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疫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芋頭疫病
  • 病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柄及球莖
  • 發病規律:第二年春季產生孢子囊
  • 防治:無病區採種
病害症狀,發病規律,防治,病原描述,

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柄及球莖。葉上病斑圓形,褐色或黃褐色,邊緣不明顯,擴大後為濃淡褐色相間的大型輪紋狀病斑,周圍常有暗綠色或黃綠色水浸狀暈環。在潮濕環境下,斑面上常長出稀疏的白色霉狀物(孢子囊及孢囊梗)和米粒大小的蜜黃色溢滴液,正反兩面均有,但在葉背的更明顯。後期病葉乾枯、破裂和穿孔,嚴重時,大部分病組織脫落,僅殘留葉脈。在葉柄上,病斑長橢圓形,暗褐色,邊緣不明顯,表面也長出稀疏的白色霉狀物。球莖被害部分變褐。

發病規律

病菌僅為害芋和水芋,主要以菌絲體在被害部越冬,第二年春季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產生芽管或遊動孢子侵染為害,後又在病部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孢子囊萌發除要求高濕度外,氣溫在27℃以上可直接萌發產生芽管,在10-22℃多產生遊動孢子,但低於IO℃,大多數孢子囊易失去生活力。芋疫病在多雨和溫度偏低的環境條件發病重。

防治

無病區採種。收穫後清除在地上的病株殘體,集中燒毀。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噴灑殺菌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每10天噴灑一次,共2-3次。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