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良論

良知良論,一是良知良能產生的行為,二是良知良能的本質。良知良能的行為是人性的一種體現,而良知良能的本質就是人的本性。

對於良知良能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良知良能產生的行為,二是良知良能的本質。良知良能的行為是人性的一種體現,而良知良能的本質就是人的本性。
良知良能非從外得,而是源於人的本性。人性的本質是仁慈至善的,也是充滿光明和智慧的,心靈不被一切物所迷,不被一切欲所動,不被一切形式上的法則所干擾,自性的仁慈、智慧、光明就會閃現。這種出自本性的本知、本能,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它是高於一切形式的知,高於一切形式的能。
貪婪使人變得兇殘,是因為物慾蒙蔽了人的本性;清心寡欲、修身克己,會使人變得,是因為人們由此接近了本性。良知良能,在於寡慾、克己、修身;讓人恢復良知良能,在於指明人性,使人認識本性,回歸本性。……脫離本性的思想教育,不會使人恢復真正的良知良能,產生真正良知良能的高尚行為。
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指人類不用學就可以懂得的,不用學就能會做一切事情的,先天具有判斷是非善惡的本能。例如某個人,先天就有異於常人的智力,或者在某個方面較別人突出,就會說此人良知良論。
【解釋】:舊指人的天賦的首選觀念和本能。
【出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示例】:孟子皆以仁義言之,言~亦然。 ◎清·惲敬《讀孟子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