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物博物館

良渚文物博物館

良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以北17公里的餘杭區良渚鎮荀山南麓,餘杭市良渚、安溪、長命三個鄉之間。良渚文化遺址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美好地方。遺址廣泛分布於錢塘江以北、遠志江蘇南部一帶,而以錢嘉湖平原較為密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良渚文化博物館
  • 地理位置:杭州
  • 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8:30--16:00
  • 門票價格:免費
  • 題寫館名江澤民
發展歷史,博物館概述,歷史沿革,建築布局,第一展廳,第二展廳,第三展廳,設計特點,大事記,1936年,1955年,80年代初,1996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博物館概述

良渚文物博物館, 這是“良渚聖地”公園的核心部分,由博物館主體建築和周邊的主題園林組成。它們是“良渚聖 地”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主體建築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設計,其本身就以獨特審美價值,成為“良渚聖地”不可或缺的藏品。
良渚文化博物館是以良渚文化遺址為依託建立起來的遺址性的專題博物館,背依良渚文化遺址荀山,面對104國道公路。館舍建築仿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玉琮圖案,1994年4月建成開放。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由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內部分3個陳列大廳,分別舉辦“良渚文化風情展”,全面介紹良渚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生活情況;“良渚遺址群出土文物展”, 展出該地出土的各種精巧玉器、豐富的黑陶與石器;“良渚遺址群出土文物精品展”, 展示了一座該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另有一個臨時陳列展廳,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相關的展覽。

歷史沿革

從杭州市中心向西北約13公里便是餘杭區良渚鎮,這是一個普通的小鎮,卻擁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良渚:美麗的水中小洲,“美麗洲”。 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個發現,讓這個美麗而富有詩意 良渚文化博物館的名字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亦從此聲名遠播。施昕更先生的這個發現,就是最終被考古學家以最早發現地“良渚”命名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物博物館良渚文物博物館
施昕更先生在良渚最早考古發掘良渚遺址以來,後繼的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手鏟不斷地揭開了良渚文化那塵封已久的歷史面貌,一個概念逐漸變得清晰起來:距今5300—4200年左右,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廣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這方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一千餘年。在充分汲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養分後,良渚文化開創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篇章,迎來了堪稱核巨變的文明初創時代:犁耕的稻作農業,分工精細而發達的手工業,大規模的營建工程,複雜的社會結構,完備的禮儀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為代表的卓越的藝術成就……雖然至今良渚文化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但數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神魂魅力一直令學者專家們如痴如醉,他們稱讚:中華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建築布局

三個展廳內容相互映照,各有側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創造出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說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時期

第一展廳

從序廳右轉便進入第一展廳,這裡概貌地介紹了良渚文化的內涵、分布範圍。整個第一展廳,在以良渚文化時期古老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畫場景中,復原了當時的快輪制陶和先民紡織的生動場面。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石犁、石鏟、石刀、破土器、石鐮以及當時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墜,其成套而製作精良的生產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複雜的,並處於領先地位。從中我們不難想像,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當滋潤的,他們飯稻羹魚、漁獵採集而怡然自得。高度發達的農業為分工明確、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產生了諸多的手工業生產門類,並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展覽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滿經緯之美的織物、神聖而精緻的玉器、珍貴而艷麗的漆器以及發達的竹木器,都將讓你領略良渚先民的獨創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良渚文物博物館良渚文物博物館

第二展廳

第二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東側,用6組展櫃展示著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製精細的石器及製作規整的陶器。每兩組展櫃之間都有一組燈箱圖片相連,選擇的是一些不收藏在我館的精美玉器、陶器照片。在展廳中央又立著四組與展廳同高的玻璃屏風來象徵性地阻擋視線,每組玻璃屏風由兩片玻璃夾著一張雙面精美器物圖片,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些燈箱片和屏風一方面給整個展覽營造了一個適合精品展廳的較好氛圍,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展示的容量,豐富了展覽的信息。
良渚文物博物館玉器良渚文物博物館玉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禮器,有玉琮玉璧玉鉞;另一部分則主要為裝飾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錐形器、帶鉤、鐲、匙、匕、項飾及鳥、龜、魚、蟬等動物飾件。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種類型的陶器外,還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單把杯、橢圓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劃著名8個符號的刻文黑陶罐為最,被稱為“前所未見的珍品。”在展廳的末端還介紹了良渚遺址最早考古發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驅者何天行兩位先生的簡要事跡,以及歷年來專家學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資料。

第三展廳

第三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西側,復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具有很強的視覺震撼,同時在四周牆面展示了不同等級的墓葬出土照片,通過豐富的墓葬資料的對比展示來揭示良渚文化社會等級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詮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個展覽達到了高潮。

設計特點

1.內外空間和功能設計 博物館依山面水,在建築樣式上,既體現了當代先進的建築設計理念,又體現出良渚文化內在精神在時空上的延續;既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又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與周邊環境得體地對話,成為一道“自然的”風景。在內部單元的組成上,充分考慮當代先進博物館在教育普及、學術研究和收集保管三個方面的要求,設有基本陳列室、臨時展室、影視報告廳、學術會議室、觀眾服務設施和休息區域、貴賓接待室、閱覽室、技術用房、行政用房等。同時,通過恰當的造園手段,使內外空間自然過渡,內景、外;景互相呼應。在展示手段上,採用考古文物陳列、多媒體演示、場景仿真模擬、專題片放映、面和立體圖表的示意等多種手法,配合現代的聲光系統,以求給觀眾清晰的印象和直觀的感受。
2.多方位、多角度的內容表現
3.用文化時空坐標(聯繫到中外的同期文明和文化,也涉略到與良渚文化有傳承關係的文化形態),闡明良渚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無法取代的崇高地位,以及良渚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4.儘可能多地運用考古實證的陳列,輔以生良渚文化博物館要讓參觀者在近距離的接觸中,真切感受那溫和圃泅中蘊涵的大氣和剛性,品味那掩藏在東萬式神秘和浪漫中的天地自然觀念。並告訴他們·對精神和文化的不懈追求以及在這種追求中所表現的非凡的厚創精神和原創能力,正是造就良渚文化1300年輝煌的根本動曰。它既呈一個莊嚴的當代文化祭壇,也是一個平易近人的、讓公眾感覺到親切的場所。活、生產場景仿真模擬,集中展現良渚文化時代,先人們在大規模農業生產、工程建設、水上交通、玉石器製作、制陶業和紡織業的發展、市井的形成等諸多博大精深的創造性成就。
5.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手法,表現獨立於物質文化±外的形態完整的良文化禮制及其對後代中曰社會意識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發掘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校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
6.運用文化比較的方法,展示良渚文化與瑪雅文化、美洲文化及環大洋文化的(相互關係,核理出良渚女化向海外傳播的文化脈絡。
7.敘述良渚文化的發現和發掘過程,展示良渚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尚未解決的相關課題,激發參觀者的探究熱情。

大事記

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著名的考古大遺址,良渚遺址的地位價值早已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公認。早在1994年,良渚遺址就因其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無與倫比的重要價值和保存的完整性,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預備清單,評價說:“良渚遺址重大價值的不斷揭示,已經改變了以往人們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方式、途徑等重大問題的認識;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沐浴著新中國的旭日,良渚考古進入了黃金時代

1936年

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鄉—餘杭良渚一帶發掘了良渚棋盤墳、荀山周圍以及長命橋鐘家村等遺址,他在調查中還獲知類似的遺址有10餘處之多,都出土了大量的黑陶與石器,施昕更先生據此撰寫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這是良渚文化研究的發端。
然而,戰爭連綿,剛剛起步的良渚考古也因此陷於停滯狀態。直至20世紀50 年代,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我國的考古事業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良渚考古開始了大量積累材料的階段。

1955年

浙江對餘杭長墳遺址的發掘,是新中國成立後良渚遺址範圍內的第一次考古發掘。
考古工作者的手鏟不斷揭開良渚荒草萋萋的歷史塵封,使它曾經滄海桑田的面龐逐漸變得親切。經歷了舊石器時代的篳路藍縷以及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的風風雨雨,複雜的社會結構、完備的禮儀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為代表的卓越的藝術成就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良渚遺址的重大價值層層揭示。

80年代初

以吳家埠發掘為標誌,這一區域的考古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神秘的良渚文化也揭開層層面紗。反山、瑤山發掘引起巨大轟動,並迅速掀起一股良渚文化和良渚玉器研究的熱潮。不久,匯觀山、莫角山等重要遺址被揭示,良渚文化的研究又被推向新的高潮。
“良渚遺址”作為大遺址的特指概念逐漸形成,大型禮制性建築、高等級祭壇、顯貴墓地集聚一地,大量不同類型的遺址被不斷發現,良渚遺址作為良渚時期的一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的觀念,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
良渚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完整而龐大的考古遺址之一,是人類創造性天才傑作的代表和早期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範例,是一種消逝的文化的獨特見證,又與現行傳統、思想、信仰及藝術有較大關聯,是傳統的人類居住地的傑出範例。

1996年

良渚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稱:良渚遺址重大價值的不斷揭示,已經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我國文明起源的時間、方式、途徑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認識,並將繼續豐富人們對我國文明史的認識,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千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今後應成為人們紀念、教育、觀光的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

2000年

餘杭區和南都集團合作引進了良渚文化村項目。8年來,通過市場化運作,該項目已籌措到2.5億元資金用於良渚遺址保護

2002年

3月25日近萬名杭州市民簽名,支持良渚遺址申報《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

4月遺址區內一村民建房發現玉器後,立即主動向文物管理部門上繳,並協助配合後續考古發掘工作,使200多件珍貴文物免受流失和破壞。

2007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帶領的考古隊發掘的“良渚古城”, 其以宏大規制,被考古學界稱為“中華第一城”,是良渚文化的國都所在,同時將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整整3000多年。
“良渚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在首屆“良渚論壇2008中華文化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用詩意的語言描述到: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恆星。它最明顯的特徵是首創、獨創、原創,也就是它獨特的文化創造性。

2008年

又有3位遺址區周邊民眾主動向良渚博物院捐獻玉器、石器等良渚文化文物10件。
隨著幹部民眾理解、支持、參與遺址保護氛圍的日益濃厚,企業也顯示出積極參與良渚遺址保護的趨向。

地圖信息

地址:杭州市餘杭區美麗洲路1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