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帕巴依鄉

色帕巴依鄉

色帕巴依鄉地處天山南麓,全鄉總面積583.03平方千米,轄三個行政村一個牧場,9個村民小組,人口3901人(2017)。現有耕地7030畝,人均占有2.45畝。年初牲畜存欄數2.2萬頭(只),人均占有牲畜6頭(只)。退耕還草3302畝。2005年全鄉人均收入1140元,是一個典型的貧困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色帕巴依鄉
  • 別名:色帕巴依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
  • 面積:583.03平方千米 
  • 人口:3901人(2017) 
  • 車牌代碼:新P
組織現狀,發展經濟,民族文化,

組織現狀

全鄉現有幹部職工61人,其中女幹部23人,黨政機關32人,七站八所29人,漢族幹部12人(借調7人,其中支教3人),大專以上學歷29人,中專學歷20人,高中學歷11人,國中學歷1人,領導幹部達到年輕化、知識化、合理化。全鄉共有基層組織6個,黨員人數225人,其中女黨員52人。支部5個,團員228人。專武幹部5人,民兵36人。色帕巴依鄉2000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同時被州文明委命名為“文明鄉鎮”,阿果依村被州文明委命名為“文明村”。

發展經濟

發展經濟思路是:“發揮地緣條件,強化農牧結合,奠定鄉村基礎,科技教育強鄉”,鄉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農牧區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基層黨組織凝聚民眾,鞏固黨在農牧區執政地位的物質基礎。由於色帕巴依鄉、村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鄉村集體經濟還很薄弱,通過近兩年推行“四個一”工程,即一塊田地、一群畜、一片林、一片園,集體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全鄉發展集體經濟路子狹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沒有村辦企業,即使有一些機動土地、草場租賃後收取承包費用較低,集體資產增值緩慢,又加上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如為農牧民修橋鋪路、辦公益事業資金有限,在解決農牧民最盼最急的問題上,因資金困擾無法去辦,即使努力去辦,農牧民欠集體債務長期得不到償還。為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鄉黨委、政府在鞏固“四個一”工程的基礎上,結合地區特點,引進絨山羊、種羊等,並收取得效果明顯,同時每年鄉村都搞荒山荒坡造林和退耕還草,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保證基層組織有效運轉。。全鄉退耕還草3302畝,林地面積2648畝,全鄉幼畜成活率達95%以上;充分利用周四“巴扎”日,積極引導農牧民進城經商,從事飲食、肉鋪、縫紉、活畜、農牧產品交易。從業戶數達50戶,從業人員達100餘人,同時,還組織百餘名農民工“離土不離鄉”參加務工,參加抗震安居房、縣城工程建設,勞務創收達75多萬元,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外出掙錢增收的積極性;2006年度全鄉新建成抗震房82戶,深受當地農牧民好評,全鄉經濟建設呈現出良好的勢頭。2006年年底全鄉人均純收在2005年的基礎上增長100元。
色帕巴依鄉

民族文化

色帕巴依鄉是文化部認定的“庫姆孜之鄉”。
新疆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十分發達,遺產豐富,男女老幼都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許多傳說、故事、詩歌、民歌等均由專門的民歌手、彈唱琴手等藝人代代相傳。在表演時,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樂器是“庫姆孜”。民間有句諺語:“伴著你生與死,是一把庫姆孜琴”。也就是說,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隨時反映著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故又有著“奇妙之口”的美稱。尤其是在阿合奇縣的色帕巴依鄉,這裡民間藝人很多,庫姆孜彈唱尤為普遍,可以說全鄉有50%以上的人都會彈唱庫姆孜,該鄉於2000年7月由國家文化部考察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而該鄉的民間藝術主要以庫姆孜彈唱著稱。
色帕巴依鄉
“庫姆孜”歷史悠久,琴聲優美。據說,最早的這種樂器叫“庫吾孜”,意思是“美麗的樂器”,是用紅松製做的,形狀與現在的大體相同,即頭部橢圓形,根部細而長。它既被用來演奏民間音樂,也被用來與稱為“多兀勒巴斯”的戰鼓一起演奏戰爭進行曲,以鼓舞戰場上的士氣。唐代,柯爾克孜族先民曾將這種樂器作為貢品獻給唐王朝。隨後,唐朝又把它作為大唐樂器贈送給日本國。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又把這種樂器傳到了巴達克山、克什米爾、中亞、波斯、阿拉伯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