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科

芍藥科

芍藥科(Paeoniaceae)植物世界上僅一屬(芍藥屬 Paeonia L.),約35種,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我國有11種,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區,多數種類的根、根皮供藥用,有鎮痙、止痛、涼血散瘀之效,牡丹(Psuffruticosa)、芍藥(P. lactiflora)為我國主要藥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芍藥科
  • 拼音:sháo yào kē
  • 學名:Paeoniaceae Raf. (1815)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薔薇超目
  • 虎耳草目
  • :芍藥科
  •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少數產北美洲西部。
形態特徵,分布,代表種,特點,系統分類地位,化學成分,藥理與臨床,

形態特徵

灌木或具根狀莖的多年生草本。
葉互生,為二回三出複葉,無托葉。
花大,常單獨頂生,兩性,輻射對稱,通常由甲蟲傳粉。
萼片5枚,宿存。花瓣5~10片,覆瓦狀排列,白色 ,粉紅色,紫色或黃色。
雄蕊多數,離心發育,花葯外向,長圓形。
花盤肉質,環狀或杯狀。
心皮2~5枚,分生,子房沿腹縫線有2列胚珠,受精後形成具革質果皮蓇葖果
種子大,紅紫色,有假種皮和豐富的胚乳

分布

芍藥屬1屬 ,約35種,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少數產北美洲西部。中國有11種,分布於西南、西北、華中、華北和東北。木本的牡丹組為中國特產。

代表種

1、牡丹
特產中國,小灌木,高1~2米,二回三出複葉很大,小葉三淺裂,花單生莖頂端,直徑20~30厘米,有黃 、紫、紅白等顏色,花盤杯狀,把4~5個心皮完全包住。根皮稱為丹皮,通常用作通經藥和強健劑。花美麗,為庭園珍品,河南洛陽和山東菏澤等地培育的品種最多。
2、芍藥
分布於中國陝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內蒙古和黑龍江,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是具根狀莖的多年生草本,二回三出複葉的小葉呈披針形,邊緣有骨質小齒,花頂生和腋生,直徑10厘米,白色、粉紅色或紫色,花盤環狀,僅包圍心皮群的基部。芍藥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根皮稱白芍,有鎮痛和解熱的功效。

特點

芍藥屬植物合子的基細胞經過多次分裂發育成有數百個游離核的胚柄細胞,以後細胞壁形成,周圍的一些細胞成為胚原始細胞,其中之一發育成胚,這種獨特的胚發育方式在毛茛科以及被子植物門其他諸科中都未曾發現過。根據這些區別特徵可見芍藥屬應自毛茛科分出成為獨立的科。

系統分類地位

自瑞典植物學家林奈(Garl von Linne)於1935 年根據原產於歐洲巴爾幹半島培奧尼亞地方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建立了芍藥屬Paeonia,世界上套用最廣的恩格勒系統(Engler)、邊沁系統(Bentham)、虎克系統(Hooker)等分類系統都把芍藥屬置於毛茛科中。到了20世紀初,1908年英國學者Worsdell 發現芍藥屬植物的雄蕊群離心發育與毛茛科不同,並將其分離出來, 獨立為芍藥科,但仍放在毛茛目中。爾後,近一個世紀來關於芍藥屬的分類等級和系統位置一直是植物分類學領域中爭論的熱點,引起眾多的學者在植物形態學解剖學、孢粉學、胚胎學、植物化學、染色體數目與核型、植物生殖遺傳學、植物地理學等學科對芍藥屬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至70年代初,支持成立芍藥科,在國際上終於取得較為一致的意見。 然而,關於芍藥科的系統位置卻又成為新的爭論熱點。

化學成分

本科植物含有單萜苷類、酚類、鞣質和一些甾醇、黃酮、酸、酯、烷、揮髮油、胺基酸,蛋白質等類化合物。

藥理與臨床

本科植物的套用十分廣泛,僅在《傷寒論》方中用芍藥者就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桂枝湯、葛根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芍藥甘草湯等,這些方中芍藥的運用隨配伍不同而適用於不同的病症。臨床上利用芍藥及其複方的活血化瘀功效治療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周圍血管和血栓性疾病等,以及治療神經痛.高血壓.流產、癰經,鼻衄和便血等症;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等功效,常被組方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牡丹皮中醫常用於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皮膚病等,可單用或配生地、當歸、徐長卿、甘草等用,牡丹皮還具有一定的中樞抑制作用,是常用抗癇方劑的重要組分。牡丹酚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治療術後疼痛、肌肉痛、神經痛、關節痛、痛經及風寒痹痛等取得一定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科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芍藥苷、苯甲酸芍藥苷、羥基芍藥苷等單萜苷類化合物和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牡丹酚新苷等牡丹酚類化合物及鞣質類化合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