝御筆欽批邢寬為頭名狀元,並丹書其名於榜首,這是皇帝對邢寬的特殊恩寵。說起邢寬,民間還有另一段傳說。
邢寬生於安徽省無為縣,自幼家境小富。三歲那年,其父染病身亡,闔家舉哀,請風水先生選擇墓地。風水先生經過認真勘測,選中城郊小南門汝水河畔一塊風水寶地,砌好墓穴,蓋上石板,準備擇日擇時安葬。風水先生還一再叮囑:吉時到時,必須等“黃鱔打鼓魚上樹,戴鐵帽子來過河”,方可掀石安葬。出殯那天,送葬的人很多。鑼鼓隊開道,撒紙錢先行,接著是抬輓聯的、抬棺木的、放鞭炮的、送葬的和安葬的,整個隊伍有一里多路長。到了墓地,放下棺木,靜等吉時到來。送葬人等三三兩兩席地而坐閒聊,那一班吹鼓手們也尋棵大柳樹,放好鼓樂就地休息。
到了吉時,送葬人員各自操起工具,準備安葬。但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黃鱔打鼓魚上樹、戴鐵帽子來過河”。一直等到吉時中刻,也不見蹤影。大家都等得不耐煩了,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魚兒離不開水,未見過魚兒能上樹;只見過黃鱔水中游,未見過黃鱔敲大鼓。” 有的說:“戴草帽的田裡有,未見過戴鐵帽子來過河。” 這時管家上前對老東家說:“這可能是風水先生在故弄玄虛,再不安葬將誤吉時。” 老東家本來就對風水先生的話將信將疑,聽了大家的議論和管家的咕搗,覺得確實在理,於是下令揭石安葬。安葬的人們便去掀開蓋在墓穴上的石板,豈料,剛掀開一條縫,就“嗖”地飛出兩隻金色大鳳凰,一隻直向江南飛去,一隻稍一愣,被旁邊一人操起竹絲大掃帚捺住。由於用力過猛,被捺的鳳凰一隻腿被折斷了,身體多處受傷,頭部許多地方也被竹絲刺破,鮮血直流。與此同時,所有送葬的人都被剛才一幕驚呆了,一起圍到墓穴旁邊看、議論,一時喧譁聲四起。到了這時,老東家和管家才知鑄成大錯,懊悔不已。(他們又豈知此錯將直接影響一位新科狀元的體態和容貌呢!)忙令將受傷的鳳凰小心放入墓穴,蓋上石板,靜等奇蹟發生。
說來也巧,不遠處有兩頑童正在田裡摸魚掏黃鱔,一人捉了三條魚,一人捉了兩條黃鱔。各用稻草穿成一串拎在手裡。兩頑童見墓地邊的人黑壓壓一片,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便趕過來看熱鬧。由於個子小看不見,他們就爬到鼓樂隊休息的那棵大柳樹上,把魚和黃鱔順便掛在柳枝梢頭。與此同時,一位農夫在城裡買了口鐵鍋,從河對岸路過,見這邊人嘈雜,圍在一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稀罕事,他見河水不深,就將鐵鍋翻過來往頭上一頂,涉水過河看個究竟。這時不知誰偶然回頭看見一人頂鍋過河,驚呼一聲:“戴鐵帽子過河了!”。大家一回頭,見此景又是一陣喧譁。聲浪剛落,只聽見“咚、咚”兩聲鼓響,人們尋聲望去,看到放在柳樹下的鼓面上有兩條黃鱔在遊動。原來那頑童掛在樹梢上的黃鱔沒有掛牢,黃鱔一絞動從樹梢上滑落下來,正好掉在柳樹下的鼓面上,出現了黃鱔打鼓的一幕。這時有好事之人想弄清黃鱔從哪裡來的,便抬頭向上看,見一串小魚掛在樹上,又驚呼:“魚上樹了!”。邢寬祖父見三奇事均已具備,忙吩咐安棺入土。人們小心翼翼掀開石板,奇怪的事又發生了,剛才放入墓穴的受傷鳳凰,這時卻不見了蹤影。人們只好將棺木放入墓穴,掩好土,豎起墓碑悻悻然回家。
後來民間傳言,邢家本該中兩名狀元,因錯失機緣,只有一名狀元的福氣。數年後,邢母守孝期滿,在公婆勸說下改嫁江南一賈商,得一子,也中了狀元。人們說,這便是邢家墓穴飛往江南的那隻鳳凰。
再說邢寬一直跟隨祖父母生活。他天資聰穎,五歲蒙師,讀書過目不忘,六歲便會背誦《唐詩三百首》,八歲就能詠詩作賦。老師同學和街坊鄰居都稱他為奇才。不幸的是邢寬十歲那年患大花,高燒不止,經醫治,雖撿得一條性命,但卻留下了滿臉麻癍。十二歲那年,從高處摔下,被地上樹枝扎瞎一隻眼,摔斷一條腿,一根椎骨和兩根肋骨,傷勢十分嚴重,經醫治調理,傷好後,落下了五官不正、四肢不全、前雞心後鴨背。全家人見邢寬其貌不揚身體殘疾,背地裡都搖頭嘆息。
邢寬知自己貌醜身殘,但並沒有灰心喪氣,他決心加倍努力學習,以求從科考步入仕途。從此,他足不出戶,不分嚴寒酷暑,起早摸晚,頭懸樑錐刺股,苦讀詩書。到了一十六歲,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他從鄉試入學,隨後均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了縣試、省試。永樂二十二年,他入京參加科考,文章言言錦繡、字字珠璣,閱卷考官拍案叫絕,把邢寬試卷呈聖上御覽,永樂皇帝見邢寬文章確實超越所有應試舉子,朱筆欽點頭名狀元。
第二天,邢寬入殿謝恩。皇帝一見邢寬相貌醜陋、身體殘疾,龍心不悅,十分懊惱,出言說:“邢寬,你才華出眾,但是品貌不諧,實為憾事!”邢寬心知皇帝對自己體貌缺陷心存不滿,便雙膝跪於殿前小心答曰:“啟奏萬歲,今年科考萬千舉子應試,承蒙聖恩,御筆欽點臣為為新科狀元,這是聖上慧眼發現臣的很多超凡之處。常人雙眼,只能看眼前花花世界,臣雖獨目,卻能縱觀天下;常人雙腿行路,臣卻能獨腳跳龍門;面貌清秀者,多善於阿諛奉迎,里外油滑,臣面雖呈麻點,卻深知效力皇上,勤政愛民,一定能受百姓擁戴,如眾星捧月;貪官凸腹,魚肉百姓,臣凸胸,乃胸藏萬卷經書及治國安邦之略;世人直背多於惰性,臣背羅鍋,乃臣甘為老黃牛,彎腰弓背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次皇上不拘一格降人才,降大任於斯人,實乃皇上英明,國家之幸,百姓之福。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一席話哄的永樂皇帝哈哈大笑,滿心歡喜,深有感觸地說:“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邢寬雖身殘貌陋,但文采出眾,口賽蘇秦,是國之棟樑,不愧為本科狀元。”於是著邢寬身穿大紅袍、頭戴狀元帽、插金花、佩玉帶、跨馬遊街,並賜御宴,百官慶賀,風光至極。
說起皇帝著邢寬穿紅袍、戴狀元帽、插金花、佩玉帶時,這裡還有一段趣事。永樂皇帝為了昭告天下,鼓勵有志殘疾人為國效力,特意讓皇后娘娘在東城門親自為邢寬插金花、佩玉帶。
皇帝和娘娘來到東城門,輕卷珠簾,走到邢寬背後,宮女捧來金花和玉帶,娘娘手拿金花為邢寬插到狀元帽上。這時,邢寬突然想到:“人們都說娘娘貴為一國之母,生有閉月羞花之貌,美若天仙,我何不藉此機會一覽娘娘玉容?” 想著想著頭情不自禁地向後一偏,雖偷看了娘娘的美貌卻觸犯了皇家大忌,一旁的皇帝大怒道:“大膽邢寬,竟敢偷窺娘娘儀容,真是罪該萬死!”邢寬略一愣,隨機應變道:“啟奏萬歲,罪臣實不敢偷窺娘娘鳳儀,臣回頭是因為臣想到家鄉城牆多處倒塌,地方無力修復,臣早就立誓,有朝一日若能得一官半職,一定想方設法修復城牆,造福一方。臣到京城應試時聽說南京城牆垛別具一格,與其他州府不同。但進京時忙於應試,無暇顧及,剛才偶然想起,不禁回頭想看個究竟,好回家後依樣建造家鄉城牆。臣根本未顧及其它,不料無意中犯下大罪,望皇上開恩。” 皇帝聽了邢寬一席話,轉怒為喜道:“這么說來,是朕錯怪你了,難得你心裡時時處處想的是天下百姓和一方福祉,朕就成全你,撥款給你,讓無為知軍協助你在兩年內按南京城牆式樣建好城牆後再來京另行安排重用。”由於邢寬巧辯,方才躲過一場劫難。邢寬回家後,不敢有半點懈怠,用了兩年時間把無為城牆建好。自此,就有了無為城牆垛是梅花形狀的,與南京城牆垛一模一樣的傳說。

茹孝標獻芝

無為縣又稱芝城,是因為無為南園、北園盛產芝蘇,而芝山芝蘇更有名。每逢夏至臨近,一片嫩芝如花綻放,與蔚藍長空相映,似團團紫紅色雲彩隨風飄動,融入百花,伴蜂蝶起舞,清香撲鼻,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芝蘇營養豐富,芝蘇籽含脂肪百分之四十五,含蛋白質百分之十六,可食用。經常將芝蘇籽研細煮稀飯吃,可使人膚白身香,且對五臟非常有益。古時候,上至朝廷下到百姓,芝蘇湯都是日常飲料中的佳品。芝蘇嫩葉可當蔬菜、酸菜、醃菜食用,味香美。
芝蘇還是一種中藥材,味辛,配其他藥材服用,能行氣安胎、止痛、消炎定喘,還能治霍亂與瘋狗咬傷,解吃魚蝦蟹中毒等。
四海芝蘇,無為最佳,無為芝蘇,芝山榜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詳細記載,明代醫生的處方中,若開芝蘇多加“無”字。“無芝蘇”為最佳。所以歷代無為官員都把芝蘇作為進貢朝廷佳品。
暫丟下芝蘇不表,且說宋朝仁宗年間,世風日下,官場腐敗,一些貪官污吏借向皇帝進貢為名,上行下效,層層索賄,巧立名目,攤派苛捐雜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仁宗皇帝深知貪腐是會動搖社稷的致命要害,深惡痛絕,有心根治,但無奈腐敗成風。俗話說,法不治眾,無從下手。恰好,無為軍知軍茹孝標把芝山產的三百五十本上等紫蘇全部進供給朝廷,想討好皇上,加官進爵。哪知,仁宗皇帝卻抓住這件事開刀,當即痛斥道:“上蒼令無為軍產紫芝造福人間,你獨獻予朕,實乃陷朕於不仁不義,真是可惡之極!”令將紫芝全部散發給京城百姓,並頒布詔書,昭告天下:“朕以豐年為瑞,賢臣為寶,草、木、蟲、魚,烏足道哉!”,“戒天下勿獻。”從此,進貢之風才得以制止,官吏腐敗得以收斂。此後,仁宗皇帝又進一步思謀良策,準備加大力度反腐倡廉。
可笑那茹孝標本想以獻芝作為討好皇上、加官進爵的本錢,豈料偷雞不成蝕把米,反遭皇帝痛斥,成了同僚和百姓的笑料。

李鴻章落難闖館

說到闖館,現今年輕人知道的很少了。“闖館”是過去一些落魄的讀書人,衣食無著,打著以文會友的幌子,弄一些偏題怪對,專門對教私塾的先生敲詐勒索,騙取錢財,聊以度生。這些闖館的人最難應付,稍有不慎,便被他們毀掉清譽,丟掉飯碗。
話說李鴻章位極人臣,誰也不會相信他會闖館。但在無為的黑沙洲卻有這樣的一個傳說:
黑沙洲是無為縣長江水域中的一個孤島。清朝光緒年間,島上一位飽學多才的蔣先生屢試不第。到了三十多歲,為了養活父母和妻兒老小,無奈之下,收了近十個頑童,當起了私塾先生,收一點學費養活一家老小。
這一天,蔣先生正在教學生讀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時從門口進來一個人,其人面目清秀,身材瘦削,穿一件青布大襟長衫,文質彬彬。來者走到先生面前一揖,說道:“在下姓李,久聞先生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特來討教一二,望先生予以賜教。”這時蔣先生才知來者是來闖館的,不敢怠慢,連忙起身相迎,讓座獻茶。接著談論詩文,出對較量,一番唇槍舌戰。在較量過程中,蔣先生覺得來者隨是闖館的,但與一般闖館先生不同,不談偏題怪對,卻對孔孟、人生、時政的見解談得較多,真正是以文會友。所以,越談越投機,越談越投緣,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接著,蔣先生盛情招待闖館先生,酒足飯飽之後,留宿書館,又促膝長談。當蔣先生談到天台仙子送劉晨、阮肇的故事時,闖館的李先生靈感一現,於當晚奮筆疾書,作了一首《天台仙子送劉晨、阮肇還鄉賦》,第二天,送給蔣先生看。蔣先生接過詩稿,只見詩稿上工工整整寫道:
天台仙子送劉晨、阮肇還鄉賦
開濃華兮春一色,泛錦浪兮水三篙。有仙姬兮向長途而餞別,送才郎兮返故鄉而游遨。料青匏之合卺兮,合而不散;何赤繩之系足兮,系而不牢。斟露液以盟心兮,離情脈脈;奏雲璈而泄恨兮,絮語叨叨。恨鎖蛾眉兮,煙迷綠柳;淚流粉面兮,雨濕紅桃。
憶劉阮之採藥於天台也,雲穿幾疊,路轉三岔。隔盈盈之一水,有裊裊之雙娃。眉如掃黛,鬢似堆鴉。寒暄偶敘,情義交加。我見猶憐,攜手而偕來洞口,相窺以笑,執祛而同至仙家。比對對之鴛鴦,原非幻境,擬雙雙之蝴蝶,不是虛花。
由是入此室處,樂以忘憂。眷屬則若姊若妹,姻婭則為阮為劉。緣是仙緣,笑爾凡人難到;遇真奇遇,虧他前世能修。享此清福,可赴白頭。共結絲羅,自必是天長地久;同偕琴瑟,應不至雲散風流。
奈何?奈何?夢繞家山,情縈梓里,決意難留,歸期甚彌。也知妾貌艷如花,怎奈郎心薄似紙?於焉駕徵車,於焉整行李。歡情自此終,愁緒從今始。荒村雨露,慎勿遲眠;野店風霜,何妨晏起。自去扶持,人誰料理。君其戀我,憑此赤心,我若忘君,有如白水。
君車就道,妾夢隨夫。流水易迷,須記這番道路;飛花無恙,休忘此日妻奴。若過藍橋,再吃幾杯漿否?倘逢青鳥,肯傳一紙書乎?夢裡關山,終若無而若有;幻中情事,亦疑有而疑無。
奈何?奈何?愁緒闌珊,情根莫斬。洞則封以青嵐,門則閂以白板。頹蕪琴瑟,息絕簫槃。空結愁腸,模糊淚眼。翠氈慵枕,長拋白玉之簪;綠酒難消,怕舉紅螺之盞。妒天孫之有幸,相逢之歲月無休;恨我輩之無緣,良宵之恩情有限。
噫!劉阮之再到天台也,復循東海之途,仍踏沃洲之轍。只道故人過訪,分外殷勤;相期舊夢重圓,幾多歡悅。且看去!尤如雪泥鴻爪,當年之陳跡荒涼;紅樹青山,此日之風光淒絕!不無花草,枉自芬芳;亦有煙霞,為誰點綴?早知今日難逢,悔教當時輕別!
我是以興懷往昔,不平而鳴,援筆而為之歌曰:“怪煞仙姬枉送迎,賺他劉阮念卿卿,如何再到天台上,冷落無人但鳥聲。山寂寞,水澄清,滿船空載月光明。劉晨阮肇情痴耳,到底仙姬太薄情!”
蔣先生認真地讀,反覆地推敲,覺得其味無窮,越讀越想讀,真是愛不釋手。特別是這首賦以“桃花流水,無限別情”為韻腳,更讓蔣先生叫絕,對這位闖館先生的才學佩服得五體投地,故邀其小住數日,每日以美酒佳肴招待,閒時說古道今,吟詩作對,不知不覺一住就是十多天。這一天,李先生來向蔣先生辭行,蔣先生贈以豐厚盤纏,親送至江邊。李先生登舟後高聲吟頌李白的《贈汪倫》來表達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
李先生離開黑沙洲之後,一隔就是數年,音訊全無,蔣先生十分掛念。這一日,郵差送來一封信函,是闖館的李先生寄來的,邀蔣先生去京城一會。蔣先生十分高興,立即打點行李,啟程赴北京。
到了北京,蔣先生按信函地址找到了李先生的住地。抬頭一看,不禁大吃一驚,竟是李中堂府邸。門口親兵把守,戒備森嚴。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忙拿出信函又仔細看了一遍地址,一點沒錯。蔣先生不敢造次,在門口徘徊許久,最後壯著膽子向李府門口走去,對著門口的親兵躬身問道:“請問官爺,這裡可是李府?”親兵說:“這裡是李中堂府第,你是何人?到此有何事情?”蔣先生道:“是李先生來信約我前來相會。”說完遞上信函,親兵接過一看,見是李中堂筆跡,便對蔣先生說:“你且稍等,待我先向中堂大人稟報。”說完徑向府里走去。
不一會兒,親兵出來將蔣先生帶進客廳,只見堂上做著一位身穿官袍,頭戴頂帶花翎的官員。那官員見蔣先生忙起身相迎,蔣先生抬頭仔細一看,正是那當年闖館的李先生,忙倒身下拜,口稱:“草民拜見中堂大人,當年不知是中堂大人屈尊蒞臨寒舍,多有怠慢,望中堂大人見諒。”李中堂連忙雙手相扶,說道:“你我相識,實乃緣分,雖未結金蘭,卻情投意合。人生難得一知己,今有朋自遠方來,令本官不亦樂乎。”說完,賓主落座,品茶敘舊。
當晚,李鴻章設宴招待蔣先生。酒至半酣,蔣先生大著膽子,雙手一拱,說道:“中堂大人,恕草民大膽,敢問當年屈駕蒞臨寒舍,乃草民心中一惑,望中堂大人賜教。”李鴻章聽後哈哈大笑,慢慢道出情由。
原來,李鴻章出生於安徽合肥,自幼讀書,後考中進士,拜曾國藩為師,曾令其組建淮軍,剿太平軍。李鴻章本是一名文人,從未帶過兵打過仗,第一次和太平軍交鋒,就被太平軍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險些丟掉性命。他改裝化名,竄到黑沙洲,因腹中空空,兩囊羞澀,又不肯與乞丐為伍,兩天沒吃東西,直餓得頭昏眼花,情急之下,乾起了闖館的行當。聽了李鴻章的一席話,蔣先生哈哈大笑道:“中堂闖館,真乃一段佳話!”
蔣先生在李府盤恆期間,李鴻章為他謀了個蕪湖道台職務。數日之後,蔣先生辭別李鴻章回到黑沙洲,帶上家眷,便到蕪湖走馬上任去了。

“無為”的傳說

東漢時,漢獻帝無能,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各地軍閥借討伐董卓為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互相廝殺,相互兼併,逐漸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江北大片土地是魏國的勢力範圍,統領魏國的曹操野心最大,西進要滅蜀,南下要吞吳,一統河山,登基稱帝。
曹操和謀士們認真研究,決定先穩蜀滅吳。經過一段時間準備,曹操率領八十三萬人馬來到巢縣臨江的小鎮(無為)安營紮寨。一邊築城,一邊訓練水兵,徵集打造船隻。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曹操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擇日橫渡長江,殲滅東吳。
這一天,曹操親自登城樓觀戰。只聽一聲令下,鼓號齊鳴,近萬艘巨舟揚帆而起,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撲東吳。不料船至江心,對岸江邊的蘆葦盪里射出近千條小船,每條小船上載有六七名弓箭手,在離曹操戰船一箭之地時,這些弓箭手們個個彎弓搭箭,點燃綁在箭上的火把,先射曹操戰船桅桿上的布帆。這些布帆,都用桐油油過,見火就著,呼呼作響。一會兒工夫,戰船上的帆篷和桅桿全部燒光,船在江心打轉。這時,小船上的弓箭手又用火箭向戰船射去,船身的木板本是用桐油浸透用來防水防腐的,被密集的火箭射中,頓時燃燒起來,火借風勢,江心戰船變成一條條火龍。船上的將士大多數是北方人,不識水性,亂作一團,呼爹叫娘,鬼哭狼嚎,相互踐踏,已死傷過半。有那稍識水性的和那膽大的跳入江中逃生,又被吳兵追殺,死傷無數。僥倖逃得性命的寥寥無幾,八十三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
曹操在城樓上見此慘景,知多年心血已毀之一旦,一陣心酸,差點暈倒,仰天長嘆,伐吳無功,此地無為也!自此,該城得名“無為”。

墨池

在無為縣城,關於墨池的傳說幾乎是人人皆知。
北宋崇寧年間,大書畫家米芾調任無為軍郡守,在寶敬齋(今圖書館)門前築一池,池中央建一六角亭,因為此亭在池水中心,所以稱之為“水心亭”。亭中置放石桌一張,石鼓四個,由寶敬齋大門修一石板橋直通亭中。墨池水清如鏡,倒映池周圍垂柳和六角亭影,環境顯得格外優雅。米芾政務閒暇之際,便到亭中讀書揮毫,寫詩作畫。
有一年陽春三月的一個夜晚,米芾忙完一天的政務,來到了水心亭。那天,藍天如洗,皓月似鏡,微風拂柳,暗送清香。面對這美好的夜景,米芾擺好文房四寶,點起蠟燭,準備秉燭夜讀,寫詩作畫。正當米芾拿起書讀到興起之時,池內蛙聲四起,令人心煩,打斷了米芾讀書的雅興。米芾一時怒從心頭起,操起石桌上的方硯,向池中擲去。頓時,池內青蛙全部禁鳴,四周一片寂靜。第二天,滿池清水變成墨色。因而,人們把這水池稱為“墨池”,把池中的六角亭又稱為“投硯亭”。
墨池水為墨色達數百年之久,一直到嘉慶七年池水才變清。近千年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到墨池中的投硯亭吟詩作對,揮毫潑墨,附庸風雅,留下了幾多詩賦詞畫。

蔣道台義葬丁汝昌

丁汝昌是我國近代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堅決打擊一切敢於來犯的外國侵略者和誓死保衛祖國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丁汝昌祖居廬江縣丁家坎,後移居巢縣高林。他早年投奔淮軍,後升任淮軍將領。甲午戰爭時,擔任海軍提督,是清朝朝廷主戰派的中堅人物之一。戰爭中,他面對頑敵,沉著指揮作戰,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受到全體官兵的愛戴。黃海一戰,不幸負傷,仍堅守崗位,殺退頑敵。旅順告急,他親自到天津向李鴻章要求主動出擊,遭到李鴻章的拒絕。威海之戰,遭敵人重重包圍,臨危不懼,浴血奮戰。最後敵人集中所有艦艇圍攻劉公島。丁汝昌向李鴻章告急,李鴻章竟不予救援,要丁汝昌自行突圍。丁汝昌苦戰九天九夜,彈盡糧絕,知突圍是不可能之舉,為了不使戰艦落入敵人之手,丁汝昌決定炸船以死決戰。當敵人攻上島後,眾多將士寧死不作俘虜,自殺身亡。丁汝昌也義不獨生,在劉公島自殺,以身殉國。
威海一戰,全國人民都為丁汝昌、鄧世昌等一批將領以身殉國的壯舉而敬仰,這些忠誠將士、優秀的炎黃子孫將永載史冊,劉芳千古。然而,李鴻章卻把海戰失利的所有責任,全部歸罪於丁汝昌。滿清朝廷下詔,不予撫恤,遺體著家人自行安葬。詔書一下,舉國譁然,人人義憤填膺。
當時,蕪湖一個道台姓蔣,無為人。據說早年李鴻章落難時曾經援手相助,被李鴻章一手提拔起來的。這個蔣道台倒是有一顆愛國之心,非常欽佩丁汝昌,對李鴻章的所為極為不滿。當丁汝昌的遺體運回無為小雞山丁家老墳安葬時,(從丁汝昌曾祖父起,死後都葬在小雞山)蔣道台親到墓地弔唁、送葬。他見丁的棺材被三道銅箍箍住,憤怒到極點,他大聲吼道:“丁壯士生前奮抗海寇,以身殉國,不但得不到褒獎,死後還要屈負冤罪,重刑加身,天理何在?”遂叫人去掉銅箍,才置棺入穴,用青磚砌好內墓,再取石條用糯米稀砌成圓形墓,並親自為丁書寫墓碑,義葬丁汝昌,以表明自己對丁的敬仰之情。

觀震潮

無為繡溪公園門前有一溪,叫繡溪。有一堤從溪中穿過,把溪一分為二。堤中有一石拱橋,橋孔又將溪水貫通相連。堤旁有一亭,雕樑畫棟,十分壯觀。溪四周及堤的兩旁,綠柳低垂,隨風飄拂,猶如秀女翩翩起舞。風和日麗,日照清溪,水映藍天, 翠樹黃鸝,風景十分秀麗,引得許多文人留下了不少讚美繡溪的詩篇,如宋朝詩人王之道筆下的“畫橋雕欄接招堤,新有幽人旁繡溪。千頃淨明天上下,兩奩光映水東西。飛樓涌殿參差見,古木修葟咫尺迷。此時此景君信否,綠楊蔭里囀黃鸝。”還有宋代無為詩人楊傑的《錦繡溪》都是讚美錦繡溪風景的優美詩篇。
繡溪的東北面有地名“觀震潮”,說繡溪是地震形成的。史料無可查證,民間倒有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繡溪本無溪,它是芝山山脈的一部分。山旁有東西兩村莊,每村有數十戶人家,一百多人口。這裡的人靠種芝蘇、莊稼和蔬菜為生,日子過得倒也舒坦。
在村子東北面有一座庵,叫“仙姑庵”。庵里供奉一仙姑菩薩。村里人經常去燒香,祈求保佑平安。
一天,仙姑菩薩接到天庭旨意,半夜子時將發生地震,東西兩村要陷落成溪,這可把仙姑嚇了一大跳。仙姑想,平時人們都到我庵里供奉、燒香,要我保佑他們平安,在這危難時刻,我不去救他們,還要我這菩薩何用?但是,天命難違,泄露天機,輕者坐牢被貶,重者上斷頭台處死,她不知如何是好。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不一會兒,已日落西山,村裡的人毫無知覺。仙姑菩薩心急如焚,仍無良策。突然,她靈機一動,著村里兩口井,井水變渾,水位升到井口;著雞不上籠,到處亂飛;豬不入圈,四處亂竄;狗狂吠不息,亂蹦亂跳。造成異象,給人們警示。村裡的人對這種現象,雖然感到奇怪,但沒有引起警覺,仍像平常一樣吃過晚飯便安然入睡。到了亥時末刻,地震即將發生,村莊即將陷落,數百口人即將成為水中之魂。情急之下,仙姑再也顧不得天條戒律和自己安危,狂擂庵中鼓,瘋撞庵中鐘,把人們驚醒,接著用火燒庵,火光沖天。村裡的人一看,仙姑庵起火,男女老少一起跑去救火。人們剛剛跑到仙姑庵邊,風雨大作,雷鳴電閃,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山崩地裂,大地劇烈地晃動起來。人們都嚇愣了,還未等大家緩過神來,兩村莊已全部陷入地底,地下水噴涌而出,頃刻間,汪洋一片,形成一溪。到了這時,人們才知道是仙姑顯靈,救了他們性命。
後來,仙姑菩薩因泄露天機理應處死,但仙姑拯救百姓性命是善事,被貶入凡間為蚌,永駐繡溪,與溪邊百姓為鄰。
後人傳說,繡溪水中有一巨大珠蚌,人入水中腳常踩到。有時夜晚啟殼吐光,光芒四射,皎潔如月,照地數丈。還有一種傳說,有時,夜半更深,能聽到繡溪底下雄雞打鳴的聲音。傳說是否是真,這很難說。但是,繡溪是地震形成,有些史料卻有待後人考證。嘉慶年間《無為州志》記載:“溪涸,居民掘坑取水至丈余,則木多直立,猶當年屋柱也。”這說明繡溪確實是因地震形成的。

劉秉璋做壽

劉秉璋,清朝人,官做到四川總督。晚年卸甲歸田,在無為東門城門口置地,建造房屋,安度晚年,人稱劉府為劉家公館。
這一年,劉秉璋八十大壽。家裡子女親戚、官場同僚、原下屬及地方官員都將前來賀壽,唯獨沒有街坊鄰居。這對劉秉璋來說,是一件頭疼的事。在當時,任你官有多大,家裡若有婚喪嫁娶,門鄰一般都要到場,以體現門鄰友善。若無鄰居到場,人們就會認為這戶官員平常盛氣凌人,以官壓民,是橫行鄉里的惡吏。
劉秉璋是一封疆大吏,雖然辭官還鄉,但是平時門前仍車水馬龍,來往的都是一些達官貴人,他哪裡會和地方上的小商小販和以手工藝養家餬口的平常百姓打交道?劉大人對這些鄰里平時雖無惡行,但也素不來往。這次做壽,為了自己臉面和名聲,想鄰居前來賀壽,明知是一樁虧本買賣,也必須想法讓他們自己進門。然而,這些鄰居又不知道哪天是自己的壽誕,怎么辦?總不能在門口貼出告示或者讓家人在門口高呼,說我劉老爺某月某日做壽,大家都要來賀壽,這不成了天大的笑話?劉秉璋為這件事情傷透了腦筋。眼看壽誕即將到來,劉老爺還是沒有想出好的辦法,十分著急,在書房裡踱來踱去。忽然他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第二天,劉秉璋身著便服,手裡拿著銅水煙壺走出府門,緩步來到隔壁張銅匠家裡。張銅匠一見是劉老爺,忙起身一邊端凳子給劉老爺坐,一邊說:“劉老爺,稀客!你老人家今天怎么有空出來串門?來,請坐,請坐。”劉秉璋慢慢坐下來,拿起手中水煙壺,點起煙,抬起頭來,慢吞吞地說:“唉!甭提了,幾個犬子非要給我做什麼八十大壽。在家裡鬧得我心煩意亂,所以才出來串串門,散散心。”張銅匠聽劉秉璋這么一說,知道劉秉璋是讓他去賀壽,忙說:“劉老爺高壽,幾個公子給老爺做壽,這是他們的孝心,該做,該做。劉老爺,到時候,我可要約一些街坊到老爺家去賀壽,討杯壽酒喝呃!”劉秉璋順水推舟說:“街坊鄰居嚒,喝杯酒可以,可千萬不要破費!”接著他們閒聊幾句,劉秉璋辭別張銅匠,又到斜對面的王家雜貨店,把剛才對張銅匠說的話對王老闆又說了一遍,王老闆也像張銅匠一樣,說到時候去祝壽。劉秉璋見此行目的已達到,才告辭回府。
到了劉秉璋八十大壽那天,各路賓客紛紛抬著賀禮擔,前來賀壽。王老闆和張銅匠邀約街坊鄰居也備了一份賀禮,走進劉公館湊個熱鬧。拜完壽,賓客入席,劉秉璋站起來說了幾句客套話,大家也齊聲恭維劉老爺為官清廉、門鄰友善,高風亮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接著,杯盞交合,猜拳行令,酒足飯飽,各自告辭離府。

卞中環

卞中環是清末無為縣縣城人,自幼讀書,滿腹才學,自己說他的能耐,能和朝廷那些輔助帝王的臣子相比。但到中年仍未成大器,懷才不遇,常年與酒相伴,放蕩不羈,人們背後譏稱他為氣泡臣子。
當時滿清王朝,氣數將盡,腐敗成風。官吏瘋狂斂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鬧得民不聊生,盜匪橫行。
一天,縣衙捕快破獲一起殺人越貨大案,活捉強盜李二霸,縣令立即升堂問案。李二霸先還百般抵賴,重刑之下,才把犯罪經過一一招來。縣官為了深究,又追問起主謀和同黨來。李二霸心想,我哪來什麼主謀、同黨?若是不說出主謀同黨,必遭狗官重刑。但總不能平白無故拉一個人陪我進閻羅殿吧?有了,當年我身無分文,兩天未吃一點東西,餓得我頭昏眼花。晚上跑到,一戶人家想偷點吃的,不料被人發現,吃的未偷到,還招來一頓毒打。後來一打聽,這戶人家姓卞,家主叫卞中環。不如把他說成是主謀同黨,臨死拖個墊背的,我也少受一些皮肉之苦。想到這裡,李二霸開口說:“青天大老爺,小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受人指使,請大老爺做主。”縣官問:“誰人指使?”李二霸答道:“我每次作案,都是受卞中環指使。每次劫的財物都與卞大爺四六分成,卞大爺得四成,我得六成。他既是主謀又是同黨。”縣官一聽主謀是卞中環,頭腦一炸。心想,卞中環家中富有,又是讀書人,怎么會指使人殺人越貨,乾起強盜勾當?此人又十分難纏,若有冤情,將來糾纏不清,我這縣令永無安寧之日。但李二霸供述,人人皆知,又不能裝聾作啞。想到這裡,一拍驚堂木,大聲說道:“大膽李二霸,你可知卞大爺是何許人物?竟信口胡說,本官查若不實,將重刑加身!”李二霸話已出口,只得連連磕頭,硬著頭皮說:“青天大老爺,小的說的句句是實。”因李二霸一口咬定,縣官無賴之下只得令差役傳卞中環到案,當堂對質。
差役不敢怠慢,連忙趕到卞中環家,將來意向卞中環細說清楚。卞中環聽完後,略一沉思說:“官差大人,我卞中環為人傾城皆知,今被惡盜咬定,我絕不會為難各位,一定到大堂對質,洗清自己的冤情。但請官差大人稍等片刻,我叫家人到外面買一樣東西回來就走。”說完附耳對家人小聲說了幾句話,家人快步向外走去。一會兒,家人買回只烏篾籠子遞給了卞中環。幾個差人趕到十分詫異,問道:“卞大爺,你到大堂帶烏篾籠子乾什麼?”卞中環仰天長嘆道:“我卞中環一生光明正大,今日淪為盜匪,實在無顏見江東父老,只能用烏篾籠子套住臉面,隨官差大人上公堂了。”
街坊鄰居和路上行人見卞中環頭套烏篾籠子被幾個差人押著向縣衙走去,感到十分稀奇,一起隨後,到大堂看熱鬧。
到了縣衙的大堂,縣官照例問了姓名、住址,然後說:“卞中環,現有大盜李二霸犯案,招供說搶劫殺人均受你指使,劫得財物與你四六分成,本官傳你來當面對質,你為何頭套烏篾籠子走進公堂?這恐怕是你心中有鬼,不敢看本官厲色審案,那就將你所犯罪行一一招來,免得皮肉之苦。”卞中環答道:“啟稟青天大老爺,小民生性放蕩不羈,但為人光明磊落,人所共知。今被匪人污為盜匪,實在無顏面見父母官和江東父老,只得用烏篾籠子自套臉面,掩一點羞恥,望大老爺見諒。至於說小民與強盜為伍,指使人殺人越貨,卻是子虛烏有的事。望大老爺詳查,還小民一個清白。”縣官令押李二霸上堂,要李二霸將第一次過堂時的供述再重述一遍。李二霸到了此時,也只好死死咬定卞中環說:“某年某月某日是你指使我殺死某大戶王員外,劫得白銀三百兩和珠寶首飾四十餘件;某年某月某日,是你探得一徽商身有紋銀百兩,從無為到蕪湖,你要我在陸家跳搶劫徽商銀兩,還有......。事後都是四六分成。卞大爺,事已至此,我已一一招供,你就認了吧。”卞中環聽完李二霸的供述後,對著李二霸說:“李二霸呀李二霸,你這個孬種,自己犯案,還要硬咬他人。想我卞中環也不是個怕事的人,你說我當面指使你殺人越貨,那你一定認識我,而且非常熟悉,是不是?”李二霸隨口說:“你就是化成灰我也認識。”卞中環又說:“那你一定知道我當年為朋友打抱不平,被別人在臉上和頭上各砍了一刀,至今還留下了傷疤。你說說我這兩處傷疤在我臉上和頭上的什麼地方。”李二霸一聽愣了,當年到卞家偷吃是被卞家的家人發現,打也是卞家的家人所為,自己根本未見過卞中環,哪裡知道他臉上和頭上的傷疤在什麼地方?抬頭看卞中環,頭上套著烏篾籠子,臉和頭根本看不到,李二霸不知如何是好,半天說不出話來。在卞中環一再催促下,李二霸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這下完了。如果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縣官肯定會重責,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害人不成反害己,與其受責,不如蒙他一蒙,或許還能蒙對。想到這裡,李二霸開口說道:“你兩處傷疤我怎么不知道,臉上一處在右眼膛下,頭上一處在左額頭上。”卞中環聽完李二霸的話後轉身對縣官說:“大老爺,李二霸剛才說的話老爺聽清楚了吧。”縣官說:“聽得一清二楚。”卞中環又轉身對著李二霸冷笑著說:“李二霸,你口口聲聲說我卞中環指使你殺人越貨,又說我卞中環化成灰你都認識,你李二霸要找墊背的也不找準對象,我卞中環什麼樣子你都不知道,豈能被你隨意拉來當墊背的,真是可笑之極!你可知道害人不如害己的話,現在我就讓你看看我卞中環的廬山真面目。”說完拿下套在頭上的烏篾籠子,大家仔細一看,卞中環眉目清秀,臉上和頭上根本沒有什麼傷疤。縣官驗明後拍驚堂木說道:“大膽李二霸,你殺人越貨罪已當死,竟然還敢誣陷好人,若不是卞大爺足智多謀,自辯冤情,本官險些被你矇騙。來呀,將李二霸拖下去重打五十大板,押入死牢,秋後問斬。卞中環遭匪人誣陷,當堂已辯清,還其清白。”幾個差役如狼似虎撲向李二霸,用了十二分力氣,把李二霸打得劈開肉裂,血肉模糊,拖入死牢。
在縣衙大堂前看熱鬧的人們,親眼目睹堂審經過。對李二霸的惡行,個個咬牙切齒,恨不得上前咬他幾口,又對卞中環巧辯冤情的超人智慧無比欽佩。

劉小瘋子

清末無為縣城有一個人姓劉,當面人們稱他為劉老爺,(他在家排行老小)此人放蕩不羈,行事匪夷所思,近於瘋癲。他吃茶葉蛋要用文火將蛋煨到荸薺大小才吃。有時遇到佳節天雨,地面泥濘,他把鄰居的孩子叫到一起,撒上幾百錢讓孩子們搶,誰搶到誰要。孩子們只顧搶地上的錢,哪還想到身上的新衣新鞋,弄得滿身泥水,不成人樣。這時,他在旁邊拍手哈哈大笑。每年春節,人家都貼紅對聯,他卻貼上白對聯,而且內容古古怪怪,像什麼“憶舊歲我家外鋪起火,迎新年寒舍內宅死人。”、“我家悲悲切切哭喪,該戶歡歡喜喜過年。”等等,讓人看了自感晦氣。但每年大年初一,人們又想看看他今年又有什麼新玩意。還有一次,官府以擾亂社會治安罪,把他抓進牢房,他拿著一桿大菸袋,把躺在牢房裡的人一個個敲起來說:“坐班房,坐班房,哪個叫你們睡班房?”由於他行為乖戾,人們背後都叫他劉小瘋子。
劉小瘋子雖然行為與常人不同,但他在大事上卻能為民著想。一次草市街一戶作坊失火,火借風勢,越燒越旺。因為沒有消防器材,人們只能用臉盆、木桶盛水救火,哪裡滅得了火。直燒得瓦片滿天飛,在空中呼呼作響。城裡房屋一戶挨一戶,街道又狹窄,一旦起火一燒就是一大片。雖經人們奮力搶救,仍然燒了十多戶人家。其景十分悽慘,損失十分嚴重。劉小瘋子和眾人親眼目睹這一慘象。也就是這一場大火讓劉小瘋子萌生了購置消防器材,造福一方的構想。
劉小瘋子家裡本不富裕,要想買一台最簡單的消防器械設備需要近千元,這對他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若要募捐,大多數人又不相信他的話,不肯出錢,又不能強拿硬要。為了實現願望,無奈之下他決定行乞籌款。主意一定,他不分陰晴雨雪,不顧嚴寒酷暑挨家挨戶乞討。大家見劉老爺行乞,有時甚至下跪,知道他是為了造福百姓,都為他的真情感動,出手比較大方。那些商賈富戶,一出手就是三五個大洋,就連那些小商小販出手也有三兩串錢。這樣日積月累,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措,終於湊夠了買滅火機械的款子。他邀約了兩個在無城稍有名氣又略懂行情的人,到南京買回了一台手壓式滅火機,並邀約商家派人到無為實地試機、培訓人員。
無為城裡的百姓聽說劉老爺買回一台滅火機,大家奔走相告。到了試機那天,人們早早來到欞星門前看稀奇。整個欞星門前的空地上人山人海,人潮湧動。那些自願參加試機人員按照商家派出人員的安排,有的壓機、有的提水、有的用鐵叉舉帆布水管,接著商家派出人員又講了動作要領。一切準備就緒,只聽指揮人員一聲令下,壓機的人們奮力壓機,帆布水管漸漸鼓起來,像一條巨蟒昂首慢慢向前蜿蜒蠕動。不一會兒,拿水槍的人一撥水槍按鈕,只見一條碗口粗的水柱噴涌而出,像一條蛟龍騰空而起,(後來人們把手壓式滅火機稱為水龍)直撲三丈多高的欞星門。頓時人們沸騰起來,驚呼著、跳躍著,那些孩子們更是無拘無束,在落下的水點中躥來躥去,打鬧嬉戲,在場的人們都被這一幕壯觀奇景所陶醉。試機結束後,很多人還遲遲不肯離去。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街談巷議的議題都是“水龍”,人們都說:“小瘋子平時瘋瘋癲癲,這次吃盡千辛萬苦,做了這樣大的一件善事,真是功德無量啊!”後來劉小瘋子把這台滅火機交給了地方上管理。解放後,無為縣城劃為四個鎮,每個鎮都購置了一台“水龍”用於防火。但是對於無為第一台滅火機的來歷,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

神醫章吉老

北宋時期,無為縣城出了個能與扁鵲、華佗齊名的杏林宗師。此人姓章名迪,人稱章吉老。
章吉老醫術十分高明,他的神針異術,名滿天下,經他救治病癒的人數以萬計,人們稱他是“扁鵲再世,華佗再生”,是妙手回春的神醫。宰相王安石贊他“真心秒道原為二,末學殊方自不同”。無為軍郡守、大書畫家米芾頌他“刺膚透膜,隨針病已,華佗氏不能過也。”
提起章迪行醫之路,還得從他少年說起。有一年,無為發大水,洪水泛濫成災,江堤潰破,數百平方公里良田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水退之後,瘟疫伴之而來,成千上萬的災民活活被奪去了性命。小章迪親眼目睹了這樣的慘景,便立志學醫,安人之危,超人之生。
章迪的父親為了使章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待章迪長到十六歲,便為他擇師學醫。章迪學醫十分刻苦,他先把《湯頭歌》背得滾瓜爛熟,然後學習辨認藥材,炮製藥材,再研習藥理、病理。他生性穎慧,觸類旁通,一學就會。對於望聞問切,他認真學習,虛心請教師傅,注意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因人而治,因病而治,醫術精進神速,深得師傅寵愛。特別在學習針灸技術時,他除了熟記全身穴位和扎針要領外,為了儘快掌握針灸技藝,體會扎針效果,他就在自己身上試扎,扎得遍身針眼,練就了一手過硬的本領。
出師之後,他在行醫實踐中知道世上仍有許多疑難雜症難以治癒。於是他一邊行醫一邊潛心研究胸腔和腹腔疾病成因及治療方法。他用重金購買秋決罪犯無人認領的屍身,剖腹觀察,依樣畫出人體心、肝、肺、胃、脾、腎、膽、腸所在部點陣圖十餘幅,掛在牆上仔細揣摩。然後用猴、兔解剖對照,研究實驗。因而,他對於內臟器官診斷達到了“洞視臟腑,不失毫髮”的境界,做到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有一次,一位姓趙的孕婦,胎阻胸口,呼吸十分困難。吉老診斷後,就以針刺胎阻。他一邊扎針一邊說:“這一針是扎在胎兒的拇指上的。”人們對他的話並不十分相信,後來胎兒出世,拇指上果然有針刺的痕跡,可見此時吉老醫術已經非常高明。
還有一次,一位腹痛病人,痛得滿頭大汗,在床上翻滾。他家裡的人請吉老去醫治,吉老通過望聞問切,診斷後告訴病人家屬,病人患的是“絞腸痧”(闌尾炎),若不手術治療,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在徵得病人和其家屬的同意後,吉老先用針刺麻醉止住病人疼痛,然後剖腹切除盲腸,再縫合傷口,伴湯藥消炎止痛。七天傷口癒合,半月便能下床走路。在北宋時,就當是的醫療水平和醫療條件,吉老就能用針刺麻醉輔佐手術治療闌尾炎,而且治癒率極高,這在當時不怪人們都說他是神醫。
吉老到了晚年,把自己臨床積累的經驗,系統地進行總結,著有《針法要指》和《臟腑圖說》兩本書,可惜金兵南下時毀於戰火。
吉老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為人正直清廉,特別同情窮人。他給特別窮的人看病不僅不要手續費,還贈以藥品。吉老還好助人為樂,據說當時有一位在無為做官的特別清廉,後來貧困到無處所歸。他就出資替這位官員蓋房,與他治病,讓這個官員有了棲身之地。宰相王安石為此特意寫《寄無為章吉老》一詩,以表示欽佩之情。
章吉老去世後,米芾親筆書寫了《炎宋章吉老墓表》,高度評價了吉老的救死扶傷精神和高超的醫術。後謁墓的人不斷,留有許多詩文。“神針異術名千載,妙筆顏書興一時。”的詩句就確切表達了謁墓人對國手章吉老的敬仰懷念,又觀賞了一代書畫大家的墨寶情景。
遊子按曰:王安石詩《寄無為章吉老》可能為後人惡意篡改之作,詳見參考資料。

撲頭橋冤殺王丞相

無為縣北門城外有一地名叫王二宮,據說是北宋王丞相在無為的府第所在地,後來人們把這個地方改名叫王二宮。
傳說,王丞相自幼讀書,後赴京趕考,考取進士。入朝為官,步步高升,直至丞相。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忠貞愛國,重視農業生產。他辦事幹練而且講究策略。他雖為朝廷重臣,但為人和善,深得同朝百官信賴,天下百姓愛戴,也深得皇帝寵愛。關於王丞相,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感人的故事。《王丞相退禮》就是一則體現王丞相為官清廉的故事。但是,由於王丞相為官清廉,秉公執法,也難免得罪了一些貪官污吏。最終還是招來殺身之禍。
王丞相到了晚年,十分厭倦官場上爾虞我詐的生活,特別是作為一名朝廷輔佐大臣,隨王伴駕,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會招來不測。整日提心弔膽,忙於處理朝政,和皇帝、大臣周旋、應付,身心得不到片刻安寧。因而,剛過花甲之年,丞相就萌生了辭官回鄉之意,並多次向皇上請辭,皇帝見丞相辭官心意已決,這才鬆了口,讓他榮歸故里,安養晚年。
王丞相見請辭得到了皇帝的首肯,真是歡天喜地。回家後在京城購買了許多農具,準備回故鄉和家人一起耕地種田,享受一下田園生活的樂趣。為了不驚擾百姓和同僚,擇日悄悄離開了京城,馬不停蹄往家趕路。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王丞相一行剛剛步入家鄉境界,走到離石澗鎮還有三里路的一座小橋時,只聽見後面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一票人馬飛速趕來,攔住了王丞相一行的去路。為首的一人叫道:“王丞相接旨。 ”王丞相慌忙下馬跪地接旨。來人展開聖旨高聲宣道:“聖天承運,皇帝詔曰,查王丞相借告老還鄉之機,在京城大肆購置兵器,星夜離京,密謀造反,罪不可赦。旨到之時,就地處斬,欽旨。”王丞相聽完旨意,頓時魂飛魄散,高呼冤枉。他叫隨從打開車上所有行李,讓欽差一一查看,車上除了行李之外便是農具,沒有一件兵器。王丞相向欽差說:“難道這些農具都是殺人的兵器嗎?這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若心懷不軌,密謀造反,被斬之後,流出的一定是紅血,若被冤枉,被斬之後,必是白血。”欽差說:“這是聖上旨意,我也無力回天,望丞相見諒。”說完不容分說,令刀斧手立即行刑。刀斧手掄起鬼頭刀,手起刀落,只見王丞相頸項,一道白光沖天而出,噴出的全是白血。欽差心知冤枉,但也只能將其首級帶回京城復命。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冤死的王丞相,便把王丞相在橋頭遇難的那座橋改名叫“撲頭橋”。
回過頭來再說王丞相為什麼辭官回家皇帝還要下旨追殺他呢?原來在王丞相離京之後,一些小人向皇帝誣告,說王丞相離京前在京城大肆購買兵器,星夜離京,密謀造反。糊塗皇帝一聽,勃然大怒,立即頒旨派人追殺,釀成一樁千古奇冤大案。
王丞相被殺之後,他的家產也被全部查抄入庫,丞相家真正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為了維持生活,他的後人只能靠扎鍋圈賣來換取一點柴米充飢。家鄉的百姓戶戶都會扎鍋圈,但人人皆知王丞相是被冤殺,他的家人已變成欽定犯官家屬,沒有人敢明里支助他們,就都不扎鍋圈,到王家去買,暗地裡幫王家一把,讓丞相後人有一口飯吃。
王丞相的後人為了給丞相伸冤,忍飢挨餓籌集盤纏。兩年後,終於湊足銀兩,並且把王丞相的冤情寫成訴狀,上京托丞相舊屬轉呈皇上。皇上十分重視,親自把當年派出宣旨的欽差找來詢問。那位欽差也如實說:“當年奉旨趕到無為,王丞相還未到家,在離丞相府還有四十多里路的一座橋邊,我們攔住了王丞相的人馬,對隨行車輛和行李進行搜查,除了行李和一車農具外,沒有一件兵器。丞相高呼冤枉並說,自己如果密謀造反,被殺後流出來的就是紅血,假若冤枉就流白血。結果丞相被殺後流出來的真是一腔白血。”到了這時,皇帝才知確實冤殺了王丞相,心中十分懊悔,覺得非常對不起一代忠相,當即為王丞相平反昭雪,並頒旨用黃金鑄造了王丞相的頭顱,用藍田玉製成玉棺,給予厚葬。
因為這金頭玉葬價值連城,為了防止有人盜墓,王丞相家人連夜找木匠製作了七十二口一模一樣的木棺,將玉棺裝入其中一口之中。出殯那天,七十二口棺材同時出門,抬往無為七十二個地方,擇吉時同時安葬,以保忠良之身永世不被小人偷盜。也有人說,王丞相的玉棺沒有放在這七十二口棺材之中,而是提前葬在鼓樓腳下。後來民間傳說,若能掘得丞相墓,京城能夠買半個。真相究竟如何,無從得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