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德縣

良德縣

良德古縣(高州市古縣城,馮寶故鄉)座落於高州北部(今東岸鎮一帶)。這裡是黃塘河與軍墟河的匯合點,是片方圓數百畝的大盆地。由於這裡的位置處於古代高州南北水陸交通要衝地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朝民族首領冼太夫人,曾長期在這裡屯兵防守,操練兵眾,嚴密地控制著這一帶的戰略要地。由於這裡長期駐軍,使這裡附近一帶的地名,都與軍事活動有關,如在良德坡北部幾公里處,有個集鎮名軍墟,沿鎮而上,還有軍屯、軍營、軍堡等地名。這些都是古代各種軍事活動有關而命名的特殊地名。古代也在這裡設定郡縣治所,使這裡成了高州地區北部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良德縣
  • 改稱時間:南朝陳末
  • 當時隸屬於:高州高涼郡
  • 本質:古地名
古地名良德縣介紹,良德縣的設定及其演變,

古地名良德縣介紹

古地名,南朝陳末以務德縣改稱。治所在今高州市東北高州水庫的庫區內。轄今高州市北部。當時屬高州高涼郡。隋屬瀧州(永熙郡)。唐屬高州高涼郡。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省入電白縣(當時的電白縣城在今高州市長坡鎮一帶)。
良德縣高涼郡府所在地,馮寶擔任高涼太守,其妻子冼太夫人(冼英),嫁高涼太守馮寶後,居住在高涼良德縣。每年冼太誕前,雷垌村都派人到廣州定製冼太衣裙。十三日下午,雷垌冼氏民眾抬著全豬和購回的新衣裙,到相距十二里路的良德冼太廟拜他們的姑太,午夜十二時由香工為冼太神像沐浴,更換新衣裙。十四日早上請姑太(用神轎抬冼太行宮像)回雷垌探娘家,一路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沿途經過的白鶴、長田、思茅園、木威等四條村的民眾搶著拜冼太。雷垌村鄉民及其請來的親朋好友等排著長隊,鞭炮齊鳴迎接冼太回娘家,連續七、八天都舉行紀念活動,演木偶戲等等。

良德縣的設定及其演變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在合浦郡內置高涼縣,縣治良德。
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良郡,郡治良德。不久郡廢。這個時期僅僅維持21年,是良德為郡治之始。
三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分高涼縣立置高涼郡,郡治思平縣(今恩平北)。
西晉:高興郡併入高涼郡,郡治安寧縣(今陽江西部)。
南朝:宋時,高涼郡治從安寧遷至思平縣。齊時,高涼郡治從思平遷回安寧縣。宋齊兩朝,高涼縣治仍於良德。梁時,高涼郡治從安寧移至高涼縣,治良德。大寶元年(550年),安寧縣改為高涼縣,治安寧。
陳永定二年(558年),高涼郡治從良德遷至高涼縣(安寧)。
永定二年(558年),在高涼縣內分設務德縣,縣治良德,隸屬瀧州(州治羅定)。
隋:開皇十年(589年),改務德縣為良德縣。大業三年(607年),廢瀧州為永煕郡,良德屬永熙郡。
唐:廢郡設州,以州統縣。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高州,良德、電白隸屬高州。唐貞觀二十二年(649年)高州治所從安寧縣徙治良德縣,良德縣城便為州級行政治所。天寶元年(742年),改高州為高涼郡,良德縣城又為高涼郡治。乾元初(759年)復稱高州,州治在良德城。大曆十一年(776年),高州治從良德移至電白縣城(今高州長坡舊城),良德城復為為良德縣治。
宋:開寶五年(972年),良德縣併入電白縣,縣治舊城。從此,良德縣便降為良德鄉。
綜上所述,良德從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設高涼縣起,一直是高涼縣地,隸屬高涼郡,並長期為高涼郡治所,至宋開寶五年(972年),良德縣併入電白縣時止,共歷時1083年。從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設定務德縣屬瀧州時起至唐武德六年(623年)還屬高州止,只有短暫的65年。良德隸屬高涼郡(高州)時間卻長達1018年。宋代、合併州縣機構,潘州並高州,良德並電白,境內仍保留有高州和茂名、電白等一州兩縣建制。明代成化年間,電白縣治遷至神電衛後,原電白縣西北部地域劃入茂名縣。此後,境內只保留著高州茂名縣行政建制。茂名縣地域範圍一直維持至民國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