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

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

本書是國內艾麗絲·門羅研究的首部專著。本書從門羅的少女時期寫起,一直寫到她折桂諾貝爾文學獎,對她的成長及創作經歷進行了精心梳理,並選取門羅的代表作《男孩與女孩》《乞女》《愛情階梯》《從山那邊過來的熊》《臉》等5篇小說進行深度賞析,以幫助讀者貼近與讀懂這位細膩獨特的“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本書作者既是學者又是門羅的超級資深冬粉,文筆深情優美,充滿了一個年輕女性對另一個女性的相知及欣賞,可讀性極強。本書寫作得到了門羅研究專家與傳記作者、美國聖勞倫斯大學Robert Thacker教授的極大幫助,書中所有圖片均由其授權獨家使用,在國內為首次出現,非常珍貴。

基本介紹

  • 書名: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
  • 作者:周怡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9787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 外文名:Mlice Munro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32
  • 定價:32.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是一本關於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作品的評論類圖書。《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結合門羅的真實人生經歷與作品進行分析解讀,旨在讓讀者欣賞並且深入了解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文字魅力、精神世界與人生旅程。《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定位為大眾讀者,輕鬆易讀,幫助讀者深入淺出解讀文學大師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周怡,1979年生,博士。1997年考入上海外國語大學本科學習,2005年碩士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現為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方向為當代英美文學。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國外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是目前國內對於艾麗絲·門羅研究最為成熟的學者。其門羅研究獲加拿大外交與國際貿易部頒發的“加拿大研究專項獎”。她的博士論文《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的加拿大性研究》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篇關於門羅的博士論文。2007年與2012年曾兩次訪學加拿大,2014年度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將再次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至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訪學一年。

媒體推薦

她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門羅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能力,能夠以簡潔、意蘊深長、且超越時空的故事帶給我們生活的啟示。
——2012年崔林文學獎評審會

近乎完美的寫作……作為短篇小說家,艾麗絲·門羅的每一篇短篇小說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感、哲理性與精確度,大多數長篇小說家都需要藉助主人公從生到死的漫長一生才能夠表述。
——2009年曼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審會


她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契科夫,將會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家更長久地被讀者記住。
——辛西婭·奧茲克

她的故事具有其他作家長篇的深度,表達著倫理、情感以及歷史的各個方面。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偉大的短篇小說家。她的作品完全改變了我對於短篇小說的成見,同時也影響了我的創作方式。
——A.S.拜厄特

圖書目錄

序言 李維屏/1
第一章 童年與少女時期/1
第一節?她是誰?——你所不知道的小鎮女孩?/?2
第二節?短篇小說欣賞《男孩與女孩》?/?12
第三節?《男孩與女孩》評論?/?24
第二章 大學與BC省時期/37
第一節?愛情還是文學——從文藝青年到家庭主婦?/?38
第二節?短篇小說欣賞《乞女》?/?48
第三節?《乞女》評論?/?62
第三章 重返安大略/75
第一節?熟悉的土地——攜手發展中的加拿大文學?/?76
第二節?短篇小說欣賞《錢德利家族和弗萊明家族》?/?86
第三節?《錢德利家族和弗萊明家族》評論??/?99
第四章 走向世界文壇/113
第一節?我們這個時代的契訶夫——臻於完美的短篇?/?114
第二節?短篇小說欣賞《好女人的愛》?/?123
第三節?《好女人的愛》評論?/?140
第五章 作家中的作家/153
第一節?藝術的堅持——從布克獎到諾貝爾文學獎?/?154
第二節?短篇小說欣賞《臉》?/?165
第三節?《臉》評論?/?181
第六章 門羅的三個重要標籤/195
第一節?作為短篇小說家的門羅?/?196
第二節?作為加拿大作家的門羅?/?205
第三節?作為女性作家的門羅?/?214
附錄1 艾麗絲 門羅大事年表/223
附錄2 艾麗絲 門羅作品一覽/227
後記/231

後記

閱讀艾麗絲·門羅於我而言一直是件很快樂的事。在門羅還沒有獲獎,沒有“大熱”的時候,很多人在聽說了我的研究方向後,都會好奇地問我同樣一個問題:“艾麗絲·門羅是誰啊?”在我小心翼翼地回答說是“加拿大短篇小說家”時,繼而又問:“你怎么會研究門羅呢?”呵呵,我懂後面的潛台詞:加拿大文學很邊緣,短篇小說很邊緣,總而言之,艾麗絲·門羅太邊緣。作為一個專職的研究人員,決定將全部的時間與精力交付如此邊緣的一個選題,無論是論文發表,還是項目申報,都實在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而在一個強調學術評估和科研量化考核的時代,如果長期出不了成績,估計就很難在學校發展下去了。所以我要自覺地“小心翼翼”地回答問題嗎?是因為我選了如此一個“冷門”的課題?是因為我的不專業?因為我竟隨便地將“愉悅的閱讀體會”與“嚴肅的科學研究”混為了~談。
但是文學研究本身就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啊!我們為什麼要讀文學呢?文學有什麼用呢?好像這個老問題略薩談過,莫言也談過。文學似乎並不能創造出什麼實際的價值,文學不能讓電廠發電,文學不能幫助還房貸,文學也不能解決家裡小朋友升學擇校的問題。但是,文學卻讓我們在閱讀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精神上自由且富足的人,一個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呼吸從容的人。在霧霾指數常常爆表的日子裡,坐在一間朝北的小房間,靜靜地閱讀著門羅的那些故事:《眼睛》、《夜晚》、《聲音》、《美好生活》……門羅的作品對於“文學無用”的討論是多么貼切啊,她從來就不說什麼大道理,從來就不以什麼“主義”自居,從來就沒什麼政治訓教的企圖心,她只展現單純的“審美”,展現生活矛盾的“真實”,展現“人性”的本來面目。當然,我喜歡門羅還因為,同樣作為一名知識女性,門羅所經歷所描寫的那些場景對我是如此的熟悉:“我生命中的兩種呼喚……選擇經營婚姻做個好母親呢,還是選擇藝術家的黑色生活?”閱讀門羅讓情感細膩,讓經歷升華。門羅淡淡的筆觸所記錄下的生活的平淡時刻,總是能讓閱讀者在故事的結尾,收穫一份明淨似水的醒悟。
我最早開始閱讀門羅是在加拿大。當時我參加了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詹姆士·金(James King)教授開設的一期“加拿大文學與文化”的暑期學者進修班。金教授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說家,加拿大皇家人文學院院士,也是麥克馬斯特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唯一一位終身“傑出教授”。正是在他的課堂上,我第一次閱讀到了門羅的故事,是《男孩和女孩》。回國後的好幾個月,這個故事都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於是我開始到處找門羅的作品,學校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館際互借,中國國家圖書館,亞馬遜,外文書店,國外同學代購……折騰了幾個月後,竟然終於都一一找齊了。然後就是不分晝夜、如痴如醉地閱讀。之後金教授又來了上海兩次,受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邀請舉辦系列文學講座。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我對金教授提起我對門羅的喜愛時,金教授那份喜出望外的激動:原來他自己也是門羅迷!
門羅的作品似乎有一種魔力,讓每一位閱讀者都自然而然地感到親近,甚至也讓每一位研究者都惺惺相惜。這些年來一直鼓勵我堅持門羅研究的,除了作品本身的審美吸引力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眾多世界級門羅研究專家對於我的熱忱幫助。在國內做門羅研究確實是太艱難了。缺資料!缺作品,缺評論,缺專著!當然,在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青年一代的學者已經比前輩專家要幸運很多,至少,學校圖書館可以使用Ebsco,Gale,Fhrary等資料庫,也可以申請館際互借。但是——我第二次赴加拿大訪學時才發現——國內圖書館購買的資料庫往往只包括了英美子庫,而相對邊緣的加拿大庫並不在購買範疇。因此,在加拿大圖書館可以輕鬆閱讀、下載的門羅評論與專著,在國內同一資料庫中則常常找不見蹤跡。沒有資料怎么做研究?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門羅的研究專家寫信。“您好!我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門羅愛好者!”我總是這么開頭。我的想法也很簡單,我查到某篇重要的門羅論文,但是網際網路上只有標題或摘要, “如果您手邊有電子版可以給我發一份嗎?”結果呢?我就像童話故事中的幸運兒,那些大名鼎鼎的門羅專家,那些原本只在書本上敬仰的名字,他們的回信就微笑著地躺在了我的信箱裡。
我要特別感謝美國聖勞倫斯大學的羅伯特·撒克(Robert Thacker)教授,“這個世界上除了門羅本人最了解門羅的人”。他對於門羅的研究已經逾30年,他的門羅傳記《艾麗絲·門羅:書寫她的生活》是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門羅生平與作品研究著作。“我很高興你也喜愛門羅。我給你寄了一本傳記過來,你應該很快就能收到了。”“那些文章我沒有電子版,但是我複印了一份,給你寄出來了。”“我可以開車到加拿大來和你見面,沒關係的,我很樂意那樣做。”每一次,撒克教授都讓我深深地感動,這位儒雅謙遜的老教授,慷慨熱情地幫助一位遙遠中國的年輕學者,不為別的,只是出於對門羅的共同熱愛。今年,得知我即將在中國出版第一本門羅專著,教授不僅為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還欣然允許本書使用其傳記中大量珍貴的門羅照片,而教授對我的唯一要求只是:“寄一本書給我吧,雖然我不懂中文。”
我還要感謝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退休圖書館研究員卡羅爾·梅瑟(Carol Mazur)女士。她編寫的《加注門羅文獻彙編》是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的“門羅研究百科全書”。梅瑟女士已經70多歲了,去年我提出想去她住的小鎮拜訪她,可是梅瑟女士卻說:“我來接你吧,我開車,比你方便。”結果她從聖凱瑟琳到漢密爾頓整整開了三個多小時,給我帶來了沉甸甸的一個大牛皮紙袋,那是她在寫文獻彙編時所有的列印資料。更令我動容的是,之前我曾寄給梅瑟女士一份我自己列的書單,近10頁,那是我想在加拿大訪學期間參閱的。結果梅瑟女士居然幫我把所有的書都查好了圖書館索書號以方便我借閱。一周后,我掃描完所有資料後,梅瑟女士又再次開車從聖凱瑟琳過來取回資料。我曾邀請梅瑟女士到中國來玩,可梅瑟女士說,年紀大了,估計沒有辦法完成長途旅行,她平日裡也在寫小說。想到和梅瑟女士談話的種種,我現在都忍不住感動地落淚。
研究門羅的專家裡面,還有一位不尋常的女性讓我印象深刻。她是《閱讀:門羅檔案庫研究》的作者喬安·麥克凱德(JoAnn McCaig)女士。那本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門羅專著,獨闢蹊徑地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作家門羅。但是我和麥克凱德女士見面的時候,她已經從大學辭了教職,在卡爾加里創建了一所最大的獨立書店,並以此為平台舉辦各類文化沙龍與讀書會活動。雖然不再從事專業研究的工作,麥克凱德女士依然喜愛門羅,也依然會寫精彩的評論文章,她自己同樣也在寫小說。我很欣賞麥克凱德女士的態度,無論在任何環境,都能過知識分子女性精彩的生活!
我常常想,我遇見的那許許多多喜愛門羅的教授與學者,也是生活中很普通的讀者。只是因為喜愛門羅,我們才得以相識。門羅的故事超越時空,喜愛門羅的讀者也超越了地理與年齡的距離。在英語文學圈,門羅其實早就不是什麼“小眾”作家。雖然門羅只是純粹地寫著她的故事,她的生活,但她卻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那份複雜微妙的情感都產生共鳴。在我最初閱讀門羅的時候,我也並未曾想到,日後門羅會打破短篇小說作家的限制,打破加拿大作家的限制,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過在獲諾獎之前,門羅已經獲得了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學獎項。門羅的獲獎,確實代表著審美的勝利。
我真誠地感謝著身邊所有關心、愛護我的師長與朋友們。在我所工作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樸實的學術傳統與濃厚的學術氛圍為我的成長提供了充滿養分與生命力的土壤。領導、老師和同事,在各個方面都給我創造了極為有利的自由空間。我要特別感謝張定銓教授,他是我碩士的導師,11年前他將我領進文學批評的大門,是我學業上的恩師也是我生活中的慈父。我也要感謝虞建華教授,他為我樹立了一個學者的完美榜樣,並一直關心、呵護著我對於文學的赤子之心。而史志康教授的機敏與睿智,喬國強教授的廣博與大氣,張和龍教授的犀利與嚴謹,無一不讓我感受到一種鼓舞,一份感激。還有兩位卓越的女性學者,汪小玲教授和周敏教授,她們優雅的才華橫溢完美地詮釋了我心中的理想。我還要感謝我的同門好姐妹,感謝聶薇師姐,韓殿秀師姐,還有劉思遠、沈曉紅、程匯娟……我同樣感謝校內志同道合的文學好友,王欣、程心、劉啟君……學業上的熱烈討論、生活中的彼此關心,孕育了我們終生難忘的友誼。特別感謝葉蔚芳師姐和許原雪,謝謝你們幫我分擔了原有的寫作任務,使得我有時間完成本書。
當然,我最需要感謝的人是我的博士生導師李維屏教授。李老師是喬伊斯研究專家。在外人看,喬伊斯是如此艱澀,可李老師卻始終以虔誠、淡泊的心境對待學術,在浮躁的世界中堅持最樸素的學者精神,對喬伊斯研究樂在其中。李老師曾說,真正的傑作,不但具有可讀性和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富有思想,承載小說家的人文精神,只有高尚的人文精神才賦予藝術極強的生命力與感染力。在我選擇艾麗絲·門羅作為我的研究課題時,李老師始終如一的信任至今讓我深深感激。在放手給我研究自由的同時,李老師也提醒我,要守得住,坐得下,要注重積累,不著急,也要注意由點及面,點上突破,面上開花。我今天的小小進步,傾注著老師的寶貴心血。
我要感謝所有培養、幫助、支持、關心過我的人。謝謝你們!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們,我的父母,我的丈夫,還有可愛的兒子。你們的愛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遇見。
2013年12月於上海虹口

序言

序 言

李維屏

2013年秋,欣聞加拿大短篇小說作家艾麗絲·門羅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久,我拿到了愛徒周怡關於艾麗絲·門羅研究的書稿。作為她的博士生導師,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於是愉快地接受了代為作序的請求。
也許,周怡是目前國內艾麗絲·門羅研究最 為成熟的學者之一。她的博士論文《艾麗絲·門 羅短篇小說的加拿大性研究》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篇關於門羅研究的博士論文。在門羅獲諾獎 之前,國內門羅研究頗為冷門,資料匱乏,少量發表的研究論文大多集中於門羅早期的兩三部作品,且局限於女性主義和敘事學兩個視角, 而周怡能不媚時俗,甘於寂寞,潛心治學,以嚴謹樸素的學風在“冷門”的課題中發現“熱點”,完成突破與創新。不僅如此,她已連續在《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關於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藝術的論文,且研 究視角頗有特色,論證細膩嚴密,確實讓我很是欣賞。《艾麗絲·門 羅——其人·其作·其思》一書是周怡獨立撰寫的首部學術著作,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部有關當代短篇小說大師艾麗絲·門羅研究的高質量的學術專著。年末雖雜事纏身,但每每端坐於書桌前仔細閱讀 書稿,作者本人的縝密構思和真知灼見難免讓我感到眼前一亮。通讀全文,感想頗多,不妨藉此序對該書的主要內容和創新之處加以
總結,權當對本書的推介。
艾麗絲·門羅是當之無愧的“當代短篇小說大師”,共著有14部短篇小說集。除了諾貝爾文學獎,2009年門羅還曾獲曼氏布克國際文學獎,以及三次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兩次加拿大吉勒文學獎,兩次大英國協作家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人獎等各類重大獎項。門羅常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另一位候選人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就曾盛讚門羅的短篇作品“具有其他作家長篇作品的深度”。門羅的短篇小說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短篇小說,作家對於時間的精妙處理使其總能在有限的敘述空間中展現出複雜的生命體驗。有趣的是,在門羅眾多短篇集中,《女孩與女人的生活》與《乞女》兩部作品在出版之初曾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做過商業宣傳,但目前評論界公認的是,即便在這兩部作品中,門羅的創作還是更接近於短篇,雖然擁有相關聯的人物,但是書中每一章節彼此依然相對獨立。門羅本人在訪談中曾多次表達她對於短篇小說這種藝術形式的偏愛,與此同時,很多評論家也注意到了短篇小說這種藝術 形式往往在紐西蘭(譬如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和加拿大這類新興英語國家中更為流行。
艾麗絲·門羅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她近 60年的文學創作生涯見證了加拿大文學從雛形到成熟,從默默無聞到被世界文壇接受與認可的歷程。無論是其第一部《快樂影子之舞》,還是其新作《美好生活》,門羅的每一部作品都彌散著強烈的地域意識和歷史關懷,也代表了加拿大文學強調民族文學身份的意識傳統。今年6月,門羅剛剛在加拿大國內以新作《美好生活》第二次贏得崔林文學大獎。崔林文學獎是安大略地區最高等級的文學 獎項,受到安大略政府資助,旨在鼓勵與資助弘揚安大略文化與傳統的優秀文學作品。今年在宣布頒獎理由時,評審團這樣評價她的創作:“門羅被認為是加拿大文壇最重要的作家的確實至名歸,人們只要翻開《美好人生》就難以釋手。”而在崔林文學獎的頒獎晚會上,門羅本人在致謝辭中也特彆強調了其作為加拿大作家的文化身份,並對加拿大文學的發展充滿了自豪感。如今,門羅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加拿大文學必然會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肯定。
艾麗絲·門羅也是諾獎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門羅雖然從未宣稱過自己是女性主義作家,但不可否認,她的作品大都採用了女性的視角,表達了與眾不同的女性藝術家的成長經驗。除了本書提到的《男孩與女孩》一文是對著名的女性主義檄文《第二性》的回應,即“一個人不是生而就是女人,而是變成了一個女人”,門羅其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帶有明顯的女性主義哲學思辨。例如,門羅的另一個名篇《辦公室》,也可以視為作者對英國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的致敬。伍爾芙在其著名的《一間自己的房間》中如此吶喊:“女人要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一間自己的房間。” 而《辦公室》所表現的就是女性知識分子所面臨的那種既沒有物質的空間,也沒有精神的空間的窘狀。在門羅開始創作的20世紀50年 代,知識分子女性在加拿大還是鳳毛麟角,因此她本人也深刻地感受到社會對於女性從事藝術創作所施加的種種壓力與歧視。同時, “作家”身份與“母親”身份之間的文化衝突與矛盾也長期困擾著 門羅,這些都可以在《孩子留下》《我母親的夢》等作品中窺見 一二。但最終門羅以自己對於寫作的堅持,超越了時代對於女性的局限。從某種意義上說,門羅在文學上獲得的成就,對於同時代的女性作家是極大的鼓勵。
應該說,《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的第六章是全書最大的亮點,其創新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周怡以“三個標籤”,即“短篇小說作家”、“加拿大作家”,以及“女性作家”的三個不同的文化身份角度,分別論述門羅的藝術成就。三個角度彼此映照,相互補充,頗有特色,使本書具有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視角。而對於前五章的處理,周怡考慮到了目前國內對於門羅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採取了作家生平介紹、短篇小說欣賞和文學理論探討相結合的通俗易懂的傳統研究模式,以便使廣大讀者均能受益。值得讚賞的是,周怡在每一章節都能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即便是在介紹作家生平傳略的部分,她也能做到對素材有主題、有重點地加以選擇與布局。例如,在全書的第一章中,周怡強調了門羅安大略小鎮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家親身經歷的對於性別的傳統社會期待,這些都在隨後的作品評介,即《男孩與女孩》的節選欣賞與評論中得到了呼應。而第二章則突出了門羅在創作初期“作家身份”與“女性身份”之間的矛盾與張力,《乞女》的文本選擇與分析也是圍繞了這一主題。第三章敏銳地抓住了重返安大略後的門羅與發展中的加拿大文學之間的互動關係,選擇的短篇小說《錢德利家族和弗萊明家族》則以“加拿大文學中的地理想像”為焦點,而
這正是門羅作品對於“加拿大性”的藝術性建構。第四章全面考察了創作盛年時期的門羅。她的作品最終能在世界文壇確立文名,很大程度確實得益於她在短篇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複雜而又深刻的哲學思辨。周怡所選擇的《好女人的愛》也是用心良苦,從加拿大的宗教和受害者心理來分析文本中含混的倫理觀,可謂相當精彩。第五章在敘述門羅從2005年至今的創作生活時對於門羅的藝術成就,同時進行了總結性歸納。她選擇了同一階段的名篇《臉》並從藝術與空間文化的角度對作品進行了相當細膩的解讀。
周怡在這部專著成書過程中,十分注重與學界的交流。2012年,在獲得了加拿大外交與國際貿易部“加拿大研究專項獎”資助後,周怡曾專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康卡地亞大學、多倫多大學、麥克馬斯特大學、卡爾加里大學、阿爾伯塔大學,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校訪學,並與多位門羅研究專家、加拿大文學與文化研究專家以及當今最前沿的文學理論專家交流座談。她在本書中的觀點也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同時,周怡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的會議,不僅開闊 了本人的研究視域,而且使其專著提出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我以為,《艾麗絲·門羅——其人·其作·其思》確實是一部頗有學術水平和理論價值的學術著作。它的出版為國內的門羅研究奠定了較為紮實的基礎。對從事英語文學、加拿大文學和短篇小說研究的專業人員和高校師生來說,本書將會是一部開卷有益的參考書。我希望作者再接再厲,筆耕不輟,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更優秀的研究成果問世,在學術上取得更大成就。

2013年12月於上海外國語大學

(李維屏,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英語學科學術委員會主

任,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