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險阻

艱難險阻

指道路行進中的危險、困難、障礙。亦借指所經歷的艱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艱難險阻
  • 讀音:jiān nán xiǎn zǔ
  • 釋義險阻艱難
  •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基本信息,成語典故,

基本信息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艱難險阻
【用法】作賓語、定語;形容經歷極為困難的境地
【相近詞】荊棘載途、艱難曲折、險阻艱難
【反義詞】一帆風順、無往不利、萬事亨通【示例】周書·梁御若干惠等傳論》:“梁御等負將率之材,蘊驍銳之氣,遭逢喪亂,馳騖干戈,艱難險阻備嘗,而功名未立。”
朱子語類》卷三十三:“其間須有一路可通,只此便是許多艱難險阻。”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遭到了繼母的陷害,被迫逃離了國家,四處流亡。一直到19年之後才在一些人的幫助下,重新回到了晉國,並做了晉國的國君,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經歷過許多磨難,了解民間的疾苦,所以他一執政便開始勵精圖治,實施了許多利於國計民生的法令,使晉國一天天強大起來。
當時,正是諸侯紛爭,各據一方的時刻,諸侯國之間也是弱肉強食、勝者為王。楚國由於地大兵強、實力雄厚,就控制了自己周圍的一些小國,儼然成了中原的霸主。晉文公對此非常不滿,決定挑戰楚國的霸權。在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親自率領大軍,去攻打依附楚國的曹、衛兩個小國。
楚國在位的國君是楚成王,他知道這個訊息後,便派遣大將子玉率軍去救援曹國和衛國。大將子玉並沒有把晉軍放在眼裡,在心理上也沒作好打硬仗的準備,就帶領大軍出發了。
楚成王對此非常擔心,他怕子玉因輕敵而被敵軍打敗,於是子玉剛走,楚成王便寫信給子玉,在信中很嚴肅地告誡他說:“晉文公曾經在外流亡了19年,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有豐富的閱歷,深知人民的憎惡,對於如何統治國家,如何指揮軍隊作戰都有很多經驗。所以說,你的對手相當的強大,千萬不可以輕視他,否則,就會導致自己徹底失敗。”
子玉接到了楚成王的信後,仍然不放在心上,當兩軍對壘的時候,由於他過分的輕敵使自己的軍隊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這時候的他,後悔不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