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餃

艾餃

艾餃是浙江省傳統節令小吃之一。屬於浙江清明節民俗,清明食艾餃,能驅邪禳毒。此餃用鮮嫩艾葉米粉和勻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餡,捏成海燕狀餃子,蒸製而成。其色澤翠綠,味道清香而略帶苦味,食之別有風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餃
  • 主要食材:艾葉
  • 分類:浙江小吃
  • 口味:清香而略帶苦味
製作方法,相關典故,清明節的由來,艾餃的傳說,陳太平吃艾餃,煮雞蛋,

製作方法

製作要領:將70克鹼水(鹼水比1:10)倒入750克沸水中,水再沸,投入300克洗淨的鮮嫩艾葉,不蓋鍋(防止艾葉燜變黃)燒沸煮爛撈入冷水中過涼後,再加入70克鹼水、600克糯米粉攪拌均勻。另將1.75千克沸水,沖入等量的粳米粉中,邊沖邊用木棒攪勻成粉糊,和入艾法糯米粉團中,用力揉勻,然後,把揉勻的粉團放在撒有乾米粉的案板上,搓條摘劑(約可摘100個劑子),逐個撳成扁圓形厚皮或捏成酒盅狀,裹入和有綿白糖的芝麻末餡(芝麻仁250克炒香,擀細末,拌入白糖750克製成),先捏成三角形,後再收口捏成海燕形狀,上籠旺火蒸約20分鐘即成。

相關典故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艾餃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麵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陳太平吃艾餃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艾餃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煮雞蛋

清明節吃的東西,還有一種做法更簡單,那就是煮雞蛋,雞蛋是要染成紅色的,帶在身上吃。小孩們還喜歡相互碰雞蛋,如果哪個孩子的雞蛋皮結實,把其他孩子的雞蛋皮都碰破了,那么這個孩子就是最驕傲的。在武漢周邊農村仍然留傳這個這樣的習俗,常聽到的“三月三,煮雞蛋”的民諺。煮雞蛋用的是冬天麥田裡的薺菜,整株帶根洗淨,將雞蛋稍稍敲破一點,使之更加入味。煮好的雞蛋有濃濃的薺菜青香味,據說這種蛋還有治療頭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